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下的报纸副刊作为

2019-08-29 02:59佘意明
新媒体研究 2019年13期
关键词:副刊媒体融合

摘  要  互联网时代,报纸副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利用传统媒体的人才优势,打造好副刊的专家名家团队,不断推出优质的副刊内容;其次,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做好副刊产品的推广工作,让读者更快地接受。

关键词  媒体融合;副刊;作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13-0146-02

1  传播载体是手段,优质内容才是报纸副刊的立身之本

互联网,说到底其实只是让信息传播手段走向了快捷化,读者能够在手机上、电脑上就能迅速方便地阅读,但阅读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内容才是立身之本。今天报纸的副刊内容主要是文学、文化和生活类的。纯文学的东西,报纸的副刊做不过专业文学杂志,而且纯文学读者在不断地走向小众化。生活类的东西,属于俗文化的范围,着重于满足读者的休闲。只有地域文化能引起本地读者的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的心理认同,因此,地方党报的副刊要顺势而为,立足本土,大力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努力诠释地域的文化精神,充分展示地域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地理信息等的魅力,对城市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与价值。

《株洲日报》副刊始终抓住内容之“珠”,关注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需要。《株洲日报》副刊的做法是,深入挖掘湘东株洲5000年来的历史文化,寻找城市的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历史文献中存在的株洲成语、典故,从原住民的生活习俗中还原人口迁徙的真相,唤起读者悠悠的乡愁。

大力挖掘地方文化遗产。《株洲日报》副刊对株洲城市的历史沿革、古代农耕文化与近现代工业文化、红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与诠释,我们一位资深编辑利用8年时间撰写了在外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株洲文明史略》[1];副刊编辑采写株洲地域文化的版面近100个,并以整版的篇幅刊出。这些都对株洲城市文化的引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努力讲好株洲故事。株洲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寝之地,城市历史也十分悠久,但却是共和国建立以后发展起来的。过去没人对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而系统的挖掘,株洲市民缺少文化上的自信,动辄说“株洲没有文化”。因此,讲好株洲历史故事,可以加深市民记忆,培养市民文化的自豪感。比如《株洲日报》副刊编辑近年来挖掘了朱熹与分袂亭、老莱子与戏彩娱亲、胡铨与梨涡浅笑等掌故,引起了株洲读者广泛兴趣。

2  打造副刊专家名家团队,提升报纸副刊的影响力

副刊人如何站在信息的顶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呢?打造副刊的专家名家团队非常重要。过去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报纸的副刊姓“副”,副刊人没有地位,还有些人认为副刊编辑一把剪刀一瓶浆糊,做好杂家就可以了。媒体融合时代,副刊人的责任更重,副刊能更好地避免同质化。那么副刊人自己怎么做?必须学有所专,刻苦钻研,有把冷板凳坐热的意识与精神,使自己成为专家,成为名家。对读者来说,副刊人一旦成为名家专家,就更有恒久的吸引力,并带动报纸在城市的影响力。

《株洲日报》副刊一直注重构建名家团队,株洲市美协主席、株洲市作协主席等都来自株洲日报社。在株洲这样一座地级城市,株洲日报社有国家级文艺会员4名,其中中国作协会员2名,中国评协会员1名,中国美协会员1名。主管副刊的是一位女作家,这几年推出了《纸牌》[2]等小说,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学湘军”代表作家。副刊一位编辑是全国知名的“90后”诗人,获得《人民文学》首届新锐诗歌奖,出版了多部诗集,她个人成为本土副刊读者的新宠。副刊文艺部主任则着力株洲了地方文化挖掘,其推出的《株洲文明史略》填补了株洲乃至湖南地域文明研究的空白,他周圍已经形成了株洲文史的读者群体。他们是《株洲日报》副刊的软实力,也是报纸的软实力。如今在株洲这座城市,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基本上离不开《株洲日报》副刊人,他们是这座城市文化的挑大梁者。他们的作品一经纸媒副刊推出,立刻成为株洲新媒体的最爱。

3  借助互联网平台,让报纸副刊产品更快接近读者

文化人普遍有一种清高思想,认为酒好不怕巷子深,报纸副刊人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意识。互联网时代,很多媒体在走下坡路,副刊人一定要转变观念,树立产品意识,报纸也是产品,是精神产品。

既然是产品,就要推销出去,如今处于互联网+的时代,报纸副刊人应具备快速反映能力,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副刊作品更快地接近读者。

《株洲日报》副刊借助的互联网平台有掌上株洲、智慧株洲,还有副刊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株洲神农城”及个人微信公众号。

1)有意识地策划一些读者关注的大型文化副刊,向网络平台推出。株洲这座城市比较典型的文化特征是以炎帝为符号的农耕文化,近现代工业文化,移民文化,以现代革命为内容的红色文化。它们共同构成株洲城市的精神气质,而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株洲城市精神气质的内核。

地方党报副刊,要想起到城市文化的引领作用,就要抓住本土文化特征,打造有影响的拳头产品。《株洲日报》副刊对株洲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进行全景式报道,《乡愁株洲》刊发了《一枕书香入梦来——罗典故里走笔》[3]等报道近20篇,唤醒株洲市民的历史记忆,《乡愁株洲之工业记忆》推出了《江浙与湖湘文化融合基础上升起的工业之星》[4]等20多篇文章。这些作品都通过本地的新媒体予以推广,引起读者广泛关注。

2)打造地域性的微信公众号,及时推介副刊产品。地方党报的副刊微信公众号如何定位,如何做出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个性,内容太杂则不能引起读者关注。株洲城市的文化品牌是炎帝神农氏,神农城是株洲的城市文化坐标。《株洲日报》副刊于是推出了“株洲神农城”作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经常性地推出副刊产品。

《株洲日报》副刊开辟了《记忆株洲》《本土特稿》《株洲故事》《株洲风物》等品牌栏目,诠释株洲独有的精神气质,我们把那些有读者关注度的稿子及时在副刊微信公众号发布。如副刊编辑采写的《原创歌曲<叶家祠的红灯>背后的故事》[5]一稿,追溯了在株洲广有影响的《叶家祠的红灯》这首歌承载的历史往事,挖掘写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展现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主题。副刊作者写的《株洲籍开国功臣张子意的传奇人生》[6]以全国政协常委、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张子意从醴陵的乡村教师,到参加秋收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割据湘赣边、艰苦长征、领导“新疆监狱”的对敌斗争、奋战晋绥和西南地区等故事,体现了其不忘初心的精神本色。2018年,旧小说《卖米》突然火爆网络圈,副刊编辑以还原主人公“琼宝”故事写成的《飘落的“飞花”依然鲜艳》[7]在《株洲日报》副刊隆重推出。这些稿件在副刊微信公众号推出后很快吸引了上万的粉丝,还被别的媒体转载。

《株洲日报》副刊微信公众号的推出,不仅没有影响纸媒的发行量,反过来扩大了传统副刊产品的生存空间。特别是一些副刊老读者在看到手机上的推介后,仍然在寻找报纸,因为年龄和心理的原因,他们还是喜欢纸质媒体的温馨。

《株洲日报》副刊与新媒体基本实现了互动。副刊文章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香饽饽”,有些文章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甚至起到了改写地方历史的作用,如副刊编辑佘意明撰写的《渌口,叫了1500

年》[8],文章一见报便被很多新媒体纷纷转发。当时株洲县正在进行改区工作,申报的区名叫“渌湘区”,株洲民政部门一看到微信文章的魅力,立刻组织地方地名专家进行论证,“渌湘区”的名字最后被叫停,株洲县新改为“渌口区”。

互联网时代,副刊人如果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就不必担心被新媒体吃掉,反而會越战越强,越战越大。

参考文献

[1]佘意明.株洲文明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2015.

[2]万宁.纸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3]佘意明.一枕书香入梦来——罗典故里走笔[N].株洲日报,2015-04-21(B3).

[4]佘意明.江浙与湖湘文化融合基础上升起的工业之星[N].株洲日报,2016-07-13(B3).

[5]郭亮.原创歌曲《叶家祠的红灯》背后的故事[N].株洲日报,2017-10-20(B4).

[6]佘意明.株洲籍开国功臣张子意的传奇人生[N].株洲日报,2019-06-15(A3).

[7]郭亮,佘意明.飘落的“飞花”依然鲜艳[N].株洲日报,2018-06-04(B1).

[8]佘意明.渌口,叫了1500年[N].株洲日报,2016-07-19(B3).

猜你喜欢
副刊媒体融合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报纸副刊要体现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