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对社会信任的影响

2019-08-21 01:01周蔚敏王紫雯姜鑫魏婧冉
消费导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信任经济增长

周蔚敏 王紫雯 姜鑫 魏婧冉

摘要:关于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人数的分析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本文通过对2009年——2017年的数据均值及相关控制变量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社会信任的关系,本文从个体特征和社会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越多,社会信任越低。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中国未来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信任机制的有关政策及建议。

关键词:社会信任 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社会福利水平支出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所谓社会信任,就是人们从个体走出来,在公共环境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社会信任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本文着重从地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数量对社会信任的作用。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方政府制定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且覆盖率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社会信任的关系,作者通过国家数据和CGSS数据,引入了社会福利支出水平,地区经济增长,地区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在这里作了理论和实证的相关研究。

二、理论分析

一般而言,当一个地区城镇居民需要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越多,说明该地区经济越不发达,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居民依靠最低生活保障作为收入来源之一,则只能保障基本生活支出,而无暇顾及投资理财、高档耐用品等其他支出。因此,相较于富人,该地区城镇居民对社会信任度明显较低。

首先,就社会公平而言,低收入的居民数越大,对社会公平的关注越高,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率,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其次,就社会劳动参与率而言,提高地区就业率,增加居民的劳动供给,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可以减少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另外,就社会福利制度而言,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再分配过程中,关注效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居民的社会幸福感,同时提高社会信任水平。

三、实证分析

研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信任的关系,对社会信任的度量,作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的方式进行度量分析。本文进行社会信任的研究主要以索洛模型为基准进行研究,认为影响各地区社会信任有两方面因素,即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一)个体层面

1.年龄:被调查对象的年龄。

2.性别:被调查对象是男性则为1,女性则为0。

3.个人幸福感:被调查对象的幸福感指数。

(二)社会层面

1.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标。本文认为一个地区的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数量代表了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程度,从而影响该地区的居民的社会信任。本文采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作为度量指标。

2.经济增长指标,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持续增长。通过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比对,可以观测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分析其对社会信任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作为经济增长度量指标,为了体现经济增长,上一年度生产总值指数记为i00。

3.社会福利支出指标,社会福利支出是社会保障的高级阶段,很大程度体现了地区社会保障程度,居民的社会信任由此得到体现。这里用“社会福利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作为社会福利度量指标。

基于以上指标的选取,我们把社会信任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作为解释变量,其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根据索洛模型有如下表达式:

其中:trustl表示各地区社会信任水平:population表示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welfare表示各地区社会福利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支出:GDP表示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happy表示各地区人们的幸福感指数;gender表示性别;age表示调查对象的年龄。

本文数据剔除了信息不完全数据,采用31个省份和地区2009年——2017年9年连续数据均值进行数据实证分析,数据回归结果如图所示。

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上表中的第一次回归不显著,在引入社会福利支出因素和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后,后五次回归中显著性较好,且系数为负,说明需要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越多社会信任度越低,在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果城镇居民需要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越多,说明该地区的贫富差距过大。表中数据显示,城镇居民最低保障人口数每增加10%,社会信任度就将降低0.2%。

从个人层面看,引入调查对象的幸福感指数,性别和年龄等控制变量,表中显示了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但性别指标的显著性较小,说明城镇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增加在性别层面影响不大。

从社会层面上看,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和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两个控制变量可以更加显著地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虽然系数值在0.05左右,但较之0有很大的提升,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与社会信任线性关系显著。社会福利支出在全部五次回归中较为显著,体现了地区社会福利支出越多,城镇居民获得的社会保障越完备,有利于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同样,中國各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系数为正,且在回归中较为显著,对社会信任有正向促进作用,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强社会信任。

综上所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人数越多,则该地区的社会信任度越低,而地区社会福利支出和地区经济增长则对社会信任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在个体层面上,当该地区经济增长越快,社会保障更充分的条件下,居民的社会幸福感会逐渐增加,相较于男女性别上的区分,年龄的显著性更强一些。同时,如果一个地区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则会增加城镇居民对社会公平的质疑,从而降低社会信任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可以显著地影响居民的社会信任程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每变动1个标准差,社会信任反方向变化0.56个标准差。另外地区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提高社会信任程度,显著地促进地区居民幸福感的提高。

但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的增加会使社会信任度降低。因而需要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社会效率与公平,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基于此,本文认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实行精准的地区社会政策,适应该地区的社会发展现状。

第一,国民收入再分配上关注效率与公平。从宏观调控的角度,组织专家研究统计中国各地区的居民的收入现状,扩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覆盖面,在再分配的收入调节上,兼顾效率与公平,根据社会政策内部的公平性,通过税收改革适度调节财富值较高的居民和贫困居民的收入差距。着力推动精准扶贫政策,加快城镇建设一体化进程,使城镇居民降低最低生活保障的需求。

第二,提高社会劳动参与率,增加就业机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需求人数的增加说明城镇居民中许多人失业而不能获得劳动收入。政府通过适度增加和调配劳动岗位,让城镇居民更多地参与劳动中可以促进居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第三,城镇居民调节好个人心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对于社会信任度而言,很大程度是由居民的对社会的个人情绪所反映的。尽管政府制定的社会政策对居民的个人情绪有一定的影响,但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劳动中获得进入社会的参与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社会信任。

总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影响着居民的个人收入和基本利益,重视社会政策结构的优化,增加就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增强居民对社会的好感和责任感,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此作用下,居民的社会信任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社会信任经济增长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社会信任、合作能力与农户参与小农水供给行为
基于网民应对的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研究
社会信任对中小企业正规融资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