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消化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的效果分析

2019-08-24 02:42蒋家伟
医药前沿 2019年18期
关键词:内镜金属黏膜

蒋家伟

(开江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 达州 636250)

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溃疡是造成出血的首要原因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消化道出血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达到37~154/10万[1]。目前随着医疗器械技术的改进,使得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成为可能[2]。内镜止血方法有喷洒药物、注射、热凝和联合止血[3]。目前有关内镜不同治疗措施的比较研究较少,为此本文收集我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析消化内镜治疗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月我院6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对照组采取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止血。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年龄48.27±16.38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0岁~68岁,平均年龄49.13±15.2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所有患者确诊为急性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疾病类型有溃疡出血、贲门黏膜撕裂出血及胃息肉电切术后迟发性出血。(2)患者自愿参加实验,愿意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1)凝血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缺项者。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禁食、常规药物止血、补液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黏膜注射1:10000肾上腺素,行黏膜下多点注射,注射量2~3ml/点。研究组采取内镜下钛夹治疗,将金属钛夹对准破溃血管两侧,收紧继而释放钛夹,截断血流。观察5分钟无出血后结束治疗。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即时止血率、24小时再出血率;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疗效。

1.5.1 治疗疗效 根据相关参考文献标准,有效定义为3天内止血成功、无再次出血;无效为仍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复发。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即时止血率、24小时再出血率比较

研究组即时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同时24小时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即时止血率、24小时再出血率(%)

2.2 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疗效

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疗效(%)

3.讨论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大量研究显示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成功率高[4],止血肯定的优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学者收集2012年—2017年1000余例接受内镜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内镜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与10年前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止血效果具有统计学差异。2017年国际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指南指出内镜止血适用于多种病因造成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5]。

基于上述研究,本次收集我院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对照组采取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止血。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是利用金属钛夹闭合时产生的机械力将出血血管与周围组织一并夹紧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肾上腺素可快速收缩黏膜下血管,促进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还可通过黏膜下组织肿胀的方式压迫微小血管,是微小的出血血管收缩压迫止血。本文通过对比两组即时止血率及24小时再出血率,研究组即时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同时24小时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效果优于注射肾上腺素止血[6-7]。综上所述,消化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率高,疗效肯定。

猜你喜欢
内镜金属黏膜
眼内镜的噱头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从发现金属到制造工具
致命金属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金属美甲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