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组关系 寻找精巧角度

2019-08-27 12:57张仕武曾振求宋克顺
新闻前哨 2019年3期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劳模

张仕武 曾振求 宋克顺

[摘要]节假日策划.如何选择精巧的报道角度?2018年,楚天都市报坚持从“事与理”、“人与人”、“点与面”三组关系入手,推动角度创新,拓展报道题材,开启报道视野,呈现精彩故事。

[关键词]以小见大讲故事换个视角见精彩众里寻材千百度

2018年,楚天都市报坚持以节假日为契机,全年策划组织相关报道12次之多。持续不断、丰富多彩的节假日策划,有力弥补了节假日内容生产的不足,成为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的一大抓手。

节假日策划,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常规手段。年年岁岁花相似,因为难以出新出彩,被视为新闻报道中的四季歌。纵观2018年楚天都市报的节假日报道,因为精雕细琢,角度新颖,使得四季歌常唱常新,悦耳动听。

节假日策划,如何选择精巧的报道角度?2018年,楚天都市报坚持从“事与理”、“人与人”、“点与面”三组关系人手,推动角度创新,拓展报道题材,开启报道视野,呈现精彩故事。分析楚天都市报过去一年的节假日策划报道,有如下启示。

事与理:以小见大讲故事

新闻重在讲故事,但也要寓事于理,表达一定的主题。小故事,大主题,以小见大讲故事.是新闻角度选择的基本遵循。

角度是一个几何概念。从视角上看,角度越小,给人的感觉越锋利。所以,小于90度的角,都称为锐角。沿用到写作范畴,好的角度则被称为小切口。这个小切口,因为尖锐,所以深刻;因为深刻,可以规避浮光掠影,直抵生活的真实;因为真实,故事所以生动,情感所以真挚,最终打动心灵,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

每年春节前,各级党媒都会谋划“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年年走基层,如何出新意?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如何通过小切口,唱响时代主旋律,讲好新时代春天的故事,楚天都市报策划班底反复酝酿,将报道角度锁定在两个“新”字上。 搬新家,过新年,是我国多地传承千百年的一个民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放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小家新变,背后是国家的时代变迁:新年新愿,澎湃出老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潮音。

当年2月9日,小年当天,一组以“我的新年,我的新家”为栏题的系列报道,正式启动。这组报道,引导记者深入基层,选择10个城乡家庭,讲述他们“搬新家,迎新年”的动人故事,较好地表达了“小家之新,大国之变”的时代主题。青山区居民王世孝,是华中最大棚改区受益者之一。住了几十年的平房,昏暗狭窄潮湿,连柜子都要搬出去晒。年前搬进新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20多年来,头一回将亲戚们请进新家做客。

清明时节,思亲怀远。讲好这一传统节日的百姓故事,如何出新,怎样求变?角度选择仍然是策划首要考虑的问题。

从不同的感性中抽象出共同的理性,从共同的理性中寻找更为具象的载体,是清明策划寻找小切口的的思维过程——由分至总,由总归一。分是林林总总的感性故事,总是怀念背后的核心理念——家风传承,什么又是体现家风传承的最好载体?结论归一:不曾忘却的遗言。这个遗言,成为引领整组报道的最佳角度,最小切口。

清明小长假,“不曾忘却的遗言”报道连续推出上下篇。10多个家庭讲述故人遗言的小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良好家风的传统美德。扛起对汉剧的责任,是汉剧大师陈伯华对弟子的殷殷囑托:做人干净,心里才踏实,是作家柯于明的母亲,对儿孙留下的“最高指示”:“学好粤语,清明时节陪我说说话”,奶奶的小小心愿,至今让高三学生陈晗露念念回想。这些遗言,虽是只言片语,但字字珠玑,读来让人眼噙泪花,满口生香,余味绵长。

人与人:换个视角见精彩

人是新闻故事的主角,但新闻报道中,还有人物关系的问题。新闻中的人,除了有我,还有你和他,有主角,也有配角。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转换,可以构成新的写作视角——换个视角见精彩。

五一节到了,各级劳模、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自然成为媒体聚焦的对象。常规情形下,报道劳模,多以记者视角、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样操作,平铺直叙,了无新意,无疑会陷入样本的程式化,产生审美疲劳。

去年五一,楚天都市报推出的节假日报道,栏题破例采用了一主一副的双行题,“你的奖章将我照亮(主)——家人眼中的劳模印象(副)”。这个双行栏题,透出此次策划角度设计的独到之处——双角度。主题角度,是从事与理的关系出发,继续沿用以小见大的做法,通过奖章这个细小的载体,展现劳模精神传承的主题立意。副题角度,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对叙事视角进行了巧妙转换。

视角的转换,正是将劳模放在家庭人物关系的背景中,重新审视而得到的。在这个背景中,你会发现,劳模作为有家庭的普通人,他在工作岗位上取得的业绩,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生活中的劳模,也有温暖体贴的另一面;劳模精神最直接的传承者,或许莫过于家人。

报道劳模,劳模是故事的主角,但现在转换方式,借家人之口,讲述劳模工作与生活中的故事,家人则变成了讲述的主角。从家人看劳模,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这组策划终于寻找到一种独到的报道视角。

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操作,揭开了劳模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私”,使报道别开生面,更为精彩。这组报道,共选择了10位劳模,两两一组,共为5组,分别是新生代劳模眼中的老劳模、妻子眼中的劳模丈夫、丈夫眼中的劳模妻子、姐弟眼中的劳模兄妹、女儿眼中的劳模父母。全国劳模、东风公司职工王建清的妻子,这样讲述自己的丈夫,一个月才能给儿子做一回糖醋排骨,这样一个不着家的人,其实心里也有家。环卫工伍运芝的丈夫说,因为妻子忙于工作,他们结婚30年后,才兑现了蜜月旅行,即使这样,他仍觉得很幸福,愿意永远做她的家庭煮夫。英雄气不短,儿女情也长。视角转换,让劳模的故事更为真实可信,生动可感。

随后的端午节报道,也是通过人物关系的转换,获得较好的报道角度。五五端午节,屈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屈原伟大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媒体应该关注的时代命题。从屈原往后看,屈原与他的后人,就构成了一组人物关系。将报道视角转移到屈原后裔身上,屈氏后裔因此成为新的报道主角。端午节小长假期间,一组“寻访屈原后人”系列报道,成为节假日新闻内容的当家菜,给这一传统节日报道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点与面:眾里寻材千百度

新闻策划报道,需要采用的素材,往往是同类型的多则新闻事实。这些新闻事实,从内容上讲,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具有点与面的关系特质。

前期策划方案,需要对后期采访过程进行引导,使一线记者能够准确合理找到最恰当的素材。这个反复寻找、筛选素材的过程,谓之众里寻材千百度。这些素材,既要切合策划主题,具有“面”上的普遍性,同时也要具有“点”上的特殊性。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通过突出一个“点”,进而锐化新闻的报道角度。

以去年的中秋节策划为例,其中一篇报道,是以中秋赏月名诗为主题的文化题材。作为我国最具诗情画意的传统佳节,中秋赏月名诗成百上千,分类罗列自是必然,但这些诗词名篇,哪一首、哪一句更具“点”上的特殊性?在采访专家的过程中,记者敏锐把握住本地化这个“点”,从众多篇什中,突出了湖北因素。根据专家注解,唐代诗人张九龄名篇《望月怀远》,其实是在湖北荆州写的。其中,就包含那段最著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记者围绕这个特殊“点”,花费了大量笔墨铺陈,还将其纳入主标题,突出处理。《“海上生明月”原来是轮湖北月》,精巧的角度设计,陡然放大这则新闻的传播价值,引人眼球,让人过目难忘。

重阳节前夕,本报以“长寿村探秘”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策划报道。这次策划,共安排驻站记者采访全省6个村里的长寿老人。见报的6篇报道,虽然都是讲的是长寿老人,但他们生活方式不一、性格情趣各异,集纳成版,不嫌重复。如全省最长寿的114岁老人,饮食清淡从不与人争吵:104太婆,弯腰捡花生不费力;九旬婆婆口咬板栗喂老伴。同题素材,同中有异,相映生辉,得益于报道策划统筹过程中,记者对所选素材进行了合理筛选,从而减少“面”上的重复,突出“点”上的的特殊性。

猜你喜欢
楚天都市报劳模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Share with us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