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理解性教学综合模式”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实践

2019-08-24 08:17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师道(教研) 2019年8期
关键词:观念学科核心

文/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肖 瑞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属于概念原理类内容,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教材安排在物质分类及离子反应之后,在元素化合物之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笔者根据刘英琦老师提出的“基于课程的理解性教学综合模式”来研究、实施第1课时教学,通过五个教学基本环节,四个理解性学习层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一、观念文化性内容和核心素养

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我们了解到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形成 “元素价态观”“物质转化观”“实验探究观”“宏观微观相结合”“环境保护观”等学科观念和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对元素化合价变化角度来认知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即让学生形成“元素价态观”。二是通过电子得失或转移角度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理解,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宏观(元素化合价)与微观(电子)视角对本质揭示)。三是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设计方案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和验证,结合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深化学生对学科思想与方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前测评、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

在上本节课之前,我会通过课前调查的形式进行前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你有什么认识?你知道食品包装袋内装铁粉有什么作用吗?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电池的工作原理吗?”当我追问到后面几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了。

表1 教学过程

学生只知道从得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经验性理解),对于其本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本质性理解)、元素价态的改变实现物质的转变(结构化理解)及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念文化性理解)了解甚少。基于此,在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之后,就要进行“怎样教”环节了。

三、设计并实施理解性教学活动

根据“基于课程的理解性教学综合模式”,在前测评、研制具体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案之后,要进行任务分析和设计教学活动,以具体明确“怎么教”的问题。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过程,没有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不可能形成学科观念。问题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促进学生观念建构的教学必须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思考、实践体验、积极反思,经上述理解性学习的四个层次,不断提高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提升观念文化性理解水平。

经过上述“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导什么程度、怎么教”的分析之后,可以进一步具体设计并实施表1所示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有机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四、后测评、师生教与学的反思

最后是进行后测评和教学反思,规划新的教学行动,进一步落实“教的怎么样”“还应怎么样”的问题。实践证明,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现形式,本质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较好。符合学生理解的四个层次:经验性理解—本质性理解—结构化理解—观念文化性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学科核心知识,理解学习过程,把握学科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本节课的几个问题设计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驱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化学日常学习评价不能游离于化学教与学之外,应与化学教与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本节课设计利用理解性教学综合模式的五个教学基本环节,紧紧围绕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通过学生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方案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运用提问、点评等方式,对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质量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给予准确的把握,并给出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充分发挥了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猜你喜欢
观念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维生素的新观念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