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9-08-21 02:27裴卫旗
财讯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供给侧

摘  要: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理论问题,其和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主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评价原则,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评价标准,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供给侧;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转变;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评价原则

(1)适应性原则

是指经济发展方式要与供给侧、生产目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相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应该是与上述内容有较强适应性的结构。

(2)效益性原则

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的运动,应该使为支持经济发展的投入与结构发展带来的产出之间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征。换句话说,效益性原则表明,合理的发展方式是具有高效益的发展。归根结底,经济发展方式转换过程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的过程。理解效益性原则,要注意的问题是发展效益不仅指经济效益,而且指社会效益。因此,对经济效益的考察就不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

(3)结构性原则

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条件是结构性原则,也是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最佳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结构性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要在形成层次性基础上寓意的,层次结构之间要具有一致性并相互适应,要具有与其相适应的导向作用。同时,结构性原则作为是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经济发展方式整体性保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结构性,也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结合的具体存在形式,这种形式的外在表现是经济发展的整体功能。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可以通过其合理的结构性在客观上使系统通过反馈克服各种干扰,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更能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4)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时要全面,不可片面。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经济发展“量”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经济发展“质”的全面性,广泛全面的涉及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经济发展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作为评价其合理性的方面和领域,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典型、重点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价。并且要完整地反映所涉及产业和其他领域的主要因素、影响过程和最终的结论。

(5)整体性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指的是在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时,应有整体眼光,整体把握,综合采用各种方法予以解剖和重组构建,最终所构建的评价标准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相关信息。同时我们在评价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注意经济发展的整体功能、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

(6)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合理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指标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并且有利于系统安全的改进。而且,指标的内容不应太繁太细,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7)可比性和可靠性原则

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要具有纵向与横向的可比性,应该满足可比性的原则,即具有相同的计量范围、计量口径和计量方法,指标取值宜采用相对值,尽可能不采用绝对值。这样使得指标既能反映实际情况,又便于比较优劣,查明薄弱环节。可靠性原则就是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规定的可靠性指标,按照一定的方法合理地分配到各分系统或部分组件,确定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改进设计,从而保证各部组件、各分系统以及全系统达到可靠性和可比性指标要求。可靠性分配是指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上到下的分解过程,并且应尽早进行,反复迭代。可靠性分配的目的就是使各个层次设计人员明确其可靠性设计要求,根据要求估计所需的人力、时间和资源,并研究出实现这个要求的可能性和办法。

通过运用和遵循以上原则便于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剖析和分解,进一步对经济发展方式从整体上进行战略性指导和有效监督,有效合理安排、统筹运作各项工作,与十九大报告所提倡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体系相得益彰。

二、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目标是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人民生活质量、经济水平、供给侧以及经济结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从这一根本目标出发,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评价标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三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四是、各要素配置越来越合理;五是、科技实力增强;六是、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三、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指标体系

本文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综合评价指标由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经济结构、社会和谐以及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五个部分组成。

(1)经济效益层面指标

1.每万元GDP能耗。经济发展与降低能源消耗似乎与生俱来就是一对矛盾体,GDP的高速增长,似乎总避免不了能源消耗的剧增。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降低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越合理,在这种发展方式的主导下,每万元GDP的能源消耗就越低;反之,每万元GDP能源消耗就越高。

2.社会劳动生产率。该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劳动者人数之比。它是反映劳动投入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提高社会劳动生產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衡量与评价一个地区经发展方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3.固定投资效果系数。该指标可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与基期的固定投资总额对比计算(这里假设投资效果的时滞为一年)。固定投资效果系数是综合反映投资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投资总额,反映的是该地区在此期间固定资本的投入总量,是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首先要反映在这一部分要素投入效益的提高上。

4.固定资产报酬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与平均固定资产总额之比,它是综合反映固定资产投入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集中、优化配置来充分提高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因此,该指标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最直接、最综合的重要综合评价指标。

5.GDP增长率。GDP增长率是反映总体经济发展速度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评价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为了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或经济效益,而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优化配置,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高效利用有限的生产要素投入,促进总体经济的协调、稳定、高效和快速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不仅要表现在要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上,而且还要反映在较高的发展速度上。不能保证必要的经济增长率的生产要素利用方式,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

(2)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指标

1.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合理性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其科技开发能力,是其根本所在。提高研究与发展经费的支出水平则是提高经济发展合理性、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开发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该指标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该指标是综合反映各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度高低的指标。设Y为GDP增长率,L为劳动投入增长率,K为资本投入增长率,a、b分别为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的边际产出系数,T为技术进步贡献率,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提高诸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因此,该指标是综合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3.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的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的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娱乐和文学艺术品原件等获得减处置。因为固定资本的形成集中反映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水平,其直接目标主要就是提高技术水平或降低消耗水平,因此是提高总体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水平的具体表现。

4、人均资本量。该指标是整个地区平均每个劳动力所使用的资本投入的近似反映。它是综合反映考察期内社会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从生产要素配置上来考察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水平,必然要表现在社会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高低上。反过来说,一个地区资本技术构成的水平越高,其经济发展方式的合理性水平就越高。

5.人均固定资本投入量。该指标是指整个地区固定资产总额与劳动力人数之比,反映劳动力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因为固定资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物质保障,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水平高低也必然反映在劳动者固定资产装备水平的高低上。该指标也是集中反映社会资本技术构成水平的又一项重要指标。

(3)经济结构层面的指标

1.第一產业增长率。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第一产业增加额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在这个清算周期(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额。第一产业增长率就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上个清算周期的第一产业总值比值。

2.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第二产业增长率也是我们衡量与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二产业增加额是第二产业在这个清算周期(一般以年计)比上个清算周期的增长额。第二产业增长率就是第二产业增加值与上个清算周期第二产业总值的比值。

3.第三产业增长率。该指标是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上个清算周期第三产业总值比值,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或先进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说是主要差距,就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对总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低,这也是影响和制约综合要素效率及总体效益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也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该指标也是我们衡量与评价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4)社会和谐层面的指标

1.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或生活富余程度的指标。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能保证居民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也不能说这种方式是合理的。因此该指标也是评价经济发展方式合理与否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额/生活费用支出总额

2.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健康协调发展,而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存。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在一度程度上能缓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因此,城乡人均纯收入差距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人均纯收入。经济发展的目标最终还是要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不断的提高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能使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那就不是合理的。因此,该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5)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的指标

1.三废排出量。三废是严重的公害,三废指废水、废气、废渣。三废排出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废水、废气、废渣的总排放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同时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力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三废排出量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施力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2.城市大气质量:城市中心区SO?2浓度,可以说明城市的污染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程度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

3.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国际上通常把环保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作为衡量环保工作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工作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举措。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是环境保护反映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基于以上分析,在文献调研和多次与有关部门及专家座谈的基礎上,为了增强评价指标的适应性、效益性、结构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可靠性原则,从经济效益、经济发展的要素配置、经济结构、经济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谐五个层面进行了隶属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最后确定19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方兴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借鉴德国嵌入式生产系统转型.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7

[2]习近平.2016,《201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全文)》.央广网,2016.12-17

[3]习近平.2017,《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全文》.中国网,2017.10-18

作者简介:裴卫旗(1982-),郑州轻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发展方式、金融资本等。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标体系供给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驱动机制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基于文化引领的企业软实力推动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