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推进精准扶贫应抓住哪些关键点

2019-08-19 18:00郭智
人民论坛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郭智

【摘要】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节点日渐迫近,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要以精准扶贫啃下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就要完善工作机制、精准摸清贫困底数、处理好扶贫关系、给予扶贫干部更多关爱,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扶贫干部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消除贫困是 “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是解决我国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必须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优化方式方法,切实找准穷根,扶贫扶到根上。

完善工作机制,构建扶贫大格局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精准扶贫各项政策之间缺乏足够衔接性,扶贫资源缺少集中统一的整合和投入机制。政府机构部门间缺乏便捷、灵活的信息沟通机制,出现信息无法共享和信息失真等情况,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进度。二是当前的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制约和问责机制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导致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异化,滋生寻租空间,出现乡、村两级“微腐败”。扶贫工作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也不够健全,当前的体系在设计范围、指标设计、数据收集和奖惩机制等方面尚有欠缺,特别是缺乏对扶贫效果的全程监测和量化绩效考核,容易出现“算账式”“虚假式”和“指标式”扶贫。甚至有的地区为了争取到更多的扶贫资源,人为地夸大贫困数量和程度。三是社会团体、企业和民众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度不够高,多元主体扶贫大格局尚未形成,无法同政府机构形成扶贫工作合力。同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无法充分发挥协助、评估和监督等职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扶贫工作的绩效。

这就需要完善制度设计,健全工作机制,构建扶贫大格局。首先,有效统筹政府各部门,进一步细化帮扶责任,健全任务分工和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政策法规等的供给力度,为开展精准扶贫提供有效保障。健全相互衔接的多层次政策体系,提高各扶贫政策之间的衔接度。整合扶贫资源,做好全局规划,加大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的倾斜力度。其次,培育法治思维,规范扶贫干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开展常态化督查巡查,对各项监督检查发现的腐败、形式主义等问题进行彻底、及时整改。最后,通过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扶贫大格局。优化多主体参与机制,打通参与渠道,出台相应的优惠举措,完善信息公开交流机制,提高信息的精准度和对称性,构建扶贫对象和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体系。

精准摸清贫困底数,解决“扶持谁”问题

当前,我国在精准识别、退出和帮扶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确定扶贫对象的程序和过程不规范,识别不准、底数排查不清和扶贫资源错配等问题依旧未得到解决。同时,个别村干部用村民“票决”的方式来掩盖徇私行为,导致“越扶越贫”现象的出现。二是一些地区动态追踪和调整机制的构建较为滞后,对扶贫对象的动态化统计和比较分析能力不足,缺乏“进出有序”的动态录入和退出程序。三是有些地区对贫困户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帮扶措施和资金补助标准,而是对所有的扶贫对象采取“一刀切”的帮扶办法。

这就需要加强制度程序设计,提高识别、退出和帮扶的精准度。首先,开展全面精准识别,统一识别标准和统计口径,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做好信息采集工作,消除人为因素干扰,挨家入户进行实地走访,获取真实可信的一手数据资料,确保精准识别出真正的扶贫对象,找准真正的贫根儿,避免漏评、错评。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构建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其次,对扶贫对象的生活、生产和脱贫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和定期“回头看”,加强动态发展情况的比较。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对扶贫对象实施进出有序的动态化管理,定期将结果进行公示,鼓励村民开展公开透明的民主评议和监督,或者加强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强化其在统计分析和监督评议等方面的独立性。再次,坚持差异化分类施策,切忌贪图省事而“一刀切”,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挖掘扶贫对象的真实需求,对不同的扶贫对象制定不同的帮扶物资标准,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充分巩固脱贫成果,对已经脱贫的扶贫对象,在脱贫后的一段时期内,保持后续帮扶力度不变,确保实现脱贫不返贫。最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全覆盖。加强社会公益与福利事业建设,加快养老院、福利院和照料中心等赡养机构建设,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没有经济来源的困难群体给予关照。

处理好“外力帮扶”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当前,我国在产业扶贫、激发内生发展动力以及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工作尚有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有些贫困地区的发展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扶贫可选择的范围有限。二是当前仍有一部分贫困人口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如对政策福利有惯性依赖。三是当前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较低,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偏远地区,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现代化理念。一些贫困家庭的儿童辍学在家,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大量外移,再加上疾病、高龄等群众所占贫困人口比例较大,这些从根本上导致贫困地区发展缓慢。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要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并增强内生动力,加强教育引导。首先,破除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其次,构建“政府引导,多机构参与”的长效产业扶贫机制,将政策红利与当地资源禀赋相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专业合作社,实现小个体和大市场对接,积极探索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增收产业发展。最后,加强“智志双扶”,激發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加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在贫困地区的招录名额。增加就业培训机构数量,根据贫困户以及当地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给予扶贫干部更多关爱,激发热情、提振士气

目前,在我国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一线扶贫干部的负担较重、形式主义扶贫等问题依旧存在,主要体现在:有的地区本末倒置,把基层扶贫干部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写材料、编简报和填表格等工作上,而将应该做的“真”扶贫工作拖延到扶贫日再去,导致本该花大精力做的本职工作往往以草草了事收场;迫于当前考核评估和检查的压力,有的扶贫干部还得终日奔波于文山会海之间,层层加码的重复劳动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造成人力和物力的耗费,使基层扶贫干部过度劳累;一些贫困对象对帮扶干部产生误解,认为帮扶干部单纯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与考核指标才对其进行帮扶,使得扶贫干部的工作出现阻碍。

扶贫干部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要做好减负工作,加大关心和支持力度。首先,减少上级过度的检查和考核等事宜,严格遵守中央的政策文件,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把他们从文山会海和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留出精力干实事。其次,做好干部的思想工作,给予充分信任,激发他们的热情,提振他们的信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重实干和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担当和敢作为的扶贫干部。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给干实事的扶贫干部做后盾,让他们放开手脚大胆去干。最后,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大规模扶贫干部培训,把重点放在政策法规、科技运用和工作方法上,让干部吃透政策,提高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