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实现精准教学

2019-08-20 07:47王森海
魅力中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读题导图精准

王森海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广陈中学,浙江 嘉兴 314200)

初中科学是一门整合课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较多,忽略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尽人意。为此,笔者尝试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把“思维”用“图”呈现出来,从“关注学生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思维”,借助思维导图暴露了学生的思维,并给予精准指导。

一、借助“思维导图”暴露学生原始思维,实现基础知识建构的精准指导

笔者尝试着把“思维导图”引入到科学教学中,来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通过思维暴露、多维交流,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和“获取”过程,使学生长智慧。

(一)原始思维可视化

原始思维,是指学生面对一个科学问题时最初的思维状态。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暴露原始思维,展示学生:想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困难的思路或想法?

以七上科学第四章“汽化与液化”复习课为例。笔者让学生课前对这一节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独立绘图,通过学生绘制的导图暴漏原始思维。

由学生的图看出,不同学生的原始思维有别,如果在不了解学生的原始思维进行教学,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过程是科学教学中有意义的部分。

(二)原始思维再升华

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的启动过程,创设广阔的四维空间和智力背景让学生“知其所以错”、“错其难在何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增强课堂活动的开放程序,通过生生和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的全过程,进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全面性。

1.学生组内修图。课前,对学生独立绘制的图进行批阅,然后从组内选择较好的一个图分别下发到相应的组。并布置任务:组内合作学习,对原图进行修改、完善。经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形成较丰满的思维导图。

当笔者再次看到思维导图时,明显感觉到,经学生思维碰撞后,“图”变得充实,知识的构建趋于完善。学生的原始思维得到升华,从而培养了学生回想、合想和议想的多思习惯。

2.学生组间优图。笔者把各组的图交叉进行组间优图,目的让其他学生的思维再来一次冲击,从而激活学生的高阶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困难,在困难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产生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进而达到思有源泉、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经过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升华,再一次创造出“汽化与液化”较为完善的导图。

通过独立绘图、组内修图和组间优图,笔者利用“同屏互动”技术对优化的图拍摄投屏,让同学们在比较中体味探究的曲折情节。让学生的原始思维在不断被升华和创造的过程中领悟学习是一个真与实的过程,使思维带有悬念色彩,增添学习科学的情趣,从而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与保持”。

二、借助“思维导图”暴露学生解题思维,实现问题解决策略的精准指导

学生面对科学问题的解答常见失误有:审题思维不全面、分析思维打不开、作答思维欠条理。审题是答题的起点,解题的关键,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很重要。

(一)以图梳理信息,提高读题能力

读题的实质是把材料的信息,如文字、图表等进行学科化的提炼和转化。思维导图可以成为读题的有效工具,这缘于思维导图的特点,要求以关键词呈现思维节点,以图形展现思维节点的关系。

在七上第四章第3节密度学习后,有一题: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A.3:4 B.4:3 C.2:1 D.1:2

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中关键信息的提取。由于七年级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欠缺,则教师的点拨将助学生一臂之力。通过互动方式梳理中的信息,绘制思维导图,使问题拨云见日。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再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读题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中进行读题的训练,其价值有二,一是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是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交流效率,使学生对整个读题思维的流程有了完整的把握;二是思维导图能调动学生进行动笔训练来强化读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很直观地发现学生的思维困难并加以指导。

(二)以图拓展思维,提升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是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掌握科学规律的必要能力。学生在解题时,表现出分析能力不足、答案思路不够开阔。分析能力要求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七上第四章第6节汽化和液化学习后,有一题:如右图,把装有水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A.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B.不能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C.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 D.多加热一段时间可以沸腾

绝大多数同学给出的答案是A。由此可见,沸腾和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通过思维导图把这两块知识加以显性化来突破这个难点,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对于本题,笔者先让学生合作探究,对这两块知识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指导(如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绘的图进一步分析本题的正确答案,并做出解释。

思维导图在解题过程中合理利用,通过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试题材料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写出清晰严密的答案。

三、借助“思维导图”暴露学生整合思维,实现学科融合创造的精准指导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 “整合”与“探究”两个特点。对于初中科学而言,把各学科有关知识有机地进行整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通过建构学科间知识关联的导图,暴露学生的整合思维,从而进行精准指导。

例题:如右图所示,R是滑动变阻器,它的金属滑片垂直固定在等臂金属杠杆的中央且可以随杠杆左右转动。杠杆两端分别悬挂等质量、等体积的铁球,此时杠杆平衡。再将铁球同时分别浸没到密度相等的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1)灯泡的亮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所学的知识对此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是一道涉及化学知识(如:化学反应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和物理知识(如:杠杆平衡条件和电学知识)的综合题目。

通过学生解答发现问题:(1)很多学生找不到“连接点”——Fe与H2SO4和CuSO4的反应对杠杆平衡的影响;(2)有学生在杠杆平衡引起滑动变阻器电阻变化上出现了错误等。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互教互学,从而为学科知识架起了一座“桥梁”,从中找出因果关系,这道题目就有了天堑变通途的感觉。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下共同绘制了出下面的思维导图,为学生的整合思维打开了一扇“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对学科知识有意识地加以整合,运用对比思维、逆向思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教学策略,有效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暴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问题。通过对问题的精准指导,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水平,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和整合思维的构建,成了学生成绩提升的催化剂,从而实现了精准教学。

猜你喜欢
读题导图精准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小学生读题粗心问题的纠正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精准的打铁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