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历史逻辑与路径选择

2019-08-27 05:43易烨
职教通讯 2019年7期
关键词:历史逻辑路径选择

易烨

摘    要:优质校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又一重大举措。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已经经过了意识萌芽、建设初探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内涵深化阶段。在质量提升过程中,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应该齐头并进还是重点发展、政府主导还是学校自我需要主导、模仿借鉴还是创新共享等矛盾。为此,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路径包括:凸显共享性,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专注内生式发展,加强内部发展创新动力;开创国际化新水平,创造中国特色国际品牌。

關键词:优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建设;高职教育质量建设;历史逻辑;路径选择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随后,教育部又提出,将支持地方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全国30个省(区、市)今后3年预计投入63.65亿元。这是继高职示范(骨干)校建设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之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持续推动力。因此,随着高职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变革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探究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分析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困扰,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高职教育质量发展历史逻辑

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从改革开放之后才确立并发展的,经过40年的调整、规范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扎实的办学基础,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21世纪初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的觉醒,使得高职教育在经历跨越式大发展之后,开始重视内涵与质量的提升。

(一)质量意识萌芽——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2003年,教育部成立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在全国选择了26所院校进行评估试点,至此拉开了高职评估的序幕。与当前诊断和改进工作“管、办、评”分离不同,高职评估工作是由政府主导进行的,高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着被动迎检的角色,而这种“被动”正是高职院校质量意识淡薄的体现。通过评估的开展,高职院校的质量意识开始觉醒,改变了之前对于“硬件”的盲目追求,而逐渐重视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首先,高职质量意识的萌芽体现在办学规范性上。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在办学体量和办学设施建设上也得到大力扩充,但是建设缺乏重点和方向,对教学质量也缺乏足够重视,经费划拨上采取平均主义,由此带来“大而无特、大而不优”的效果。而高职水平评估制定的系列评估指标给学校建设指明了初步方向,这是今后高职院校健康发展、规范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质量意识的萌芽体现在高职院校管理者的专业水准和眼光。评估之初,专家组成员主要由教育部门人员担任,学校管理者由于缺乏质量意识而无缘参与其中。但是,通过第一轮评估之后,学校管理者迅速成长,此后的专家组成员除教育部门专家外,还有高校、行业企业专家参与。[1]高职院校一线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能够使学校主动把资源、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之中,确保教学工作处于学校核心地位。

(二)质量建设初探——国家示范(骨干)校建设项目

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高职示范校计划”的实施,是国家加快高职院校建设、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它对提高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2],实施规划更加细致,操作流程更加科学。经过多年的大力建设,示范校建设项目对于我国高职质量提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实现了资源统筹利用,帮助解决区域高职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困扰我国教育的难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资源均衡分配的策略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可能导致有实力的吃不饱、没实力的消化不了的结局。而示范校项目可以集中力量开发优质资源,再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发挥示范校的辐射示范作用,把优质资源辐射到实力较弱的院校。《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统计显示,示范高职院校支援西部职业院校421所,5年为对口支援院校培训师资1.3万人次,联合培养学生10余万人次,从而真正实现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

2.采用了绩效考核办法,形成了高职院校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绩效考核是示范高职建设项目的特点之一,这在职业教育建设项目中是创新之举。它要求详细列明申报学校的办学基础、课程改革、师资建设和实训建设等一系列的目标和绩效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和验收时根据目标考核结果。这种绩效考核办法,使示范校建设得以补齐短板,课程建设、实训建设、师资培训等多方面齐头并进,形成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系统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形成了全新的质量观。示范校建设之前,高职院校对于质量的认识大多局限于硬件质量上,设备的投入与学生数的扩张是高职院校引以为傲的资本。但通过示范校建设,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内涵发展,关注过程质量、社会质量等,初步形成了质量文化。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不仅对最终成果进行考核,对整个建设过程也实行监督,过程性评价逐步取代终结性评价,当前高职状态数据平台实时采集正是这个理念的体现。

(三)质量建设的内涵深化——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建设

优质校建设项目是继示范校项目以来我国高职建设的新标杆,为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它不仅继承了示范校项目的优势,而且针对示范校建设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是高职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深化之举。

首先,高职院校质量建设从形式向内容转变。示范校着力于工学结合,骨干校主抓校企合作,而优质校重点在于产教融合。[3]当前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仅有形式上的联系而未能实现真正内容上的融合,合作大多靠人情关系维系于表层[4],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成熟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融入产业发展对于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和新技术,从而无法真正提升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行动计划》中也提到,鼓励支持地方建设一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这也正是产教深度融合的题中之义。优质校建设必然要改变浮于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健全合作体制机制,实现校企合作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深化质量建设体现在文化内涵建设。内涵发展是指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资源和动力的发展模式[5],对高职院校而言,内涵发展主要聚焦到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升、效益的提高、公平的普及以及上述多个指标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生态发展的均衡和院校创新发展的提升等方面。[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是各要素均衡发展的模式,这些要素既包括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外显因素,还包括了学校文化、特色、创新发展等隐性因素。其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动力[7],培育特色鲜明的高职校园文化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8]示范校建设对內涵发展显性因素已经进行了优化提升,优质校建设则更加关注文化内涵的发展,包括打造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创建积极健康的思政文化和树立技术自信的氛围,凸显高职文化内涵建设的职业性、思政性和高等性。

第三,高职深化质量建设体现在精细化发展。优质校建设处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入内涵提升的关键阶段,其重要特征就在于追求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细化发展。[9]这种精细化发展是以示范(骨干)校建设成果为基础,深度破解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难点和重点。比如: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更加注重治理结构调整,完善两级管理体制,加快章程、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的建设[10];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制订专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发展区域差异化格局,并且建立专业预警机制,使专业建设凸显鲜明性、差异性和优质性;在技术成长方面,校企要深入合作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探索出符合技术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的技能形成体系。

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困扰

(一)齐头并进还是重点发展

公平和效率是公共管理学领域的一对概念,而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一种弱相关关系,其中任何一方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提高或者受到抑制[11],但是在实际的高职教育政策上,公平和效率往往有所偏重而无法实现两者兼顾。[12]我国高职教育进入质量与内涵建设以来,财政投入机制正在发生改变。以湖南省为例,“十一五”期间,占总数14%的国家示范院校获得了37%的财政支持,而占总数36%的其他院校仅获得11%的财政支持。[13]现阶段,政府财政是我国公办高职院校生存的最大依靠,国家财政的资源分配决定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深度。因此,示范校“重点发展、示范引领”的效率优先策略使得示范校与非示范校在资源分配上缺乏公平性。另外,示范校、骨干校和当前的优质校项目都是通过申报遴选的方式产生的,这种方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变相的高职院校排名系统,这种排名系统容易使得高职院校针对选拔指标而形成短期恶性竞争。排名靠前的学校提供了最佳范例,其他学校通过模仿使得学校治理结构、组织特质、教学和课程安排等渐趋一致而毫无特色可言,从而使高职院校加剧使命漂移。[14]然而,追求资源分配的公平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我国重普教轻职教的状况还未完全扭转,对职教的资源投入还不能够支撑全国高职大发展。其次,因为“中庸”处世哲学的深刻影响,相关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因追求公平往往会变成平均主义,对资源分配进行一刀切,齐头并进的愿望最后可能变成全体原地踏步的局面。因此,对齐头并进和重点发展的策略如何抉择,关键在于选择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这在以往的高职教育改革中一直是个没有解决的痛点,也正是优质校建设应该首要关注的突破点。

(二)政府主导还是自我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历史遗留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期过度依赖行政主导,高职院校发展完全服从政治命令而形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制度范式。这既是历史留下的制度遗产,也是伴随转型期制度创新的最大障碍且恋恋不舍的遗产。[15]这种模式给我国高职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容易身份固化、竞争缺失,资源投入交叉重复。示范(骨干)校和优质校的选择,虽然已经改变了以前政府直接“钦点”的封闭竞争形式,但还是采用非公开竞争的方式产生,这种方式很容易使高职院校的身份固化。比如,很多省份对于优质校的选拔其前提就是示范校,从而将其他学校排除在了选择之外,这将使示范校和非示范校都缺乏竞争意识,探索创新的主动性大打折扣。其次,过度行政导向会限制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当前,各种评价指标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因为指标经常与财政拨款与资源分配挂钩。这其实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但是也可能会导致所有学校往一个方向发展,形成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缺乏自主办学的动力,还可能造成负面博弈行为,比如购买学术声誉、人才恶意争抢、不重视不易量化的领域等,而人才培养恰恰是不能在短期内用指标可以衡量的。但是,一定的政府主导还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它能保证政策实施的外部效应,克服学校自主发展的局限性,还能调配丰富的资源使变革成为可能。而且从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来讲,学校自主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与评价不充分等问题还非常突出。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也普遍存在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推开政府要自由;另一方面,伸手要资源。如何破解这一矛盾,除了政府简政放权,解决结构性、政策性矛盾以外,还需要优质校摸索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加强自主发展,突出内涵特色。

(三)模仿借鉴还是创新共享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都强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国际化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知识和价值观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借鉴,它不像全球化强调建立全球范围的模式化和标准化[16],而是强调国与国之间双向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引进”与“输出”的双向平衡过程。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还处于适应国际规则和标准的阶段,正在努力模仿国外办学要素。可以说,我们还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标准与规则制定上尚未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力。[17]73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双元制、英国NVQ、澳大利亚TAFE等,但是都没有真正地落地生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国外先进办学经验的学习还是仅仅停留在模仿借鉴层面,而没有通过模仿去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也没有实现制定中国标准和规则的目标。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必然要求发出更多更强的中国声音,能够掌握更多的规则制定话语权。因此,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需要缩小发展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跳出目前一味模仿的困局,在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实现挑战和超越,实现基于我国文化传统和体制特质的中国特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高职教育发展成果。

三、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路径选择

(一)凸显共享性,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

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點,是优质高职院校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资源的共享性。在我国,“共享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流理念,人们突破了思想观念上的壁垒,这使得教育的共享发展成为可能。优质高职院校凸显共享性,就是要集中优势力量建设教学资源,在共享平台上实现资源的互通有无,切实帮助提高非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要凸显优质高职院校的共享性,需要做好以下三点:首先,必须以专业为主体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组成单元,优质高职建设的核心必然是优质专业的建设。专业不仅包括系统的知识技能体系,还包括一系列专业标准、评价标准、课程结构等,比单个分散的课程资源更具有完整性和整体迁移的可能性。专业资源的共享可以提升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为创造专业特色和优势打好基础。其次,以信息化手段构建多元共享途径。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愈发成熟,职业教育正在普遍尝试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到公开网络平台,使更多人能够受益。优质院校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不仅要满足质量上乘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再加工”的需求,并且还要能够分享教学反馈的大数据分析结果,使高职院校能够及时改进。第三,共享资源必须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目前,我国高职正在遴选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有些优势和特色专业虽然实力拔群、特色鲜明,但是多依靠特有资源或依靠强大的行业背景,可复制性较差。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平台“能学”的功能定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而提出的,只有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才能实现优势资源的正向输出,帮助非优质院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专注内生式发展,加强内部发展创新动力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必然包括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外部政治经济体制因素学校无法改变,而目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国家越来越趋向于把控宏观发展方向而非计划控制,因此,优质校建设应该把发展视线聚焦于学校内部因素,实现高职院校内生式发展,从而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内生式发展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为目的而受到各国广泛关注,其内涵是指以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为基础,以区域内部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本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最大化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18]可见,内生式发展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培养内部生长能力,维护内部环境和文化传统;二是内部人员是开发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三是拥有一个体现内部人员意志的有效基层组织。因此,首先,优质校建设要实现从关注指标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转变,逐渐摆脱对于外界资源的依赖,加强自我评估与改进能力,专注于学校专业文化建设,突出高职特色与专业特色;其次,以学校师生利益与职业发展作为政策出发点,利用师生对学校操作层面的熟悉程度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意愿,使师生成为行动决策和践行的主体,共同维护学校的发展;第三,为保证学校师生意志能够充分体现,学校还应建立有效参与决策制定的基层组织,自下而上推动改革发展,这样既能减少管理成本,还能提高管理效率。

(三)开创国际化新水平,创造中国特色国际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讲到:“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也只会愈加深化。优质校是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必然要在国际化建设过程中承担起中国品牌与特色创建者和示范者的重任。首先,优质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建设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认识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意义。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都采用权宜之计,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目标。有抽样调查显示,抽样的364所高职院校中仅有48.77%的高职院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规划,其中,只有43.34%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17]7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优质校如果没有形成国际战略眼光,将无法有效提供国际化建设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文化资本。因此,首先,优质院校要充分认识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性,捋清国际化发展思路,制定行之有效的战略方针。其次,优质校需要把握国际化的内涵,分层分类开展国际化建设。众多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的内涵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引进来”这个阶段,没有认识到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学习引进之后没有吸纳融合再创造,国际化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另外,很多院校实施的国际化内容呈现散状、不定时的现象,没有一个系统的国际化建设理念。因此,国际化建设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认识到国际化建设可以由交流活动开展、师生国际化能力养成、学校国际化氛围营造等多类别组成。第三,优质校应该树立文化自信,输出中国特色高职模式。教育根植于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形成不同的制度与观念。[19]一直以来,我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职教经验,但都没有得到普及,原因就在于没有很好地根据中国文化根基进行本土化改良。文化无优劣,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国际化建设需要树立文化自信,认清我国高职教育的特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职教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成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十年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2014(12):26-29.

[2] 岑华锋. 高职后示范发展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56.

[3] 马树超. 从示范向优质的转型之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4):46-47.

[4] 杨丽英. 创建优质高职院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探讨[J]. 山东工业技术,2017(21):233.

[5] 李富. 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特征衡量[J]. 职业教育研究,2016(4):34-39.

[6] 周建松.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重点与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2017(12):13-18.

[7] 朱有明,张薛梅.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 职教论坛,2015(29):45-48.

[8] 王良青.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后示范时代”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5(14):5-8.

[9] 郝天聪.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性、价值标准与行动框架[J]. 职教论坛,2017(22):5-11.

[10] 卢玲.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背景、内容和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18-22.

[11] 彭澤平. 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3(5):1-5.

[12] 石火学. 教育政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29-34.

[13] 韩先满. 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公平与有效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55-59.

[14] 吴合文.“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审思与推进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9-36.

[15] 康宁,张其龙,苏慧斌. “985工程”转型与“双一流方案”诞生的历史逻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5):11-19.

[16] 杨旭辉. 高职教育国际化:内涵、标准与策略[J]. 中国高教研究,2006 (12):64-65.

[17] 石伟平. 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重点及具体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2-76.

[18] 王志刚,黄棋.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9(3):72-76.

[19] 刘红. 展示大国职教,博采世界众长,树立文化自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56-6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 is another major measur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has gone through two stages: the sprouting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It is currently in the deepening stage of conno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ere have always been contradictions in whe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go hand in hand or focus on top ones,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model should be led by the government or the school needs, wheth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measures are imitative or innovation shar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key path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ncluding highlighting sharing and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high-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focusing o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drive; creating a new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reating international bran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high quality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storical logic; path selection

[责任编辑    贺文瑾]

猜你喜欢
历史逻辑路径选择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