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特点

2019-08-23 07:03郝传萍郑尉毛荣建张冰孙颖李悦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年8期
关键词:培智肺活量残疾

郝传萍,郑尉,毛荣建,张冰,孙颖,李悦,邱卓英

1.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100075;2.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301617;3.清华大学,北京市100084;4.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100036;5.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康复信息研究所,北京市100068

体质与健康关系密切,体质健康以体质指标反映人体的健康状态,现已成为反映学生群体健康水平的专用术语。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问题高度重视,从1985年开始,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调研,但是每一次都不包含培智学校学生。培智学校学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特殊需求、构成多样的群体,基于对生命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应关注他们的体质健康问题。

国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并意识到体质健康对残疾学生的重要意义[1],国内目前特殊儿童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仍然有限,对于培智学校学生群体的体质研究未有大样本、多角度的研究[2]。本文通过对北京市19所培智学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7~15岁)学生群体体质健康测试与调查,以揭示培智学校学生群体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状况和特点,为进一步开展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研究和培智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16年9月至12月,征得学校同意后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19所培智学校中7~15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810名学生,其中男生542人(66.9%),女生268人(33.1%);智力残疾分级轻度120人(14.8%),中度363人(44.8%),重度和极重度327人(40.4%);智力障碍502人(62%),孤独症216人(27%),多重残疾92人(11%)。

1.2 测试指标

在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协助下,根据培智学校体育教研员的调研结果,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指标,选取三类10项指标:身体形态指标为身高和体质量;身体功能指标为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为50 m跑、投沙包、立定跳远、30 s仰卧起坐、6/9 min跑/走、单脚平衡和坐位体前屈。

1.3 测试方法

按照体质测试的要求编制测试规范,组织测试工作。测试设备全部使用清华同方生产的设备。每一测试项目都按照测试规范的要求由固定的测试人员施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不同年龄段间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性别、年龄、残疾程度对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的影响;不同年龄段身体素质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性别、年龄、残疾程度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体质健康测试

平均完成率84.2%,其中身高、体质量、投沙包和50 m跑的完成率普遍较高,单脚平衡的完成率最低。测试中发现,学生因智力残疾问题而影响一些项目的完成率,如测量身高和体质量项目时,学生会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测量肺活量时,学生出现不配合、不会吹或不理解用力吹的情况;测量30 s仰卧起坐时,学生出现不配合、不会做或没有力量完成等情况;测量单脚平衡时,学生出现不理解单脚站立或不会用力的情况等。测试结果显示,30 s仰卧起坐和单脚平衡项目的均值较低,肺活量及6/9 min跑/走的标准差较大,离散程度较高。可见,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受其障碍的限制较大。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测试,但测试的结果普遍较差[3]。见表1。

表1 北京市培智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完成情况统计

2.2 身体形态和功能

不同年龄学生的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存在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并且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见表2。

以15岁学生为例,与2014年北京市城市健全学生比较(表3),培智学校学生的身高和肺活量整体都低于同龄学生,体质量整体低于男生,高于女生,相比较培智学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三个项目的回归模型有非常高度显著性(P<0.001);性别对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为明显负影响(P<0.01);年龄对身高、体质量和肺活量为显著正影响(P<0.001);残疾程度对身高和肺活量为明显负影响(P<0.01),对体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见表4。

2.3 身体素质

不同年龄学生50 m跑、投沙包、30 s仰卧起坐、6/9 min跑/走和单脚平衡总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不同年龄学生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没有明显的趋势性规律。见表5。

表2 不同年龄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和功能现状及特征

表3 2014年北京市城市15岁健全学生身体形态和功能现状

表4 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和功能测试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以15岁学生为例,与2014年北京市城市健全学生比较(表6),培智学校学生的50 min跑、立定跳远、耐力跑(智力残疾学生测量6/9 min跑/走)、坐位体前屈项目整体远低于同龄男生和女生,而且培智学校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多元回归模型验证结果显示,除了立定跳远,其他素质项目回归模型有非常高度显著性(P<0.001)。性别对投沙包、30 s仰卧起坐和单脚平衡项目成绩为负影响,表明男生好于女生;对坐位体前屈项目成绩为显著正影响,表明女生好于男生。年龄对50 m跑和坐位体前屈项目为显著负影响,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50 m跑成绩越好,坐位体前屈成绩越差。残疾程度对除50 m跑项目外的其他项目都有显著负影响,表明除50 m跑项目,其他项目成绩都是随着残疾程度的加重变差。见表7。

3 讨论

3.1 体质健康特征

培智学校学生身高和体质量发育特征与普通儿童相似[4],表现为身高和体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非等速增长;不同年龄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身高整体增长幅度低于健全学生,体质量整体增长幅度高于健全学生。已有研究也显示,培智学校学生身高都低于同年龄段健全学生,而体质量与全国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5-6]。这可能与残疾导致的多种因素改变密切相关,例如激素分泌、骨质代谢等,同时特殊儿童的体力活动较少也不容忽视;而智力障碍学生身高较低,有可能导致肥胖问题。也有研究发现[7-8],智障学生肥胖和超重比例较高。

表5 不同年龄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特征

表6 2014年北京市城市15岁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表7 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测试多元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学生肺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符合普通儿童的发育趋势[9];但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相比同龄学生肺活量整体水平较低。已有研究也显示[10],智障学生身体功能发育指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但肺通气功能增加不明显。正常情况下,肺活量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但与健全学生相比,智障学生的肺活量明显低于健全学生的平均值,需要引起注意。

学生除了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其他身体素质项目不同年龄总体存在显著差异,个体差异较大。值得关注的是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项目未呈现出相对稳定性的趋势,表明培智学校的学生下肢力量和柔韧性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无规律的状态。立定跳远主要体现身体克服重力阻力的能力。本研究在测试中也发现,多数学生不能理解向远跳的概念;此外,成绩差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腿部力量较差,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平时很少练习立定跳远的动作。坐位体前屈主要测试人体髋关节、腰椎管关节和肩关节的柔韧性以及韧带、肌肉的弹性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能力。在测试中同样发现,多数学生不理解尽力伸展的概念,可能平时也甚少练习这样的动作。培智学校学生柔韧性的下降与健全学生的表现类似[12],正常人群随着年龄增大,肌肉水分下降,又因少做拉伸练习,柔韧性会逐渐下降。培智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需引起重视,特别是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

3.2 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受性别、年龄和残疾程度的影响,与已有研究相似[12]。

性别和年龄是身高和体质量等生长发育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发育异常时人的身体形态也会出现异常,残疾程度越重影响越大。本研究显示,残疾程度越重,身高越低。体质量受到多因素的影响,除生物学因素外,还受营养状况、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性等社会学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关注残疾程度的影响外,还应关注营养、饮食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学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个体在肺活量方面的差异较大,性别、年龄、体型、测肺活量时所处的体位、呼吸肌强弱以及肺和胸壁的弹性等因素都会影响肺活量。已有研究也发现[13],智障学生心肺功能发育存在性别特点。智力障碍引发的认知能力和躯体感觉能力低下可能对智障学生的肺活量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在测试中发现,多数智障学生不会“吹”的动作,或者不理解用力吹。培智学校学生肺活量较低应引起重视,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具有显著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人的身体素质除了受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神经系统和锻炼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体完成哪怕最简单的动作,也需要神经中枢的支配和协调。在测试中发现,培智学校学生在测试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项目时,缺少动机,不理解跳或用力跳,不明白手向前伸或用力前伸等概念,可能是高级神经活动障碍使培智学校学生对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动作理解比较困难,缺少相应的锻炼也是原因之一。值得关注的是50 m跑测试,残疾程度越高,其结果越好。从原始数据看,50 m成绩好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孤独症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症儿童多是脚尖负重,对速度变化反应较快的缘故。

3.3 体质健康促进策略

已有研究表明,智障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体质水平与健全学生相比均较低[14],由于智力障碍、动作发育障碍和久坐生活习惯的影响[15],他们在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动作协调和心血管耐力等方面均有较差的表现[16-17];适宜的体质健康策略有助于改善智障学生身体功能、心肺功能,降低体质量,提高坐位体前屈和仰卧起坐的得分,减少各种疾病的风险[18-21],特别是学校课程的调整与改变[22],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针对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结合当前残疾学、体育学发展,提出如下健康促进策略[23]。

基于《残疾人权利公约》(简称公约)的“合理便利”理念保障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权利。培智学校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也有体质健康的需要,培智学校需要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开展有效的体质健康评价工作,行政部门需要积极主动给培智学校配备相应体质测试器材,由学校根据自身条件、教师专长、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自行组织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基于ICF-CY的理论框架科学认识与理解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24]。可以将培智学校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ICF-CY的分类类目结合,在国际通用和标准的语境中,考察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及适应能力等体质健康各要素所处的状态,以便于更全面、多视角的剖析和评估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以及影响因素。

基于运动处方的实践模式,科学制定和实施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在使用运动处方制定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干预计划时,需要根据体质健康评定结果将体质量和心肺耐力作为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训练的主要目标,以有氧运动作为主要的训练方式,每次训练课不低于20 min,中等运动强度,每周训练不少于3次[25]。在训练中需要注意将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分开制定训练计划,要注意有关速度、距离、用力等运动概念的学习,以及注意个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智障学生,如唐氏综合征学生,由于心跳速率不正常,需要慎用脉搏方法判断运动量。

基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和实施适应性体育课程。2016年教育部颁布《运动与保健课程标准》,学校在制定校本运动与保健课程时,需要考虑如何通过适应性体育课程的实施来提升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可以将体质健康相关要素融合在课程内容中,将体质健康评定结果作为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评量手段之一,综合评定培智学校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的目标达成情况。

基于特奥运动的活动体系,科学开展和组织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育活动。特奥运动具有丰富的活动体系,多数项目在保留原有项目特点的情况下,经调适后适应智障学生运动能力的需要,既有适应低能力的“功能训练计划”,也有满足高能力的“特奥融合运动”,还有适合不同群体的非体育项目。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特奥运动训练和比赛,使培智学校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功能和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和提高,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状态融入家庭和社区,进而改善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和生活质量。

4 小结

本研究是对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群体的整体研究,依据本研究结果,可以从培智学校学生权利实现的视角,结合当前残疾学、体育学和特殊教育学的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科学、有效地开展培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作[26]。在政策层面上将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纳入北京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整体工作中,使用本研究的体质健康指标开展北京市培智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量工作;在操作层面上给培智学校配备体质健康测试设备,以方便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构成的多元和个体差异,自行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同时,还需要针对培智学校学生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进行进一步的测试项目开发工作,以满足智力障碍、孤独症和多重残疾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猜你喜欢
培智肺活量残疾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肺活量的故事
2015年湖北籍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与耐力跑水平相关性研究
聋生与培智生同处特校的利与弊
大学生肺活量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