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触碰的舆论底线

2019-08-26 02:44马莉莎
新闻前哨 2019年2期
关键词:霸座底线舆情

马莉莎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方式及途径改变着舆情的演化轨迹。于是,人们开始忙于研究舆情演变的种种新特征、新规律,却忽略了对舆论底线问题的思考。何为舆论的底线?不久前发生的系列“高铁霸座"舆情事件给出了答案。事实上,舆论格局趋于完善的同时,也在不断探底,而所触碰的恰恰是人性的底线。无论是蓄意人为还是无心之举,所触及的底线,实则正是多数舆情爆发的根源。当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认知体系,关乎舆情的伦理思考也被置于首位,这不仅为信息传播研究打开了新视野,也为舆情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高铁霸座”事件的舆情表现

1.围观转围攻

2018年8月21日,在从济南西站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一男子霸占别人的座位还对前来劝阻的乘务员各种胡搅蛮缠,现场视频被发到网上,有着580多万粉丝的知名博主“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儿”对此事进行详细转发,相关内容仅经过一中午的发酵,于当天下午成为网络热点,相关视频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中瘋传,引发全国网民的愤慨。一时间,“霸座哥”的名号跃居当天各大平台的热搜榜;网络上,对霸座男子围攻态势形成,该男子被人肉搜索,与之相关的骗取房租论文剽窃、考试作弊、诱骗相亲等劣迹被网民逐一翻出。

2.感性转理性

随着“霸座哥"蹿红网络,全国各地关于“霸座”的舆情也频频曝光,继“霸座哥”后,“霸座女”“霸座大妈”“霸座大爷”等相继成为网络焦点人物,被网民戏谑调侃为“霸座家族",并通过漫画、段子等形式对其进行攻击。此时,主流媒体适时展开议程设置,引导网络舆论回归理性。多数媒体评论认为该现象集中出现表明了“人们的容忍度在降低”“失信成本过低”“规则意识不强”等,并呼吁“加快立法”,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媒体的议程设置起到了积极效果,网民的讨论也从无序的负面倾诉转向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反思,舆情走向理性阶段。

3.聚焦转泛化

随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网民开始从事件本身抽离出来,并转向对公序良俗、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舆论审判的讨论上来。外媒对此类事件评论称,“有些人厚脸皮的程度实在令人汗颜”,并列举了在其他国家如果出现霸座现象后会遭到何种制裁。由此可见,此类事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话题已经成为某些境外反动势力及媒体大做文章的切入点,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

二、不可触犯的舆论“底线”

1.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每个人从小树立起的精神旗帜。近年来,随着网络空间逐渐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以“爱国”为话题的网络舆情事件也随之增多。2015年4月,某知名主持人因“饭桌言论不雅视频"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发表抹黑伟人的言论,引发了网民的愤怒。无独有偶,同年7月,在“山东一青年网上发表爱国言论被打"舆情事件中,围绕爱国议题展开的论争,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话题提上了主流议程。两起舆情事件中,网民的爱国情怀得以释放,并与非主流的声音及观点形成对冲。由此可见,当涉及与国家利益相关的舆论话题时,往往能够激起輿论场爱国情绪的高涨。

2.社会正义

随着社会丑恶现象不断上网,网民激浊扬清的正义感也在不断高涨。以反腐为例,网民对国家反腐行动积极响应,并通过互联网表达配合中央“打虎拍蝇”的行为,实际上就是社会正义感的体现。然而,层出不穷的负面舆情事件也在不断挑战着社会正义底线,近年来,“扶老人遭讹"现象屡见报端,正义行为成了引发负面舆情的导火索,于是,“见摔不扶”“扶老人险”等有违常理的现象开始解构着传统的认知体系,正义被打上了危险的标签,类似“老人变坏”的歪理却逐渐成为一种共识。网民在对个别事件的判断及把握过程中,往往会随着整体舆论氛围而改变。当社会正义底线受到冲击,舆论生态也将出现失衡状态。

3.信任基础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组织,诚信形象的树立绝非一朝一夕。然而,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极小的个案都可能成为舆论解读的典型,其形成的负面影响也将直接危及到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建设。2016年11月,“罗一笑事件”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患有白血病的女孩罗一笑的父亲利用“卖文筹款救女”的方式,感动了无数网友,并自发“打赏”捐款,而随着细节的披露,罗一笑父亲名下有三套房产、P2P公司借势营销等质疑让舆情出现反转,网民纷纷质问涉事人的真实目的,并称这是一次“带血营销”,一场全民爱心行动转变为全民声讨。从网民角度看,这样的反转是一次情感上的伤害。而从深层危机来看,这无疑为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留了一道伤疤。从网民点评来看,当信任遭遇欺骗,其裂缝是无法修复的。这也让人联想起由郭美美引发的红会信任危机,当个体行为触犯到整体的信任底线,搭上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公信。

4.真相诉求

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舆情事件中,掩盖真相或扭曲事实,都是对网民基本舆论诉求的损害。从人性角度看,知情权体现了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及猎奇心理。再从具体舆情事件的表现来看,真相往往左右着舆情的走向,影响着舆论对事件的判断。近年来相继发生的一些舆情事件,大多都是围绕着探讨真相展开的。从舆情表现来看,信息真空期,舆论情绪处于失控状态。官方对于相关调查结果公布稍慢一些,便会招来网民的种种质疑,认为其中有官商勾结的情况。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展开,主流媒体积极还原真相,网民逐渐看清了事件的本质,真相诉求得到了满足,带有负面情绪的网络围观也便一哄而散。

5.道德底线

社会道德是民众认可的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通常情况下,道德标准是网民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进行评判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在判断事件的对与错、好与坏时,网民也会受到道德固有印象的影响。以近期“高铁霸座”事件为例,当涉事人的表现触犯到了网民的道德底线,全民共识便迅速形成,舆情一触即发,负面情绪的“流瀑效应”显现,道德拷问成为舆论主流。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也只能顺应民意,除了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更多的是让网民的评论回归到对社会道德的反思上来。

三、舆情“探底”对社会的影响

1.极易形成“情绪流瀑”

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原则,公共事件往往会牵涉到多数人的利益,亦或影响多数人的价值判断。盘点近年来的重大舆情事件,当助推舆情发酵的因素触及到网民的人性底线,则会在短时间内形成负面“情绪流瀑”,随之而来的,将是带有情绪化的舆论生态,愤怒情绪外溢,道德谴责成为共识,恶搞、谣言乱象横生,于是,便有了“霸座家族”“疫苗事件”、“幼儿园事件”等类似舆情事件后的特殊舆论氛围。“情绪流瀑”的出现,网络舆论容易形成“以我为主”的判断标准,并冲击着官方的话语体系。此种舆论生态一旦形成,若没有主流话语体系加以疏导,就会对社会舆论防控系统产生威胁,为政府的舆情处置工作增设障碍。

2.解构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绝非一朝一夕,当负面輿情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犯着人性底线,在“网络放大镜”的作用下,各种关乎人性的美丑善恶,会在非主流话语体系的解构下,逐渐形成冲击社会道德防线的言论。因此,在恶性舆情事件中,人们总会不禁地问:这个社会是怎么了”。对于生活环境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道“防线”,彼此间的信任链条处于割裂状态,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危机。这种危机,会在网络的拟态环境中不断被放大。具体表现为,当出现负面舆情时,网民习惯于从道德标准去评判事件的本质,从而进行舆论定罪。由此可见,舆论一方面在解构着社会诚信体系,一方面又依照着自我标准重构着全新的认知体系,这对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成了威胁。

3.引发舆论场的“道德恐慌”

随着某一舆情事件的持续发酵,媒体在介人报道过程中,为了获得受众关注,对血腥、暴力、色情等方面过度渲染,不断放大细节的冲击力,同样会触及到人性底线。同时,围绕重大事件或特殊现象,舆论会关联聚合其他同类舆情,并对事实进行片面歪曲以及有意识地道德绑架,最终造成媒介伦理的失范,引起“道德恐慌”。例如,当某地出现一起典型的“霸座”事件后,其他地区媒体及网民便会遥相呼应,不断挖掘身边的类似现象,这就会给民众以错觉,认为这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从而习惯性地“贴标签”,对占座人进行指责,辱骂甚至是威胁,形成了社会负面的“刻板印象”。

4.增加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难度

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主流话语体系的不断引导。而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由于触犯到了网民的底线,网络舆论场便会出现临时性的混乱状态,这与舆情演化过程中的“混沌期”不同,该阶段舆论将紧紧围绕人性道德等话题而展开,主流媒体的议题设置只能顺着民意方向展开,一旦出现标新立异或完全对立的观点都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很多敏感事件中,多数主流媒体選择闭口不言、静观其变,这就造成了突发舆情中主流舆论引导乏力甚至是缺位的尴尬局面。

四、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底线关乎是非公理、人心向背,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之根本。把握底线原则,是正确认识与处理舆情事件的前提。因此,在舆论工作中,我们既要着眼于大局,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底线意识,将严守底线作为工作重点与基本遵循,切不可图一时之功而触犯舆论底线,更不能因一时之快而挑战輿论底线。

猜你喜欢
霸座底线舆情
真相与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治理“霸座”现象是一道文明考题
“霸座”(双语加油站)
霸座问题频成媒体焦点,不正常
舆情
舆情
舆情
守住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