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创想
——实践园户外美术课堂校本教学研究之路

2019-08-27 09:13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徐欣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媒材创想艺术创作

江苏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 蔡 琳 徐欣悦

校本课程的设置需要依托学校的地域环境特点,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我校位于美丽的紫金山南麓,幽深的翠竹林,满墙的爬山虎,碧波倒影的小脚丫池塘,构成了校内近10000平方米的实践园,成了我校美术教育的新空间——一个没有围墙的、蓝天白云下的美术课堂。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这里开发户外美术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是让学生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以真自然为美术创作对象,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从中激发学生真正原发的艺术创作兴趣与行为。我们要做根植于学生内心的田园艺术创作。

学校的实践园艺术创想空间就是要将传统的艺术教育搬进大自然,没有了围墙的美术天地,学生们在自然中玩耍的同时,在无限的想象中观自然之美、拾自然材质、绘自然故事、悟自然之象。

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我们探索、开发了三大板块的户外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写生绘画,来自心灵感悟的美术表现

大自然这间神奇的教室不但有着极为丰富的色彩与材质,还有着不断变化的表情,更有着来自五感的真切体验。这些切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美术创造力的源泉。在实践园的美术课上,美术教师从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状态出发,引导学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欣赏着花鸟虫鸣,进行自然本真的户外美术创作。

[课例1]“我爱杂草丛”

杂草,是自然中最不起眼的景致,在学生的绘画视野中也常常被概念化地涂成一片绿色的大色块。但是这一课笔者带着学生走进实践园,打破这固化的色块,寻找生命的悸动。

三月的实践园清冷得一地枯黄。笔者领着学生们开始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游园。

问题随之而来:“老师,天这么冷,我们今天到实践园画什么呢?”

“今天我们要画实践园的杂草丛!”笔者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啊?杂草有什么好画的,随便涂涂就好了吧!”一个学生是一脸的不屑。

另一个学生反驳:“狗尾巴草也挺好看的,我就画狗尾巴草!”

“现在这么冷,狗尾巴草可能还没长出来吧!”之前的学生立刻接上。

矛盾的产生是最好的教学时机。笔者顺势而为,抛出今天的第一个学习活动任务。“同学们,现在虽然是初春,但是有很多新生命已经悄悄萌发!今天游园的前五分钟,老师请你在实践园的杂草丛里和小伙伴一起去找一找新芽,看看谁找到的是园子里最新探出头的那棵新芽!注意保护它你第一眼看到的样子。找到的同学可以呼叫老师来拍照记录哦!”

这下实践园热闹开了,学生们扒开枯草丛,卖力地开始了他们的探寻。他们陆续看到,看似枯黄的草地上,已经冒出了许多鲜活、嫩绿的新草。

当他们激动地喊笔者过去拍照,认为找到的就是最新长出的嫩芽时,笔者都笑着摇摇头,表示遗憾。就在学生快要沮丧、放弃时,一个调皮的学生大声喊起来:“我找到啦!”笔者带着一群学生一起一探究竟。只见他搬开了一块石头,在石头下发现了一个破土而出的小嫩芽!看着他脏兮兮的小手和得意的脸庞,笔者笑着点了点头。学生们都欢呼了起来!

笔者带领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个新芽的姿态:小小的茎被沉重的石块挤压成了S形,但它毫不屈服,蜿蜒寻找生长的空间。小小的叶片是那样的圆润厚重!从这细微的观察中,学生们感悟到了新生命的力量。

这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认识教学内容。实践园的一花一草在春天萌发。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游走在园子里,细的芽、嫩的叶在学生们的笔下鲜活、自然地生长出来。固化的绿色块被打破,原本笔直的草茎叶开始有了生动的线条轮廓,各种杂草鲜活的姿态被表现了出来。学生们带着情感体验的绘画表现,作品也就更有了生命力!

学生们不是从成人美术中照搬样式,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感受。实际观察真实的花鸟鱼虫、山水草木,表现在自己的画纸上,让艺术启蒙自然而然发生。

注重体验,亲身经历,是写生类绘画课堂的特点,我们关注学生的认识,擦亮他们的慧眼,表现出自然之美。

二、就地取材,源自自然的艺术创造

四季交叠更替变换,实践园的自然环境为学生们提供了多样的自然创作题材。粗细变换的枯枝、形态多样的草叶、色彩斑斓的花瓣、造型各异的果壳……在实践园的美术课上,学生在玩中捡拾而来,随手拼搭组合、剪裁加工,就变成了有趣的装饰画、稚拙的动物造型、古朴的艺术装置,等等,各种各样富有自然气息的艺术作品成了我们园子里的别样风景。

[课例2]“什物创想”

对自然媒材的艺术创作探索,我们决不盲目求成。所以,我们逐步围绕着一类媒材做深度探索,挖掘透彻了,再开拓新的领域。如我们带着学生们捡拾果壳和落叶、枯枝,进行组合,开发了五年级户外美术的“什物创想”一课。

这一课的游园是深度的发现。

入园时,笔者和学生们坐在实践园的空地上。

“同学们,经过这么多次的户外美术课,你们一定对实践园都非常了解了。我们的实践园都有哪些景区呢?”

学生们一个个如数家珍:“小竹林!”“桃园!”“葡萄长廊!”“菜地!”

……

“太好了,今天我要请你们分组去找找实践园里掉落的宝贝,看看你能找到哪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媒材。老师这里有几样,你们能猜出我是从哪里找到的吗?”

笔者不急不忙地从储物篮里拿出了一个松果、一撮枯黄的松针。

学生们异口同声喊道:“小松树林!”

笔者一边肯定他们的慧眼,一边给全班的学生进行了分组,让他们分别前往实践园四个不同的角落“寻宝”。

五分钟后,学生们笑逐颜开回到了实践园的中心空地。每个小组都收获满满,大到树木的断枝,小到香樟树的小黑果。

媒材有了,用好媒材才是关键。

笔者发现了第三组在桃林中捡到一种有趣材料——桃核,于是抓起桃核开始了联想启发:“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是桃子吗?”

学生们一阵哄笑:“是我们春天吃剩的桃核!”

“好,请你们仔细观察桃核的形状,谁能形容一下?”

“它中间鼓,两头尖,身上坑坑洼洼的。”

“说得很好!我轻轻转动它,请大家看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你能联想到什么?谁想得最多,老师就奖励他吃最大的桃子!”

学生们依形联想的热情被点燃了。

“外形像鸟头!”

“我看也可以做梭子蟹的身体!”

“我看还可以做小鸭子的身体!”

……

从果实到果核,从花瓣到花托,从整体走向局部,从宏观走向微观,这一课的户外美术课堂让观察走向深入,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在现实与想象之间架起了桥梁。没有勾线笔,也没有鲜艳的油彩,松果、枯枝转眼就变成了极富原木情怀的小巧玲珑的各种动物。

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一种陶冶,对学生的自然畅游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艺术创作,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日常的、鲜活的艺术创想习惯,他们在以后的生活、旅行中就可能自然地发现、享受有趣的艺术生活。

三、田园生活,亲近自然的艺术活动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对学科的再定义是“学习的文化领域”,它打开了学科的边界,呼唤各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来进行跨学科综合、整合。当下的这种整合,总是以某一学科为主,美术学科总是最受欢迎的被邀请的学科,但是我们其实更需要去主导这种整合活动,去邀请其他学科的介入。去年我们就组织了全校性的艺术创作活动:给实践园的鸟儿安个家,它就是美术与科学学科的一种自然整合。美术教师推荐制作的材料与设计的样式、装饰的方法;科学教师介绍鸟窝丰富的结构特点。学生们为小鸟做了一个美观、舒适,结构又符合鸟类生活特点的“小鸟之家”。学生的作品挂在我们的实践园里,他们看到自己的艺术创作融入校园的景色,一个个都非常兴奋和喜悦,留下了美好又难忘的童年印象。

户外美术课的教学形式将会使学生的视觉思维和他的生活产生连接,我们努力培养学生们根植于心灵中的美的意识,还原他们的自然的生长环境,给在这里学习过、生活过的学生以归属感,让学生们对母校永存美好的童年回忆。

猜你喜欢
媒材创想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赋材料以生命一一自然媒材单元课程教学探索
残葵余姿——基于媒材拓展的儿童线性写生实验
艺术创想丛书
艺术创想
秋叶的创想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混凝土媒材在城市雕塑中的潜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