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陵:让中国在深海“发光”

2019-08-20 00:42妙洋
走向世界 2019年20期
关键词:海试潜水器蛟龙

妙洋

起初知道唐嘉陵,是他作为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批最年轻潜航员接受央视《面对面》节目的专访,他青涩的面庞介绍的却是备受瞩目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再一次见到唐嘉陵是2018年度“感动青岛”道德模范评选的颁奖现场,西装革履的他少了工作时的英气,却多了份成熟与稳重,他第一个走上舞台,接受颁奖。与之前相同的,是脸上自信的微笑。而这一次,再见他是在“山东好人”2018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这一次,他继续以自己的敬业奉献获得了该项荣誉。

作为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唐嘉陵的身上已经有了许多的光环。他曾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发的“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登中国好人榜….,这数不尽的荣誉并没有让他有什么改变,他感慨:“我最应该感激是这个时代,感激祖国的富强,让我青春正逢时,能够把最高贵的时光用来为祖国事业奋斗才是我最大的收获。”

海洋一梦终实现

“把人生最宝贵的时光用来为梦想而奋斗才最有价值”是他的坚持。23岁的他怀揣梦想毅然加入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唐嘉陵作为中国首批自主选拔、培养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潜航员,他全程参与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至7000米级4次海上试验,以及2013年、2014至2015年的试验性应用航次。在海上试验中,他连续3年驾驶潜水器达到海试最大深度、刷新最长水下时间,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作业成果。在7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中,他驾驶潜水器两次分别下潜到6965米和7062米,在世界载人深潜历史上留下了中国纪录。

回看唐嘉陵在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中的付出与收获,很难想象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是一种偶然,只是与大海的一次“相见”,仿佛冥冥中的约定,而今,他的“海洋一梦”终究成为现实。

2003年高考之后,唐嘉陵和很多人一样,抱着离开家自己闯的心态,在高考志愿单上郑重地填上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然后从西南到东北,从川蜀到关东,他踏上了人生新的旅途。他北上求学的第一站却并非是录取通知书封皮上标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而是秦皇岛——北戴河。当时已是8月底,海风吹过凉意袭人。“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看海,因为天冷也没什么游客,我站在那儿就觉得大海特别宽阔浩瀚,却没想到今后竟然会和海洋结缘至此。”唐嘉陵動情地说。

大学期间,唐嘉陵学习努力,遇到问题肯花时间钻研,同学遇到问题,他也总是乐于帮忙。充实忙碌的大学生活转瞬就接近了尾声,和所有同学一样,唐嘉陵也开始准备考研、求职。此时,学校里一则深潜试航员的招录通知吸引了他,激起了他内心对大海的向往。2006年的圣诞节,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人生中一个普通的圣诞节。而对于唐嘉陵来说,却意义非凡。当天晚上8点左右,他接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电话:“愿不愿意到我们青岛来?”得知自己通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首批深潜试航员,唐嘉陵激动地几乎说不出话来。“时间都好像停顿了十几秒,觉得自己太幸运了。”他说道。

走向成功的路,总少不了艰辛

在培训基地,唐嘉陵和其他试航员一起接受培训。“蛟龙号”构造尖端复杂,要求驾驶员有极宽的知识面。初来乍到的唐嘉陵没有任何经验,在白天接受训练学习潜水器材料等相关知识,晚上就抓紧时间钻研技术人员推荐的书来自学。从船舶到液压再到机械组装,让原本电子信息专业的唐嘉陵下足了功夫。“因为是第一批试航员,为深潜安全考虑,一些专家对我们的能力还是有质疑,当时就是想尽快充实自己,把知识短板补上。”唐嘉陵回忆道。

作为一名深潜驾驶员,不仅需要了解潜水器的相关知识,体能和心理素质也至关重要一开始的体能训练,唐嘉陵总是不达标。12分钟跑3000米让这个四川小伙子有些力不从心,他重新拾起大学时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终于提高了身体素质、达到了测试要求。在一次心理拓展训练上,需要在10米高的跳台上跳下并在半空中完成抓取,当时与唐嘉陵同为试航员的付文韬一次就成功完成了,而唐嘉陵试了两三次都失败了。“当时心理上还是有点失落,觉得不能克服自己的不足挺丢人的。后来这样的困难和障碍也挺多,慢慢来,自己和自己较劲,一点点就成功了。”谈及此.唐嘉陵感慨道。

在深海写下“中国”的名字

2009年7月,经过多方面的训练,逐渐掌握了潜水器操作的唐嘉陵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海试。“‘蛟龙号设备昂贵,构造精良,凝结了很多专家的心血。它脱离母舰下潜时,交到了我手上,就是真刀真枪。担着这么大的责任和信任,还是很有心理压力的。”回想起最初下潜经历时,唐嘉陵说:“那时候操作很谨慎,都是在脑海中先自己过两遍,必须保证操作流程和动作准确无误。”

随着一次次的自我完善和与“蛟龙号”的磨合,唐嘉陵逐渐成长。“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克服心理上对于黑暗幽闭的恐惧,时时想着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判断力和反应能力。我们是第一代深海潜航员,没有既定的榜样和标杆,所以就得让自己努力符合优秀潜航员的标准。”唐嘉陵说,“我自己也开始享受深海下潜的这个过程,虽然有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要克服,但是深海未知的世界、奇特的生物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让我觉得像探险,也很有成就感。”

从最开始的几十米到后来的几千米,他从一个深潜的初学者成长为有胆有识的潜航员。30多次的下潜经历,7000多米的下潜深度,连续4年潜水器的驾驶经历。这一系列代表着成就的数字背后有着另外一串数字:6年深潜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一年中11个月在海上“放逐”,单次连续下潜作业长达12小时。正是这样一种对海洋事业和深潜工作的坚持和热爱,唐嘉陵在太平洋底刻下了属于中国的深度。

每一次下潜都是从零开始

“每一次下潜都是从零开始”是“蛟龙号”海试团队确保每一次下潜安全返航的保障,这也是唐嘉陵坚持的原则。他从不把潜水器当作工具,而是自己的战友和兄弟,并拼命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以尝试掌握潜水器每一个细微的现象或变化,尝试掌握这个战友、这个兄弟的最新状态或者情绪。“我和‘蛟龙号是荣辱与共的战友,在任务中我们必须做到人机一体”是他坚定的信条。记得在3000米级海试的一次下潜任务后,潜水器已回收至甲板等待下一次下潜。和往常一样,他没事就喜欢围绕潜水器看看,尝试与“蛟龙号”交流。当他经过备用蓄电池箱下方时,一滴暖暖的油珠刚好落在了他的额头上。按照他对潜水器技术状态的理解和掌握,一滴温度异常的电容器油可能就是提前终止航次任务的安全隐患。唐嘉陵的细心发现让备用蓄电池箱异常放电、电缆短路的严重故障及时被发现,有效地避免了损伤的继续扩大。时任潜水器技术保障负责人、唐嘉陵导师胡震评价道:“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正确的地点”。

在4年海试中,每当遭遇恶劣海况或需要潜水器长时间水面漂泊时,唐嘉陵都没有丝毫退缩,主动要求参加水面时间最长、最难受和最颠簸的试验任务。他不但专业技术过硬,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更得到了全体海试队员的认可,这些都体现着他对深潜工作的那份热爱,那份责任心。

良好的身体素质、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他近年来刻苦训练、钻研学习的结果,是那份坚持成就了他。直到“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成功,学习训练是他每天的必备功课,早上6点到8点,是雷打不动的体能训练。和他的性格一样,6公里以上长跑耐力训练是他最喜欢的训练项目,然后就是一整天紧张有序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晚上还要自学船舶、机械、液压等新领域专业基础知识。日复一日,他养成了特别有规律的工作生活习惯,时至今日他依然坚持。

伴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海上试验逐步转向应用,“蛟龙号”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管理下将尽快实现业务化运行。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任务需求,对一名“蛟龙号”主驾驶、潜航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唐嘉陵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除保质保量完成深潜任务外,潜水器本体技术保障以及第二批潜航员培训都是他的重要工作内容。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刚刚起步,如何确保安全第一,做到让领导放心;掌握足够的知识技能,让同事放心;具备高超的驾驶作业技能,让一同下潜的队友放心,都时刻提醒和勉励着唐嘉陵。

2017年10月18日,中共第19次全国代表大会盛大召开。他和航天员景海鹏、运动教练员赵宏博为第一组代表,通过党代表通道进入人民大会堂并向国内外媒体展现了代表行业风采。在大会现场,他认真聆听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备受鼓舞和启发,特别是当报告中讲到要为广大青年搭建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要求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时,他有种感慨,是时代和国家让他收获满满。面对荣誉和光环,唐嘉陵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一如既往地、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他牢记首批潜航员的责任和使命,力争为中国深海事业做出自己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海试潜水器蛟龙
机械革命蛟龙7
“蛟龙”探海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付海军!
海试归来,国产航母测试了啥
首艘国产航母或近期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