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林:英雄梦,昆曲魂

2019-08-27 02:22朱诗琪许淑瑶林为林
中学生天地(A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昆剧团字辈武生

朱诗琪 许淑瑶 林为林

走在浙江音乐学院的校园里,空旷而安静。穿过舞蹈楼一楼的走廊,咿咿呀呀的练曲声透过门缝传来。轻轻推开舞蹈室的门,一位武生背对着门,身着戏服,肩背靠旗,脚蹬高靴,正摆手练着昆曲武生的基本功。“林老师好。”看到有人进来,林为林笑了笑,向我们道:“不好意思,真的是太忙了,刚刚还在练功。”在这位已经56岁的昆剧大师脸上,丝毫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常年不懈的练功和对昆曲的热爱,使得他身心保持青春和活力。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右手一直握着长枪拄在地上,身姿挺拔,眼神明亮。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戏曲产生兴趣的?

林:我小时候生活在样板戏时代。那时候,街道乡里演出的全是八个样板戏,我特别喜欢看。后来“文革”结束,传统戏曲恢复,我同时报考了三个剧团——温州越剧团、浙江昆剧团和中国戏曲学校京剧班。结果我被三所学校同时录取。其实我的父母是不太希望我学戏的,因为他们的观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我喜欢戏曲,一心想要扎到戏曲里。于是家里就开讨论会讨论我应该去哪所学校。中国戏曲学校是学京剧的,但那时候大家觉得北京很远,天寒地冻的。再加上戏校毕业以后,也不知道我会被分配到哪里。而昆剧团就在杭州,离家比较近,他们觉得我应该去昆剧团。

我从小就对高大的英雄形象有浓烈的钦慕之情。所以让我自己做选择就很简单,哪里有英雄可以演,我就去哪里。昆曲里都是英雄,比如林冲、赵子龙,京剧里演的好多古代英雄人物也都是从昆曲文本那儿传过来的,所以我选择昆剧团,这也是我为什么会选择做武生。

记:进入昆剧团后就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涯。您还记得当时在昆剧团上的第一节课吗?

林:记得。第一堂课是我们老团长周传瑛老师上的。他是苏州人,用苏州话和我们讲:“要学好戏,首先要做好宁(人)。”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德艺双馨。因为传统的戏里有好人坏人,你要区别得了不同的人,才演得了好人。做了好人,再去演坏人,也能演出坏人的味道。他是用很朴素的语言讲很有哲理的话。那时候我们“秀”字辈60个学生,一人一个小板凳,坐着抬头听老团长讲课。

昆曲的授徒方法很特别,是口口相传的。练功房里有一张大乒乓球桌,学生围在一边,有一个老先生,拿了一块惊堂木,给我们上课授曲。他唱的还不是简谱,而是工尺谱。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记谱方法。简谱是1234567,工尺谱是上、尺、工、凡、六、五、乙。老师先给我们排工尺谱,然后再一板一眼地传授、教曲。

记:您学的是武生行当的表演,需要掌握扎实的武术功底。课上和课下,您和同学们都是怎样刻苦练习这些基本功的呢?

林:到了剧团以后,因为喜欢再加上正好赶上样板戏结束,传统戏恢复的时代,所以我们练得还挺狠的。除了白天的练功学习,晚上大家还会练私功。那时也没有条件好的练功房,我们武生组只能露天上学。到了夏天,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戴着草帽、斗笠,穿着遮阳用的厚呢料的工人劳保服,汗如雨下。一个动作,我们就要耗上半个小时。六个动作,就要练习一上午。所以现在有人问我:“林老师,您怎么什么动作都那么美,那么帅?”我都笑着回答,这都是半小时半小时耗出来的成果。

记:出师后,您开始登台表演,21岁时在北京人民剧院演出《界牌关》,并在之后获得了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当时站在台上,您的心情如何?

林:浙江昆剧团1955年成立,到了1985年,刚好满30周年。1985年11月,浙江昆剧团赴京演出,庆祝浙昆成立30周年。我在北京人民剧院演《界牌关》时,一出三四十分钟的戏,台下足足爆发了26次掌声。当时《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报道,说我是“轰动京华一武生”。《戏剧报》专访我,给我“江南一条腿”的称号。当时北京的一些老艺术家、戏曲评论家说:“从林为林身上看到了中国戏曲的前景与希望。”天上掉了个馅饼给我,给我颁发了个梅花奖。那时候,我不知道梅花奖是什么东西,因为我得奖的时候才21岁。和我一起领奖的都是三四十岁的老艺术家,比如裴艳琳老师、汪世瑜老师,还有我从小最喜欢看的李光老师,他们很早就扬名天下了。当时我站在台上往前后一看,哇,这些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偶像,我是他們的粉丝,粉丝和偶像站在一起领奖,压力得多大。领完奖以后,领奖者要演出,我演了《界牌关》,后来中央电视台把我们的演出录了像,连播了9次。

记:您自己怎样看待昆曲?它对您意味着什么?

林:昆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主要的一部分。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再造我生命的是昆曲艺术。你看我这么大年纪,还在练功、学艺、学戏、教戏、导戏、演戏,我这一辈子永远离不开昆曲。

记:2002年,您成为浙江昆剧团团长。当团长的第一年,您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了“世”“盛”“秀”字辈的艺人,并整理、录制了100出折子戏。当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计划?

林:保护昆曲的第一步是传承,要传承就要从艺术家身上挖源泉。我当浙江昆剧团团长的第一天就发了4张表。表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昆曲从业人员设计的:一张表给我们的老师们,比如给我们老团长周传瑛老师的夫人,那时候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一张表给“世”字辈、“盛”字辈的演员,他们中有些已经退休了,我就把他们请过来;还有一张表给和我同辈的“秀”字辈演员;另外一张表给“万”字辈的小辈演员。我要求大家在表格里填写:你会什么戏?你想学什么戏?你想演什么戏?回收表格后,通过整理,我从大家那儿收集了200多出折子戏。所以我制订了三年计划,整理了100出折子戏,用摄像机把它们一组一组记录下来。有了这些记录,就算我们这些传承者走了,后来人通过看这些录像,这些戏都能被继承下来。

记:浙江昆剧团历经“传”“世”“盛”“秀”“万”五代人的艺术传承,到了2013年,时隔17年才招收了新一代“代”字辈传承人。您怎么看待现在手下这批年轻的徒弟?

林:2013年,浙昆招了50个传承人,统一称为“代”字辈,24名男生,16名女生,10个乐队演奏者。他们充满着朝气,情商智商都不低,条件也很好。他们具备我们以前没有的东西,比如对多媒体的认识,社会见识的广博程度。但相比老一代戏曲人,他们缺少一些韧劲。自古华山一条路,那个时候我们要吃饭,只能走这一条路。现在社会多元化,年轻人选择比较多,要真正沉下心来做事业要付出,辛苦汗水不要说,还会受伤。只有爱在其中、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孩子还是比较乖的,经过老师的培育,即将完成从学员到演员的过渡。他们是昆曲的未来传承者。

记:许多年轻人开始热爱和关注昆曲是因为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您怎么看待这部剧在年轻人中的热度?您觉得昆曲可以怎样革新,才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并喜爱它?

林:青春版《牡丹亭》在文本上没有多大改编,表演形式也是一脉相传,只是舞台形式有所改变,把55个片段浓缩到3个晚上,但也把故事梗概全讲清楚了。我认为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昆曲比较完整的表现。说是青春版,我的理解是艺术的青春、人的青春、舞台的青春。再加上白先勇本来文学造诣、人格魅力就很高,他是作为昆曲的义工在传播、推广昆曲。现在,科技进步了,舞台氛围的包装点缀和处理都有助于昆曲剧情的渲染。

记:您能向我们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些昆曲的基础知识吗?

林:昆曲艺术是程式化、虚拟性最为集中的戏曲表演。昆曲有许多道具,在舞台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马鞭。舞台上不可能有马,马鞭就替代马。上马动作,我一转身一跨腿,带四个兵四个将,就意味着将军带领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就表示跨越千山万水。

昆曲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夜奔》与《思凡》都是昆曲里有名的折子戏,《夜奔》讲述的是林冲夜奔梁山的故事。为什么会怕呢?因为《夜奔》的用词非常严谨,要把文词意境通过演员的表演体现林冲此时有家难回、有国难投、望家乡去路遥的伤心,被高俅迫害的悲愤心理和落魄英雄的释然,这是很难的。

记:随着“昆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了解昆曲。这个活动的开始听说与您有关,您能聊一聊这个活动的起始和经过吗?

林:这个活动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时候浙江昆剧团还是京昆剧院,我是副院长,主要抓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工作。1994年,我们去台湾演出。那时候大陆传统文化萧条,很多戏曲界的同事离开本行当下海或搞第三产业。而我在台湾演戏时,被当地人比作“刘德华”。演出后,保安要开道护送我才能上车。外面年轻人会围着我说“林为林我爱你”,和现在追星的女孩们一样。所以,回来以后,我觉得昆曲的提高不仅仅要专注于专业人士的提高,更要將昆曲普及到校园里,让青年学子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昆曲。于是,我们就打报告申请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当时的浙江省省长万学远的支持,给了我们5万元进行公益性的昆曲普及推广活动。

记:借由昆曲进校园等活动,同学们也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吧?

林:昆曲里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义: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的义气。里面有一种民族的气节,借由舞台演绎呈现。作为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者,我没有停止过昆曲在学生中的传播。我现在离开剧团在学校教学,也经常会反思非遗传承的方法,一个是舞台的传承,一个是精神的传播,还有多媒体文字的记录也很重要,这是我们作为国家级非遗昆曲传承人目前要担当起的责任,以及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记:对于喜欢昆曲而不得门路的行外人,比如中学生,您有什么入门指南吗?

林:很多音乐软件都有昆曲经典的唱段,多媒体也有许多传统的戏曲视频,现在也有一些昆曲的入门教材,还有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传世盛秀,幽兰飘香”百折昆曲折子戏的录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领略一下。

(整理:金文先 韩 政)

猜你喜欢
昆剧团字辈武生
昆剧“传”字辈师承探析
家族里的字辈
武生跨书
津港两地剧团将联袂演出推动京剧传承发展
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上演剧目掠影
论台湾兰庭昆剧团《寻找游园惊梦》之展演文本与跨界对话
经典是怎么炼成的
刀马旦
刀马旦
刀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