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脱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08-21 01:17叶青
大经贸 2019年6期
关键词:授人以渔问题导向贫困户

【摘 要】 物质贫困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和痛苦,但精神贫困一旦形成,却比物质贫困更可怕。从物质上扶贫固然重要,且显现了一定的成效,但精神脱贫更迫切,且任重道远。

【关键词】 贫困户 精神脱贫 问题导向 授人以渔

一、现状分析

十八大以来,扶贫工作走向精准扶贫的新时代。政府的救济、社会各界的资助,困难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全社会切身感到党和政府正在倡导“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爱精神,是实现脱贫的真正力量,但随之也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问题。通过深入干部和群众,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走访调研发现:诸多致贫因素中,还有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思想贫困。一些贫困户过分强调客观原因多,忽视乃至无视自身主观原因,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情,自身贫穷是由环境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等所致,只要政府大力扶持就能自然得到解决。

二、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一些贫困户出现不想脱贫、不愿脱贫的问题,既有现实的,又有潜在的。

1、现实问题:一是思想封闭。局限于客观因素制约而不寻求改变现状的路子;不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能、发展新产业。二是安于现状。不主动谋取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有的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肯整天打牌搓麻将,坐享“清福”,也不愿动手干点事情。三是以贫自居。把脱贫的唯一希望寄托于政府,内生动力弱:发展产业要政府包揽,缺少资金要政府扶持,生活难题要政府解决。

2、潜在问题:一是养了“懒”人。如果一味贪图政府的救济,有些好吃懒做者整天游手好闲,懒惰成性,就会成为发展产业的看客、农村社会的闲人。二是扶了“庸”人。有些贫困户存在着严重的不愿作为思想,习惯过穷日子,总认为扶贫就是给点钱物、低保待遇、救济赞助。三是惯了“赖”人。有些贫困户一旦尝到到政府信访的甜头,以后每遇有难处,就想方设法故伎重演,向政府耍赖要钱;得逞后还四处炫耀,起到了很坏的负面示范作用。

思想贫困的产生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又有复杂的现实原因:

1、客观环境的限制。通过实际调研,发现贫困人口大都集中在偏远山区。有些贫困户交通不便,社会闭塞;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成本很大;自然约束很强,生产方式落后;与现代经济和生活状态脱节,积淀惰性心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大都因受教育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因而创新创业能力差。

2、传统观念的影响。深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些农民仍坚持一门一户独善其身的生产、生活格局,人际关系仍主要以情感为纽带,竞争成分不高,较少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合作;通婚圈狭小,建立在血缘和亲缘关系上的社会网络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阻隔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有效连接,弱化了先进的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

3、政策实施的困惑。扶贫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利多不排除弊少。扶贫责任到人诱发一些贫困户依赖扶贫干部的想法;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自身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错误地认为扶贫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你要让我脱贫,就得满足我的要求。另外,由于贫困户享有很多优惠政策和相关待遇,也就诱发了一些人的懒惰意识,错误地认为政府养着比自己干着轻松,而且还没有风险。

三、解决途径

1、宣传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把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贫困户做精准扶贫的思想工作,全面宣传、积极落实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让广大群众知晓并领会党和国家正在实施的扶贫战略,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员率先脱贫带头作用,并以致富能人实例来激励贫困户立志奋斗脱贫的愿望,实现共同脱贫;要紧跟市场需求,通过量身定制和打造符合各村的扶贫措施和产业,培育致富能人,大胆发展起来,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员就业,实现创业和就业脱贫。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根据项目和产业发展需求,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拓展渠道入手,发动、组织贫困户,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等技术培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增强增收致富技能,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大力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有管理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

2、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发挥勤俭致富示范作用。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光荣、鼓励勤劳幸福、鼓励就业发展、鼓励靠自己的努力致富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老年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在贫困群众中推介可学习借鉴的勤俭发家的典型案例,鼓励其自立自力自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大力宣传“扶贫楷模”、“脱贫楷模”的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树立其致富的信心;通过对比算账,让其认识到自身的差距;通过能人带动,帮其找到致富门路,帮助、引导贫困户树立“赚钱”与“学技术”两不误的就业择业观念,着力练就脱贫致富的长远之技;克服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哪里门槛低,来钱快就去哪,避免打了半辈子工,没积蓄,也没学到一技之长。

3、改进扶贫工作方式方法,强化扶志扶智工作。改变一味简单地给钱、给财物的做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充分运用投资开发式、扩大就业式、引进产业式等扶贫方式,将政府的积极引导与贫困户的主动作为有效连接、捆绑运作,更好地调动贫困群众早日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使贫困群众真正走出传统的农业社会,投身并融入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现代社会之中;尽快制定并落实允许城市市民到农村租赁房屋和流转土地,从事农业观光和休闲,用城市先进的生活理念和生产经营方式,直观影响并促进农民脱胎换骨式的改变,彻底摆脱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困扰;坚决防止大包大揽、包办代替,采取“一对一”、“多帮一”的方式,教育和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靠人不如靠己”思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創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叶青(1965-)男,安徽省潜山市人,高级讲师,本科,中共潜山市委党校,研究方向:党政管理

猜你喜欢
授人以渔问题导向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授人以渔”,使科学探究始于理性的假设
关于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鱼”不如“渔” “渔”不如“欲”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表演实践课如何“授人以渔”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