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宗祠看潮汕文化的延续发展

2019-08-27 14:24林品良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19期

林品良

摘    要:林氏宗祠(追远堂)是汕尾陆丰地区建筑、文化保存规模最完整的祠堂之一,其较为典型的体现了潮汕明代宗祠空间功能特点。本文就宗祠空间功能、文化传承方面进行了较为仔细的研究的探讨。

关键词:林氏宗祠;潮汕文化;空间功能

1  前言

港阳林氏宗祠(追远堂),地处汕尾市陆丰市潭西镇深港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是一处有623年历史的文物古迹。2011年8月31日陆丰市文物保护局颁布港阳林氏宗祠(追远堂)为指定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在实地测绘与民间走访过程中对当地文化以及宗祠建筑空间装饰工艺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并以详细记录和深入研究为基础,就其所体现出来的明代时期祠堂空间中文化特色作简要论述。

2  林氏宗祠的概述

宗祠位于潭西镇深港村。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是一处有623年历史的文物古迹。清道光八年(1828年)修葺,1984年重修。改祠为面阔五间二进平面布局,通面阔17m,通进深24.5m,建筑占地面416.5m2。计有头门、正堂及左右庑廊等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结构。头门、正堂金、檐柱施用青石鼓形柱头;梁架主要装饰物有狮子、卷花及彩绘戏剧人物。祠内保存有清道光年间碑记1通。

林氏宗祠历史衍变:

根据宗谱记载,林宗祖始尊殷太师比干为太始祖。比干是商代毫邑 (今河南省安阳市) 人,纣王怒杀比干并摘其心。比干遭害之后,夫人陈氏逃往牧野长林 (今卫辉),产下遗腹子泉。周武王克商后,嘉奖比干之忠勇,召泉拜为大夫,赐林氏,易名坚,食邑博陵,以延殷汤之后一支。博陵在黄河西岸,战国时魏置西河郡,林氏遂以“西河”为郡望。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衣冠八族”避乱入闽。比干 64 代裔孙林禄于东晋太宁三年由汴入闽,任晋安郡守,定居闽地,系闽地林氏始祖[1]。

唐代,居莆田的林氏79代裔孙、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林披所生的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皆官居州刺史(州牧),称“唐九牧”。至宋代,有光禄寺卿、后出任知州的福唐林杞生九子,皆中进士,任知州,称“宋九牧”[2]。

根椐《林氏族谱》记载,港阳林氏宗祠的发祥地是从莆田向沿海地区发展过来。

3  祠堂空间装饰细节及寓意

港阳林氏宗祠装饰传承福建莆田的宗祠建筑,结合地域性的做法,在装饰材料、色彩和题材具有独特性,是古代潮汕文化的物化体,反映一定时期潮汕人的精神追求。

(1)圆光狮座是位于步口通梁上的构件,又称为“斗抱”或“斗座”,功能与人字供和驼峰相近,一般以圆雕狮子,面部朝下。圆光是大木作的构件,清式称为“随梁枋”,位于步口通梁下面的大块雕花,圆光用木块雕刻成为雕花板,称为梁巾、梁引、圆光枋、圆光、通随通巾。表面上具有结构的作用,实际很少承受重量[3]。

(2)匾额大门上的匾额是清朝道光年间钦差大臣两广总都林则徐留芳纪念家族姓氏的渊源,强调祖源、光宗耀祖和文化传承。此匾额如今具有价值连城。它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成为了研究宗祠文化的重要物证,更是作为宗祖的荣耀。

(3)楹联追遠堂祭堂两边的对联“追思赐姓居石室,远溯封候在晋安。”楹联简明概括了祖始的生世渊源和林氏宗祖荣耀。

(4)壁画侧廊两边的墙楣部分彩绘戏剧人物是清代时期留下至今彩色画像,称“彩描”,即在平整的灰面上以颜料或墨汁描画图案,多用在檐下或室内墙楣部份, 具有彩色效果。一段关于孝道的故事“恣蚊饱血”讲述了一个孝子在蚊子肆虐的时候,怎样不让亲人遭受蚊虫之害。

(5)鱼漏位于散水的地方,通常以陶瓷烧制的建筑构件,加上鱼漏过鱼嘴流向地面,避免使得山墙受水迹影响。鱼纹代表着神话色彩和吉祥意义,第一层意思是鱼生活在水里,采用鱼纹装饰有防火灾的寓意。第二层意思是古代人们的寿命较短,大量繁殖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鱼多籽,繁殖能力强,鱼纹隐含对女性的崇拜。第三层意思是鱼的谐音“余”,“鲤鱼化龙”,巧妙结合典故,比喻事业成功和前程似锦。

4  祠堂功能及价值体现

林氏宗祠在封建制度的年代里,它的功能包括娱乐场所、宗族议事厅、家族法庭等。例如,村里遇到各种解决不了的事情都要在宗祠里来商议,最后由族长定夺。除了用来议事之外,家族各房子孙平时例如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也经常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祠堂最重要的功能还是祭拜祖先的场所。

祖宗崇拜是一种血缘崇拜地,崇拜都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联系。各家族都规定,在本家族参加祖先祭祀活动的,必须是本族成员,但女子不具备祭祀资格。

除了祖宗崇拜在潮汕地区更加注重尊神、祭拜风俗习惯。逢年过节要祭拜尊神,平日也是要记住每位神仙的祭拜日子。除了婚、丧、寿、喜等事时要去拜神。另外,如哪家小孩生病不舒服都要去拜神求签。潮汕地区的风俗习惯颇多,由于潮汕地区非常注重生男孩。因此送灯,是潮汕地区人们非常注重的一个风俗活动。这里“灯”谐“丁”之音,“送灯”意为“送丁”。旧时福建、台湾一带,农历正月十五,“添丁节”。凡是生男孩的人家必须在元宵节前归宁,并参加此一风俗活动以兆求子。这种灯之所以又陈麒麟灯,是因为民间认为麒麟为仁义之兽,为吉祥的象征,俗传积德人家。

根据笔者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到,在旧时期当地妇女是相当没有地位的,她们只是当作续香火的工具。一个家至少要有一个男孩,有些至少两个以上,没有生到男孩将会一直生。因此有些家庭7-8个女孩,家庭经济非常差。迄今为止这种观念一直存在着。当地居民说:“在潮汕地区一个家庭没有男丁将会在这个社会无法立足,是没有地位,后继无人”。

5  结语

综上所述,林氏宗祠(追远堂)在文革时期也有遭到一些破坏,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保护还算完整。 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只有两三位老人了解宗祠的历史,并对宗祠建筑遗产和诸如族谱等文化遗产满怀记忆和深情,多数的村民对宗祠建筑文化遗产不甚了解,甚至关心。改革开放以来,潭西镇深港村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基本上在外面工作生活,根据调研了解大多数村民都外出深圳打工创业。村里面只剩下老年人,存在“半空壳化”现象。目前,根椐调研发现虽然行政意义上的村落还在,可是乡土意义上的村落(包括宗族祭祀的公共仪式等)在逐渐消逝。

在2011年追远堂被列入了非物质遗产保护。官方和学者的介入,应该帮助调动社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体性,要活化地方社会和文化,去延续并发展当地文化。并不意味着村民完全主导,而是一种民间与官方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1 992年5月天后華厦理事会翻印版,林氏族谱.

[2] 卢俊杰.福建省石狮市长福林氏宗祠[J].台声,2017(4):86~89.

[3] 郑慧铭.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