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为品牌奠基

2019-08-20 17:54李瀚伟
中国名牌 2019年8期
关键词:江阴实体制造业

李瀚伟

要作为一个范本,势必要有拿得出手的几个名牌。在江阴,有一个说法一直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简要地说,就是“万千百十”:即江阴以约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约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五十分之一的中国500强企业和三十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

走在江阴街上,问当地居民,江阴最能拿出去和别人比拼的是什么,大家会异口同声回答:“当然是制造业。”对于江阴能一直保持“全国制造业第一县”的名声,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曾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实体经济就是它深埋地下的根,根深自会枝繁叶茂。”

如果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江阴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县域经济领先的发展态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直坚持产业强市和实业兴市,把做强实体经济看作是城市发展的命脉。这一点是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即使是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江阴也能靠着实体经济这艘“诺亚方舟”安然度过。

区域品牌的建设是长期而且艰巨的。对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县来说,江阴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大方向,并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保持,一方面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江阴人看重实业、发展实业的高瞻远瞩。

深厚的制造業基础

民间一直流传着两句话,叫“民营经济看温州,乡镇企业看苏南”。江阴作为苏南的一块招牌,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有一大批后来被称为乡镇企业的“社队企业”开始发展起来,那时候“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大家都卯足了劲想要尽快把生活水平提上来。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在当时,“异军突起”这样的词屡屡见诸报端,它所形容的就是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在这个阶段,江阴的乡镇企业更是成为其中耀眼的明星。

如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在当时便是明星中的明星、代表里的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华西村已经是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可是大多数的农民依旧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在1969年带领村民“偷偷”办起了小五金厂。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五金厂的创办有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密,他在工厂周围筑起了围墙。小五金厂就像一个“地下工厂”,只要有领导和外人来参观检查,便立即关门,人走之后,村民再回来加班加点。

1978年,改革开放打破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束缚,华西五金厂正式挂牌运营。这时仅有20多个农民的小五金厂已经为华西带来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和100万元银行存款。这些钱让华西村开始走工业化道路,办起了以冶金、有色金属、钢铁和纺织为主的40多个企业。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工业生产,农民真正开始富裕起来。

谈到企业家对本业与制造业的偏好,江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余江对《中国名牌》表示,这离不开江阴的区位优势和实业传统,也与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江阴的早期实业家们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出身,主要搞技术。作为技术工人,他们对“看得见摸得着”的制造业天生有着更大的信任感。

在华西村的示范作用下,以制造业为主的亿元村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现在被称为“中国港口第一村”的长江村,目前全村经济总量已突破500亿元,可是在四十年前,它还是个贫穷落后的江边小渔村,村民温饱都成问题。当时的书记李良宝是会计出身,“花700块钱办窑厂”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后来,长江村接连创办标准件厂、化工厂和钢铁厂等,为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本市场以“虚”带“实”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掀起了一股企业上市的风潮。同一时期,江阴的政府官员也敏锐地发现了资本市场的机遇,于是在1996年把“资本经营战略”提上日程,同时还成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企业股份改制上市指导小组”,为企业上市担当“智囊团”。

江阴兴澄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澄股份)是江阴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由于当时很多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为了支持兴澄上市,从市委书记到基层部门都大胆创新地展开工作,帮助其解决困难。在1992年,兴澄股份(现为模塑科技)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江阴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这个口子一开,江阴的企业均看到了上市带来的好处,于是掀起了一股争相上市的热潮。到1999年年底,全市有8家上市公司,占全国上市公司数的1%左右。资本市场的“江阴板块”从此闻名全国,成为江阴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名片。

尽管上市带来了充实的资金和更大的市场,但是江阴的企业家们内心明白,只有把上市带来的好处转移到实体经济的建设上,才能够让企业屹立于不败之地。20世纪90年代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到来之前,许多江阴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踏踏实实做实业的重要性。

“2000年时,我们的目的是把企业做大,所以2004年我就提出要上市,目的是要回归到企业本身来。”华宏村党委书记、华宏集团董事长胡士勇接受《中国名牌》采访时表示,企业上市的目的并不是很复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体经济和主业,扩大集团公司规模,提升产业档次,打造产业品牌。

最近几年,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强调绿色发展所带来的部分约束,让实体经济发展陷入了新的瓶颈期。有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开始把资本注入热门的金融和房地产行业。可是江阴并没有盲目“跟风”,转而推出一系列措施,强调实业为荣、产业兴市。

根据当地的房价就可以明显看出来,与周边县市的房价相比,江阴的房价非常“亲民”。当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这一点我们江阴人大部分还是很有幸福感的,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房价不高。”尽管江阴许多500强企业的业务板块都涉足了金融领域,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始终把做活金融视为扩大主业的新起点,在金融市场所赚的钱都源源不断地投入主业。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不仅支撑着大部分江阴的制造业企业挺过这几年缩减产能、结构性调整的低迷困难期,还帮助企业趁机扩张,收购大量的良性资产来扩充主业的规模,使得江阴的企业家们既专注于实业又热衷于上市。目前,江阴市拥有48家A股上市企业,既被称为“中国A股第一县”,又被称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智能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江阴市提出要把“制造业第一县”打造为“先进制造业第一县”。这加入的“先进”二字,实际上就是推动智能化概念,以升级本土的制造业。

针对智能制造,目前江阴市已经推出了“免费诊断”的服务。“我们请专业公司来对企业进行诊断,给其车间智能化程度划分等级,判断其自动化的可行性,同时提升其水平。”余江对《中国名牌》表示,除了诊断,政府还有一系列措施来激励企业互相展开竞争,例如设立示范智能车间,以发挥企业间的“鲶鱼效应”,促使其对技术进行投入研发,提高自身的智能制造水平。

“虽然智能制造这个口号这几年才提出,但我们很早就开始进行类似的尝试了。”双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周冬敏表示,双良集团在之前已经经历“两次创业”,这一次是进入求变智造的“第三次创业”新时代。

还在上世纪80年代,缪双大(现任双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回家乡办起了江阴县船用空调设备厂(双良空调设备有限公司前身),战胜重重困难,终于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化锂制冷机。这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这已经是智能制造早期的尝试了。

2017年,缪双大的儿子缪文彬对媒体表示:“每一分钟,双良的节能设备可以节约72吨标煤,减排19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再建51公亩森林。”在这个基础上,双良开始布局“三大绿色战役”,分别是治气、治水和治土,以绿色为切入点去迎接智能制造的风口。

在天江药业智能生产车间,从中药饮片的初加工,到中药提取、浓缩、喷雾干燥、制粒与包装,最后到仓储物流,全程都只需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操作。这是目前江阴市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加上智能制造,带动高质量发展,也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天江要‘走在前,做表率。”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俞敏对《中国名牌》表示,天江药业的智能制造,也可以被称作“跨区域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管控模式”,其核心便是科研。

远景能源是一家全球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军企业。2007年,张雷带领一个10人的海归团队,在家乡江阴成立了远景能源全球制造及工程中心。经过12年的发展,远景能源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智能风机供应商、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并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物聯网平台。

远景能源虽把总部设在江阴,却依靠技术创新,选拔国际世界级人才,一次又一次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江苏智造的领跑者。有学者将这一以远景能源为代表的企业现象概括为“在地全球化”。这也体现着江阴智能制造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根植本地、整合全球。

这就是江阴的经验,一方面扎根实体、做大实体,另一方面又借助更多的技术来不断对实体进行转型和升级。它用外部来促进内部,以主业带动副业,最终把这张制造业的牌打好,也因此为江阴的品牌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江阴实体制造业
魅力江阴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江阴特产——马蹄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