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情感”作文导写及范文

2019-08-27 08:18曹成玉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灶头祖母火车

曹成玉

一、题目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

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二、审题立意

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三、佳作示范

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偶然看到小林漫画中有这样的一则:信与不信,都用微信。令人拂腹的同时也不禁亚然,本来信与不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放入网络中却被渐渐冲淡。到底科技的进步,反倒令人疏远。

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产品,微信首当其冲。过去“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被微信进一步改写,只消指头一动,便可知对方近况。若是思念久了,一个视频通话统统搞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令生活少些思念的苦,多些共享的乐。

本是初衷很好的软件发明,在无形中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习惯于无休止地发朋友圈和自拍,父母亲人的嘘寒问暖也习以为常,对朋友的倾吐,也毫无真情。对着手机屏幕只是一条又一条的对话框和个性的头像,全然没有他真人的感觉。

林帝浣说过,隔着屏幕说情话对方能感到10%,隔着屏幕吵架,对方能感到200%。

当你的交流习惯于对着屏都上的呢称和头像不断敲击键盘时,你们的关系正在被一块不过六寸的平板隔成一堵厚墙。

身在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自知,越是多的表情包越是让人无法接触,当关系降至冰点,却大嚷,你不懂我。当用微信互相交流时可曾想到这样,双方真的了解彼此吗?

21世纪最动情的事不是隔屏喊上10000句关心,而是一张回去见他的车票。

越是发达科技中的我们,被新的生活方式越是冲击得无法自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靠一根纤弱的光纤牵着;越追求发展,越难以回到本真。

微信真的只剩下微弱的相信了吗?

不,不应是这样的,在科技中越是一小点的真情,一个热心的举动,一碗母亲包的饺子,还是能牵动你茫然已久的心,怀着初心不改的人总会在一页页的朋友圈、一条条的对话框里,一个瞬间被打动僵化浮躁的心,放下形形色色的生活,找一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来抚慰空虚的一切。

若是心动,便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屏幕,隔着屏他也能体会到的,两情若是长久,手機的那墙也拦不住,被蒙蔽的人们不妨做一个现代的苏轼,深夜失眠,拉好友起来看月亮,便是多远也真切。

放下浮世中的形形色色,享受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每一个人,即是在科技进步中去体会每一寸真心,不全信微信,信对方,信真心。

让“火车”歇一会

百年孤独中,一辆黄色的火车驶进了原本安宁平静的马孔多小镇,使整个马孔多文明为之一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正像这辆火车一般,驶进了人们的生活。

快速进步的现代交通,使普鲁斯特所言的“我的梦已经成为我的地址”变得不再遥不可及。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追梦的旅程。林清玄曾经说过,“人们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但如今人们只需要电子,正面拍自己,反面拍世界,滑滑屏幕想要了解的就都有了。

诚然,科技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科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人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使情感渐渐变淡,使人心慢慢疏离。如果《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坐上高铁,那么何来八十一难,何来师徒情深呢?

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方便、越快捷就越好的。刘亮程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过这样的场景:路边不知是谁随手放置的一段木头,来往的农民路过时就坐下歇歇,拉拉家常,扯东扯西,日子久了,一村人就联络出了一家人的情感。简陋的休息场所所连接的是人们的心。试想,若休息站变成了无线网络信号点,那么大家掏出手机,上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场景,也就浮现在眼前了吧?

科技的“火车”一直开,狂热的人们就一直追着火车跑,丝毫不知疲倦。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的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的观念,及表面的感受;另一种是反思的观念,即用心去体会变化。人们惊喜于科技的便捷,这是第一种观念。但人们往往忽略第二种,没有去反思科技背后正慢慢淡化的人的情感。

不如让“火车”休息一会儿,这并不是说让科技停止发展,而是让人把身心从科技的洪浪中抽离片刻,回归本真,找到最原始的人类的情感,脱去科技的外衣,纯纯粹粹。毕竟,曹林也曾说:“白描,就足以令人窒息。”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儿童都喜欢在这一天“斗蛋”。能回家的父母都回家陪孩子玩一玩,增进一下感情,别总是跟孩子通下电话便继续加班,否则回去后孩子早就睡了。

科技的“火车”暂停一会吧,追求快速高效的那颗奔忙的心,也暂且先停一会,等一等我们的魂灵。

人的生命似乎在一场又一场对灶的追逐里绵延。

东晋才子陆机怀揣对一口能蒸出金酥玉脍的荣华富贵灶的向往,背上书箱远赴他乡。人在不同的灶与灶之间辗转迁徙,总是想要追求一份味道更美的食物。

也基于这样的原因,祖母沿着陆机的脚印,从家乡那座低矮油腻的土灶出发,来到城市里我们装满料理机、破壁机、蒸烤一体式微波炉等充满科技感的厨房。

本以为这样先进的灶具能让祖母安心大展拳脚,用高端科技煎炸烹煮出一锅不输金酥玉脍的人间至味。不想仅仅几个月后,祖母便萌生了放弃这科技厨房,回她那烧柴火的土灶的心思。

“城里这高级灶头,烧不出人味儿。”祖母蹲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眼里空荡荡地望着天然气灶上那缕藍黄间夹的妖异火焰,突然这样说。

她的身后,城市的夜幕刚刚降临,高架桥上不息的车流与永不熄灭的煌煌灯火交织出属于城市的晚餐时间,忙碌无声,而祖母心头的那口老灶,犹在昏蓝夜幕的更远处。

老灶头的火从不像城里的高科技煤气灶那样无声燃烧。它水远劈啪作响,就若香樟树枝燃烧的清香与灶头家人的喜怒哀乐。用老灶煮一锅饭是一件漫长的事,因此需要人们的情感来滋润,于是在家乡的小村里,人们往往围聚在灶头读天说地,老灶煮烂一只三年老鹅的辰光,足够婆婆向新娘妇讲完儿子从出娘胎起的淘气史。

那口老灶,已经燃烧过四代村人的情,它已老旧、笨拙,但却能炖煮出人类的嬉笑怒骂,人间的酸甜苦辣。

祖母终究还是要回去,正如陆机最后又追寻起故乡那一口能炖煮出莼羹鲈鲙的土灶。也许是为了避开杀身灾厄,但我想,陆机的心,一定也存着对故土人情的辛挂。

奶奶走时,母亲想让他带走房里的先进厨具、奶奶摆一摆手,大步走上回归老灶的路。她说,再高的科技,少了人情,就没味。

而我依然留在城市,可当我按下厨房里那台蒸烤一体机的按键后,在等待这智能机器用三分钟帮我把山芋煨熟的时间里,我总会想起,老灶融融的火膛里,我与祖母一起等待灶灰把山芋慢慢煨熟的期待与欢欣。

我终于知道,灶之所以为灶,是因为在泥砖与火苗间有人的感情在烈烈燃烧。都市里冰冷锃亮的器物,纵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却剥夺了人们煮情感的时间与耐心。

而人们在生命里追逐的,恰恰是在灶火与灶土间燃烧的人间喜乐。

猜你喜欢
灶头祖母火车
桂花
过年
火车
老灶头
登上火车看书去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越来越快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祖母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