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学国学,学什么

2019-08-23 06:43孙梦,于倢据,王杰
商周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诚信文化

现在我们学国学,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每一个中国老百姓值得去学习、去了解、去借鉴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图/李香荣)

7月18日上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领导干部学国学系列活动发起人、推动者,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之一,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主要思想解读嘉宾王杰走进即墨古城大讲堂,围绕“国学”这一主题,从廉耻、诚信、自律、读书、戒贪、孝道等方面与听众进行了分享。

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巨大,对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明清的时候,中国文化又通过传教士传播到了西方,在西方社会形成了一股“中国热”。

但是这种格局在近代发生了改变——西方的船坚炮利以及廉价的商品、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遭遇了百年屈辱、积弱积贫、被动挨打。鸦片战争以来的知识分子们不断地思考这个局面形成的原因。思考的结果是——中国近代被动落后挨打,积弱积贫,孔夫子要负责任,儒家文化要负责任,中国传统文化要负责任。

100多年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用了各种各样极端的方式,批判传统,否定传统。这导致了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传统文化缺乏尊重和认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在政府,民间,学界,媒体的多方共同的推动和努力之下,远行了100多年之后,又回到了我们的社会,回到了我们的身边。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像钱塘江的浪潮一样滚滚而来,势不可当。

现在我们学国学,不是为了复古怀旧,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每一个中国老百姓值得去学习、去了解、去借鉴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

学习国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习知识,比如学习儒释道、诸子百家、天文、书法、绘画、建筑、雕刻、音乐、中医、武术、太极等等。但是知识背后还有思想,还有价值观,还有人生的智慧,学习知识背后的价值观、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另一个层面的学习。这种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够没有根与魂,根与魂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所在,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广泛的一种自信和力量,讲文化自信的时候,首先要文化自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你就会知道中华民族是最有资格和底气讲文化自信的民族。

知耻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我想从中国的国学文化中选取几个要点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中国文化注重修身和做人。中国文化讲究做人。这里的人不是自然人,不是生物人,而是君子,是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中国文化讲“天地之性人为贵”,指的是天地万物之中,以人最为尊贵,做人有底线,境界无上限。孟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一个人有了这四心,就是一个大丈夫,就是一个君子。

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做人的底线在哪里?一个人首先要有羞耻感。孟子讲“人不可以无耻”,“耻”对于一个人来说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就像习总书记讲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就像欧阳修说的“廉耻,士君子之大节”;就像大思想家朱熹说的“知耻则有所不为”。一个人如果知耻,就不会胡作非为,就不会没有底线。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知耻,就会胡作非为,什么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事都干得出来。

唐代的李世民在位期间,有一个官员贪了一些麦麸,李世民把满朝文武叫到朝堂之上,把贪腐的官员单独叫出列,在众目睽睽之下赏给这个贪官一担麦麸,并且让他自己扛回家去。这么高级别的官员扛着一担麦麸回家,老百姓都在背后戳戳点点、议论纷纷,这个贪官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这个贪官良心发现,以后再也不敢贪了,李世民通过唤起他的廉耻心,避免了这个贪官在日后犯下更大的错误。

对一个人来说,法律可以约束人的外在的自由,但法律管不了人心。老子提出,法律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密,按照逻辑来说盗贼就会销声匿迹,但为什么盗贼越来越多?正是因为法律管不住人心,人心是要靠道德、靠修养来约束,所以中国文化强调一个人要有道德感,对自己做的事情要负责任。

诚信

中国文化强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诚信。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所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讲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诚信你将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中国文化强调一定要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范仲淹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李姓术士。这个术士非常信任范仲淹,临死之前因为自己儿子年幼,便把炼金术的秘方交给了范仲淹,多年后那位术士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范仲淹便将秘方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术士的儿子。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范仲淹高洁的品行所在,就是讲诚信。

《韩非子》里《曾子杀猪》这篇文章,就是说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不能欺骗儿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好家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家风好可以惠及儿孙,家风不好殃及儿孙、危害社会。

到底什么是给儿女最好的财富,究竟是物质还是一种良好的品行、健全的人格,这值得每一个做父母的思考。林则徐讲过:“儿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意思是儿孙如果像我一样很有品行,我给儿孙留那么多钱做什么?给他留那么多钱,会消磨儿孙的意志。后面还有半句,“儿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如果儿孙不如我,没有德行、没有品行,给他留那么多钱干什么?愚蠢却拥有很多财富,会加速儿孙的毁灭。

政府同样也要讲诚信,一个政府要取信于民,就必须讲诚信。在《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要讲诚信,认为如果非要在粮食、军队、诚信中取舍,宁肯不要前两者,也要坚决保留诚信。俗话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一个政府只有取信于民,老百姓才会与你同舟共济、攻坚克难。

2400年以前,商鞅进行变法,生怕民众不信任,就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并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商鞅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于是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

如果一个政府、一个人不讲诚信,这种不诚信、不信任都聚集在一起时,必然会导致人情冷漠,整个社会的氛围都会很差。我们今天打造诚信政府,首先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为老百姓做出表率,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人人守信的践行者,不要只把诚信挂在墙上、放在桌子上,而是要落到实际行动上。

敬畏之心

对于中国文化,要持有一颗敬畏之心。什么是敬畏?敬重和畏惧。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法则。”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首先是“畏天命”,人可以不相信天命,但是要敬畏它。

在古代人治社会里,官员如果想以权谋私是易如反掌的,但是历史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清官廉吏?因为这些官员都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守住了做人的底线。

天子同样有一颗敬畏之心。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对大臣们说,我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必定是在上害怕皇天,在下畏惧群臣。皇天高高在上,能俯察人间的善恶,怎么能不害怕呢?下边有那么多公卿大臣,他们都抬头向上注视着自己,又怎么能不畏惧呢?正因如此,我才常保持谦逊恭谨、小心畏惧,这还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上天的旨意和百姓的心愿呢。所以,李世民开创了长达23年的贞观之治,是因为他如履薄冰、谨小慎微的忧患意识。

所以像圣人、清官廉吏、雄才大略的皇帝等类似的人,他们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被称为“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在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这和我们的经济发展成果不匹配,因此提升全民道德素养势在必行。比如建设现代官德。“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官德修养的好坏、操守的高低就像一扇窗户,一座风向标,它能折射出社会风尚的好坏。

黄金有价,诚信无价。诚信比黄金更珍贵,所以今天我们要打造诚信政府、诚信家庭,让人人都讲诚信,让人人都怀有敬畏之心。这也是在今天学习国学的一个目的。

自律

自律,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对一般百姓而言,守住道德法律底线就是自律。对老百姓要讲自律,对管理者同样也要讲自律。为什么?“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君子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能正人乎?”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怎么去管理别人?德鲁克说,管好别人未必是合格的管理者,只有同时管好自己才是合格的管理者。

我在中央党校工作了很多年,每次学员来到党校都要去学习周恩来的事迹。周恩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不是因为他的权力,而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品行。道德是有厚度的,有温度的,有宽度的。道德的影响是长久的,是永恒的,是超越时空的。而权力的影响只是暂时的,今天你当领导,可以管着我,明天你不当领导了,还能管我吗?就算你想管,我听吗?

中国文化强调,做人一定要先把自己管理好,你管好自己,别人才能够信服你。“德不厚者不可为官”,德行不好的人就别进入官场。

孔子说“听言观行”,即看一个人的品行好坏,不是听他怎么说,而是看其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判断他的品行的好坏。这是中国文化的底色,也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读书学习

接下来讲一讲读书学习。

孔子是一个好学、善学、博学、乐学的楷模。他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人恭维孔子“生而知之”,孔子说哪有“生而知之”,我是“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在《三字经》里提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指的是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这说明了孔子的好学精神。

读书是点点滴滴的积累。比如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问,你忙还是我忙?吕蒙回答,当然是主公忙。孙权说,我比你忙,我都有时间读书,你凭什么说没时间读书。吕蒙羞愧难当,从此发奋读书。后来,鲁肃发现吕蒙才华大增,言谈举止与先前判若两人。鲁肃十分吃惊地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这就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故事。

无论是对老百姓还是对领导干部而言,读书都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理论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与“衣食足”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人文道德素养,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感。读书学习可以提升、涵养人们的品性德行,所以我们在全国可以打造书香文化,比如书香即墨,让这个地方多一些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愿望。

国学与人性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人们有欲望,所以人性有致命的弱点。人的欲望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比如累了要休息、饿了要吃饭等,这是人的合理欲望,也就是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人人都想富贵,人人都讨厌贫贱,这些合理的欲望应该被满足。

而最终毁灭人的,是人的不合理的欲望,比如人的贪欲、邪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举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人类的很多悲剧,都是源于人性出了问题,是因为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超越了底线。一旦放纵自己的欲望,必然导致自我毁灭。

针对人的欲望、人的贪欲和人性的弱点,中国文化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比如道家认为,在天地间每个人的存在只是短暂一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愚钝之人,毕其一生去追求身外之物?再比如儒、释、道共同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常识,就是贪是人生祸端的源头。放纵自己欲望的人,其实并无幸福可言。

现场观众与王杰互动交流(图/李香荣)

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国文化的最大优点,是孝道。曾国藩有句名言:“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诗经》里有一首诗,叫《蓼莪》,作者以第一人称来描述父母养育儿女的不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拉扯成人,父母的这种生养之恩,无法用金钱计算,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比如习近平总书记五六岁时,他的母亲带他去买了一套《岳飞传》和一本《岳母刺字》。母亲拿着小人书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习近平至今还记得他们母子之间的对话。他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母亲回答:“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所以,精忠报国的精神在幼年的习近平的心灵中就扎下了根,他将其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习近平到陕西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还不满16岁,他的母亲牵挂儿子,便亲手给习近平缝制了一个针线包,上面绣了三个红色的字:娘的心!插队时,他看到梁家河的老百姓生活得非常艰苦,他就说过,“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到今天,习近平兑现了他年轻时候的信念和诺言,这是一种孝,总书记的这种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尽孝不能等,尽孝要及时,切莫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遗憾。如何尽孝?能让父母吃饱穿暖,是最低的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今所谓的孝,能够养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诚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父母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要做到真正的“孝”,需要对父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所以中国文化强调的孝,只让父母衣食无忧,物质享受无缺,不是真正的孝顺,而是要让父母在自己能力可及的范围内有物质的保证再加上精神的慰藉才谓真孝。

现在我们提倡的孝,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跟父母通电话,陪父母看一场电影,带着父母去旅游,回家跟父母多聊聊天等。精神上、心灵上、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更为重要,这是老人在晚年生活中更为缺乏的东西。

让父母吃饱穿暖,是最低的孝,而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我认为也是小孝。什么是大孝?做儿女的洁身自好,不要去触犯道德、法律的底线,让父母为有我们这样的儿女感到骄傲、光荣、自豪,这就是尽了大孝。反之,那些贪赃枉法、锒铛入狱的儿女,没有机会在父母床前嘘寒问暖,这对父母来讲就是不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因此,让父母安享晚年就是我们尽的最大的孝。

中国文化的思想与智慧,对个人、家庭,对工作、生活,对国家和民族都大有益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每一个中国人认同我们的文化,让中国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能够深深地扎下根,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诚信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