国难中的国宝远征

2019-08-19 01:37齐悦
同舟共进 2019年5期
关键词:筹委会国宝展品

齐悦

1930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但这依然是19世纪中叶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各项实业迅速发展的时期。教育文化事业也有长足发展,博物馆接连不断地涌现,现代展览会也随之不断举办。

1932年末,英国一些资深的中国文化研究专家,为深入研究与欣赏中国古物,建议在伦敦组织举办中国艺术综合展览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来,面对日本入侵,采取一系列措施倡导民族文化教育,试图重建民族自信。而在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举行国际博览会,使素来雪藏深宫的国宝集中亮相,恰恰是向海外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艺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契机。

1934年,中英两国政府就展览开始正式商谈。作为中国艺术向海外的第一次远征,展览会引起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当年秋天,政府首先设立专门理事会,由中英两国国家元首——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英国国王、王后为监理,国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和英国首相包尔温担任名誉会长,还邀请多名其他国家外交使节担任名誉委员。理事会成立了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具体筹备工作,教育部长王世杰为主任委员。

展出前众口难调

筹委会随即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们公开向国内各文教机构征集藏品,选派专家学者鉴定遴选作品。正当踌躇满志提选文物时,却遭遇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质疑反对的声音源源不断。

首先,朱自清、梁思成等学者认为,伦敦艺展必须先经海上长途跋涉,万一发生意外,稀有而珍贵的文物再也无法恢复;况且英方为了减低费用开支,希望中国文物不要保险,这一要求更激起中国学者愤慨,批评声浪四起。

其次,以什么标准挑选文物,展品能否代表“中国”或者“中华文化”,也成为争论的一大焦点。故宫原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与皇室宫殿,既保存有王室的档案、图书,也收藏许多臣民的贡品、皇帝的私人收藏或战利品。历代君王并没有将这些珍宝视为国家或民族的財富,而是理所当然地视作个人私产。民国建立后,故宫在共和思想影响下才转变成属于人民所有并且对所有人开放的博物馆,历朝的珍奇异宝也逐渐转化为国家遗产和中华文化的象征。故宫和藏品的定位正在转变,但这样的概念在1930年代尚未能透过文物的研究与展示,呈现在国人面前,以至于文物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依然模糊不清。

选择权谁属是另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出于民族主义情怀,大多数人反对选择权交到英国人手里。假如那些具有特殊意义或是唯一珍本的文物被英方挑中,漂洋过海到了异域,一旦损害就再也无法弥补;再者,让英国人来挑选中国的文物,有损中国国格。更何况英方推荐的选择委员名单里,竟有伯希和,其人曾在中国抢夺敦煌古物,无异于文物贩子,难以使中国专家心服口服。

紧锣密鼓的筹备

所有批评质疑中,有关文物的安全和保险问题至关重要。筹委会以兹事体大,呈请行政院核定。行政院则认为如果要求保险,势必增加大量保费,但对于展品的安全未必有所保障。因此,筹委会出面要求英国方面必须提出保障安全的切实办法。

英国正式发给中国照会,表示为了预防海盗或其他意外,同意派遣英国军舰护送运载展品的邮船。为了减少上岸时的困难或其他意外,英国同意取消海关查验,而改在展览所会同中国代表验勘。中国自身亦出台政策,教育部会同内政部、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一起制定了《古物出国护照规则》,在法律上首次为我国文物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

解决了文物安全保障的后顾之忧,筹委会便着手筹备工作的重头戏——征选文物。故宫六万多件文物为躲避日本侵略而南迁到南京,故宫博物院将其作为挑选的主要对象。专家学者精心挑选出2054件文物作为初选结果提交筹委会,其中不乏西周晚期毛公鼎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等国之重器。河南博物馆等机构也进行了初选,提交了两千多件文物。数千件展品经各自出品机构申报后,还要经历两轮挑选,才能决定是否最终送展。决选过程中,中英文化差异导致双方分歧不少,比如中方看重书画,英方偏爱瓷器,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及了最敏感的问题——展品选择权问题。针对外界有关英国主导选择权的质疑,筹委会向社会反复强调,英国方面虽然拥有决选权,但如果中国方面不同意,还是不具效力,我国拥有最后决定权。

无论初选、复选还是决选,中国筹委会制定了自己的选件标准,挑选展品也严格依据两个准则:非精品不入选;凡只有一件的绝品不入选。专门委员会遵照上述准则,经过两个多月的三次遴选,最后选定了代表中国国粹的1022件文物漂洋过海,远赴英伦。入选展品包括青铜、瓷器、玉器、漆器、景泰蓝、织绣以及书画作品,时间跨度达35个世纪。

上海预展

1935年4月8日,中国赴伦敦的展品首先在航运始发地上海举行预展,上海滩一时掀起国宝热。尽管预展会票价不菲,民众依然热情高涨,开幕当日就吸引两千余人参观,28天的展览期间参观总人数超过五万。不仅上海各大学校、团体机关组织师生参观,孔祥熙、蔡元培、于右任、顾维钧、杜月笙等政要名流也前往欣赏。

上海预展会展馆位于外滩23号一幢三层建筑。在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城堡式建筑里,宏伟的白色大理石台阶引导观众步入展区,观赏唐、宋、元代书画,商周和汉代青铜器,宋元明清瓷器,明清书画和宋代织绣,还有名家小说原稿等。安徽省图书馆的铜俎最为名贵,中有四孔,下有四足,其形如瓦。

数目众多的展品使得空间显得狭窄局促,筹委会还是做到了将珍宝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书画作品以自身原有的卷轴形式挂在墙上,说明文字贴在右侧。丝带系在挂轴两端,以免在悬挂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沉重的挂轴损坏作品。为了避免观众触摸,木质护栏装在离墙半米处起保护作用。在瓷器展厅,器物及其说明放在柜中,柜子所有铆合之处都贴有方形小封条,防止橱柜被偷偷打开,参观者隔着玻璃观赏。

中国古代艺术品作为国宝呈现于世人面前,宣扬国光,树国人信心,展中国文化风采。

上海预展闭幕后,内政部为国宝出国做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并再次强调这些艺术品“系最精美之物,除应制作襄匣,以资保护外,并须摄制照片,送由该部分别存转备查,以昭慎重”,嘱托筹备委员会妥为照料,及时向行政院备案。筹委会不负重托,在包装文物方面颇费苦心,他们将选定文物,属于纸片类者,均加以修裱。属于器物类者,每件做一囊匣,匣内有软囊,避免振动;匣外由宫中织锦作面,以颜色分类别,玉器匣用绿锦,铜器匣用黄锦,瓷器匣用蓝锦,绚丽夺目。所有展品入匣后分类装入特制的大铁皮木箱,共93箱,内填藤丝木屑,外裹铁条封锁,保证远航安全。运送古物的英国萨福克号巡洋舰,载重9800吨,配有八径炮八尊、四径炮四尊,并有飞机、鱼雷等设备。全船官佐200余人,兵士千余人,皆为保护国宝而行。

伦敦盛会

6月7日黎明,这批稀世珍宝离开上海,经过了一个半月的航行,于7月25日抵达目的地。密封在大铁箱里的中国国宝,在严密的武装护卫下于次日运到了伦敦皇家艺术院。两个月后,由中国政府委派的四名博物院专家抵达。在9月17日就地举办了开箱仪式,中外专家亲临现场监督。9天后,所有文物全數清点完毕。

从1935年11月28日开始,直到次年的3月7日,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百灵顿大屋顺利举办。伦敦艺展展线和上海预展完全不同,以时间序列为主,辅之以观众兴趣为导向。

展览入口处,前厅为“欧洲品味”,陈列着屏风、绘画、壁画、丝织挂毯,都是17~ 18世纪欧洲人所熟悉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英方期望借助这些艺术品激发观众的欣赏热情。

穿过前厅向北,便是正厅,摆放着英皇室出借的展品及隋代巨型造像。以前厅为起点,11个展厅和南面大间依次陈列先秦到明清的历代文物。这样的展览叙事以中国历史朝代变迁为基础,来自同一时期、不同种类文物混杂放置,营造出一个个时代的整体概念,将古老神秘的中华文明清晰呈现在欧洲观众面前。

中国展品吸引了前所未有的庞大参观人群,既有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王公贵族、政要商人等争相观看,也有专家学者驻足欣赏。他们无不赞美中国书画艺术境界之深邃,惊叹工艺美术品制作技艺之精湛、设计之巧妙。伦敦艺展引起西方社会的强烈震撼,打破了许多欧洲展览会记录。展览期间共售出10余万本展览手册,英国编辑的中国文化艺术书籍,“如雨后春笋,不下数十百种之多”。西方专家观展后对战争阴影下的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认识,感叹以中华民族的才智,必能战胜它目前遭遇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英国展委会特意举行多场专题演讲,来自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的专家一起参与其中讨论中国艺术。遗憾的是,25场以中国艺术为主题的学术演讲,有资格发言的中国人却只有郑天锡一人而已。中国自身学术研究的不足暴露无遗,这令踌躇满志走出国门,踏上英伦之岛的中国学者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千余件国宝在异国他乡完成了神圣使命,载上邮轮重返故国。为取信国人,国民政府许诺文物归国后在南京举行复展。1936年6月1日,为期三周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归国展”在南京开幕。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运送英国展出的1022件文物,还能通过1360幅照片看到其他国家送伦敦参展的中国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在过去一个世纪流落世界各地,此时只能以胶卷上的光影呈现在国人眼前,令人叹惋。

首次国宝远征随着南京归国展的结束而圆满收官。在内忧外患的艰难环境下,民国政界、学界相互配合协调,先后在上海、伦敦、南京三地举办巡展,国宝珍品史无前例地展现在中外世人面前,使人们对危亡中的中国有了新的了解,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伦敦艺展无论在规模、规格、展品数量,还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都是空前未有,成为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是20世纪上半叶轰动全球的文化盛事。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筹委会国宝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国宝”竞拍会
展品被盗了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运行机制和工作成效探析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委会财政能力分析
漫话国宝
雄安新区筹委会领导带队到河北省地矿局进行工作对接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CCMT2016展品预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