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员的发展

2019-08-22 04:48杨雅宁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党支部党员

摘 要 陕甘宁边区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地域。是全民族奋起抵抗外敌入侵,中华民族由衰转盛的历史转折时期,同时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变动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立并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在局部地区有效地实现了对社会的领导和对政权的掌控。文章以陕甘宁地区政府文件汇编及专家学者回忆录和著作为基础文献,从现今的视角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党员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党员 党支部

作者简介:杨雅宁,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2018级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方向:历史学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349

中央中央1938年3月发布的《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中指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从那时起,各地政府把发展党员和设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 发展党员的背景

为了快速壮大党组织的力量,更加有效的进行抗日斗争,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把党中央的根据地建立在陕甘宁地区、大力发展党员数量等。党中央把大本营建立在陕甘宁地区,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必要原因。而党要发展壮大,要为抗日战争补充后备力量,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大量的吸收党员,吸收先进的力量。

选择陕甘宁地区进行党支部建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革命基础的支持。国共对峙时期,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长征开始后,中央最初打算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但是在渡过了湘江封锁线后,蒋介石发觉了红军的意图,设置障碍打乱了红军到达湘西的计划。党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提议,向敌军势力单薄的贵州省前进。遵义会议后,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重要地位,红军终于在1936年10月在甘肃胜利会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把陕北作为共产党的根据地。

选择陕甘宁地区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陕甘宁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首先,陕甘宁地区具有临近苏联的国际地缘政治优势,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在向苏联和共产国际学习共产主义的阶段,把党的中心力量放在陕甘宁区域,能够增强同苏联和共产国际的联络,同时也便于获得它们提供的帮助;其次,西北地区距离国民党统治区较远,在民族矛盾不断加深的国情之下,能够缓解国共的激烈对峙,有利于共同抗日。而且陕甘宁区域的地理环境,有助于党中央养精蓄锐,发展自身的力量。

1939年6月,边区党委发布《关于改进支部工作的指示信》,指出:“克服支部工作的被动性,应有经常的工作计划、具体分工及工作检查。”边区党支部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工作方法、领导方式、对群众的生活了解等多方面,并指出今后要改进党支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使党支部能够单独工作领导群众。要发动群众支持党支部的决策,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1940年1月,边区党委发布《关于乡村各种组织的规定》,要求完善边区基层党组织,为加强边区党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党员的制度要求

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经历着各种大小挫折与磨难,抗战初期党组织的力量还是较为薄弱的。从长征到党中央在延安落脚,把陕甘宁边区作为党组织发展的摇篮,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在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尽快发展党组织的力量以及正确的运用党的理论思想来指导党员发展的实践,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中提到:“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这一决定推翻了之前按照成分出身来发展党员的弊病,为日后的党员发展奠定了基础。

陕甘宁边区成立后,出于中国革命形势的考虑和边区建设的需要,毛泽东提出党的发展应大量吸收知识分子,认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西北局民运部关于陕西党的精干隐蔽计划及工作问题提纲》中也提出了对吸收党员的要求。这一时期需要大力发展党组织,并且要高质量的发展党组织,在当时教育匮乏的年代,发展大量知识分子进党是一个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大大增强了中共党组织的力量,为抗日战争和敌后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三、党员的教育工作

抗战初期为了适应战争要求大幅发展党员数量,但这种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党员数量的发展方式不免存在许多弊端,导致党员素质低、思想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出现。因此党中央决定在全黨范围内进行党员的教育工作,包括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

(一)常规的党员教育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也更加严格地要求党员。要解决当时局势带给共产党的问题与危机,光靠武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党员的知识素养。中共干部大多出身工农,文化水平低,影响理论学习,更是严重的束缚了工作能力的提高。为此,中共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做出了《关于党内干部教育问题的决议》,强调“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程度,是巩固、加强党,巩固边区、提高边区、争取全国抗战胜利的最重要保证。”过去共产党的活动范围有限,一直在斗争或者行军中,无法对党员系统的进行教育。直到党把陕甘宁地区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有了基本的革命根据地后,才能够系统的进行党内教育。

抗战后陕甘宁边区的党员教育,改进了过去党内教育的模式,建立党内教育网,进行系统的教育管理。把党内人员按职位大小分成三组来进行学习。各省开展党校,开办党员夜校、补习班、识字班、读报版等,目的是使党员切实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升文化水平。“废除一切形式的、机械的、公式主义和图表主义,应当是使同志们了解实际的内容,而不在记多少条原则。”这种教育规定更加务实,也更加容易理解,能够使党员真正改变自己。

在延安成为党的大本营之后,各地的青年来到延安,参加当地开办的各种学校,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党中央设置了对党内教育进度的标准,并且规定各省应准备自己的教育材料和党报,中央党报应在各地推广阅读,此外还要求各省准备长时期的教育计划,并对各部门的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二)非常规的党员教育——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是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共进行了三次,分别在1942年、1950年和1957年,其中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为著名。整风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党的一批优秀核心力量,使党内的大多数干部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不仅为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埋下了伏笔,而且对党在当代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迪。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早期阶段,一直接受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的帮助,但由于当时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形势并不了解,在理论上过于僵化,并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因此对中国做出的指挥与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并不相称。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着一定的认识,创作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对中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但却引起共产国际的不满,被认为是一种幼稚的觀点。当时党内的一些高级干部更是盲目跟从共产国际的决定,这更加使毛泽东意识到,需要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教育运动来摆脱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束缚,确立独立自主的原则。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发表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标志着整风运动正式开始。

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为主要内容。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整风运动时期,陕甘宁边区响应中央号召,开设党校等教育场所。中共中央西北局于1942年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回顾陕甘宁边区的建设经验,指出了党内闹独立的问题,分析当地的环境因素和党的条件,指出各部门的工作都要以生产和教育为主。这次会议使边区干部学习历史经验,推动陕甘宁边区各项工作的开展。

经过整风运动的深入学习和反思,使党员学会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神。这与之前不切实际的决策和言论相比,无疑有着巨大的进步。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整风运动后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摆正了党内的风气。刘少奇曾对整风运动做出评价,认为全党上下在整风运动中,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检查自身的思想和工作上的不足,开展自我批评。整风运动提高了党内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对党内路线的辨别能力。大批干部能够认识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形成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由于当时国内的形势,以及陕甘宁地区的地理优势,加之旧有的红军力量,使得党中央决定在陕甘宁地区设立敌后根据地,建立边区党支部,发展党员。对党员的教育使党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为日后更好的领导抗日战争埋下了伏笔。回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党员发展的伟大实践,总结党的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今天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1941年-1945年。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重要文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4]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盐池县党史办.陕甘宁边区概述[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8]西北五省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9]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10]中共甘肃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甘肃历史丰碑录[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延安市志编纂委员会.延安市志[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3]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G].1994.

[14]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G].1994.

[15]中共庆阳县委员会.陕甘宁边区陇东党的建设[J].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办,1995.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党支部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企业工会与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探析
关于做好离退休党总支部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