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背景下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的馆校联动机制探索

2019-08-30 05:39吴春霞
航海 2019年4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

摘  要:我国中小学生航海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执行力度不强等问题。本文以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校结合的实际案例为基础,以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不同層面群体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博物馆内外部的资源和客观情况,提出航海主题科普教育的创新实施策略,逐步探索馆校合作背景下,场馆科普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对接共享的良好途径与举措。

关键词:海洋强国;航海教育;馆校联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面临着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陈旧、学习效果产出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在素质教育呼声愈发强烈的社会环境下,有些城市或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对课程进行优化调整,丰富课外实践内容,但除了学校本身的改变和努力外,社会教育力量的引入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而博物馆就是重要的社会教育力量之一。在当前背景下,尤其是博物馆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是改进中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微观来说,馆校合作体现在对博物馆综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学校基础学科的充实和完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为在校学生拓展学习环境及提升学习价值等方面。从宏观来说,馆校合作可以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凸显外部公共机构的教育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呼声驱使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起步并逐步在探索与创新之中发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中海博”)作为国家级航海博物馆,在馆校结合的大环境下,同样面临主动创新的问题,并且在航海领域和国家战略层面有着更为独特的任务与使命。

1 学生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拥有300万km2海洋国土面积的海洋大国,如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已经成为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大事,对此,党的十九大大报告作了明确阐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少年强,则中国强,建设海洋强国,要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海洋权益意识和不畏艰险的航海精神,喜欢大海自然环境,热爱海洋和航海事业。

但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缺乏航海入门教育。系统的航海教育主要集中于航海类高校内,专业性过强,学校的基础教育中有相关内容,但很零散,因此不利于教学。同时,航海文化和海洋文化、航海教育与海洋教育这些概念的异同也没有明确的界定,教育界没有形成主体学科,缺乏研究力度。可见,目前青少年的航海教育正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2)航海教育概念淡薄,教育活动不系统。在多数人看来,青少年学生所接受有关航海的教育基本都源自地理课、历史课。但事实上,经过对上海市12个年级各门学科的梳理之后,我们发现与航海相关的知识点将近1 000条,这个结果让大部分的学校和老师感到惊讶。航海,与我们中小学生的各个学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因为对航海教育概念的淡薄,使得学科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教育活动定位不够明确,体系不够完善。

(3)缺乏相关政策支持,教育部门执行力度不强。航海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走向“海洋强国”之际,作为21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动力,要抓住契机推广航海文化和科技,必须进一步寻求教育部门的支持。只有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课本,才能逐步推广“入门级”的航海文化科技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和航海精神。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必然趋势。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与航海教育相关的内容还有所缺失。因此,中海博肩负着加强青少年航海教育的责任。

2  馆校合作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馆校结合的航海科普教育的主要受众对象为三类,即学校、学生及教师,其最终作用效果在于学生,没有良好的教师队伍配合场馆进行航海教育内容的落实,没有学校足够的重视和推进,博物馆的航海教育必然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博物馆和学校组织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博物馆教育被认为是博物馆的附属功能,其财政预算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

(2)博物馆教育工作者感觉自己处在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夹缝中,不清楚自身定位;

(3)教师总是抱怨他们没有能够及时了解博物馆的各种资源更新和价值,没有现成的博物馆课程可上,并且与博物馆的合作并非本职,会增加其额外工作量;

(4)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问题,包括正规课程如何衔接紧密; 如何开展校外教学、到校服务、资源出借、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等;

(5)出于升学率的压力,学校不会让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优先地位;

(6)学生学业负担重,业务时间少,对博物馆课程感兴趣不多;

(7)持久取得效果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甚至财力,学校往往难以坚持下去。

3  航海教育的馆校联动机制探索

自开馆以来,中海博立足航海特色与优势,将对青少年学生的航海教育和海洋意识的培养,有效地融入馆校结合的教育实践中。经过探索,对于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校和教师这三类群体,主要形成了如下实施措施。

3.1  针对教师的实施内容探索

教师作为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其作用何等重要。而学校的基础教育中航海的内容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也未成体系,因此没有教师专门去研究航海基础教育,甚至教师本身对航海就很陌生。所以学生的航海基础教育,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学校培养自己的航海专业教师。中海博首先要做的是通过对中小学一线教师航海专业知识的传递共享,逐步让相关老师掌握基础的航海教学专业知识,并结合自身的学科,有选择性地开展航海课程的研究与授课,循序渐进地建立航海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一是通用型的航海资源培训。尽可能多地组织一线教师掌握航海历史与科技的基础内容,了解航海教育资源,体验航海教育活动等,依托场馆藏品和展览资源等,通过观摩场馆陈列、专题讲座、与专家对话交流、组员间的学术讨论等形式,让教师对航海专业领域有直观的了解,引起兴趣和重視,见图1、图2。

二是针对性的航海课程探讨。根据基础教育中航海课程不成体系的问题,与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航海系列课程,完善后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使用,由博物馆向一线教师发布课程培训计划,由感兴趣的学校教师报名参与,包括课程实施内容、方式、配套教材、物料的使用等,使教师具备在校内开课的条件。

三是逐步建立线上培训资源。针对教师的航海培训要实现最大化效应,提供最为便捷的形式,则需要开拓线上资源共享的渠道,利用博物馆官方平台逐步建立各类培训的资源库,让教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并使其覆盖至更多学校。可能的情况下,与教师的职业培训积分相挂钩,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四是开放教师入馆备课通道,包括免费入馆,教育人员的协助,必要时策展人员和研究人员在备课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答疑解惑等;甚至共同就课程或活动的开展进行策划和讨论,以形成切实有效又有趣的校内外课程综合体。比如:随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上日程,博物馆现成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开始受到学校的关注,航海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意义。

3.2  针对学校的实施内容探索

一是合作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少学校在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开设中会增加自主研发的特色课程,有些学校已形成航海框架需要深化,有些则在大环境下将航海作为其教学特色,这便与博物馆教育产生了共鸣和合作的可能性,一旦开发完成推广性和持久性强。

二是自主研发课程在馆内实施。学校自主研发课程在馆内在馆内实施,教师需要反复结合馆藏资源踩点、设计、与教育人员沟通等。馆内的授课以教师为主,由馆方做适当配合,双方也可进一步探讨更为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可提升双方的教学质量。

三是馆内的活动和资源进校园。以“文化服务包”形式将航海资源输送至学校,包括主题巡展、专题讲座、科普片巡播和与之配套的动手体验项目等。更加深入的则是航海课程固定地进入学校课堂,前期由博物馆教育人员完成,后期由学校教师接力,见图3。

四是合力进行品牌项目的创新。品牌试点的形式较为多样,且需要学校有较强的合作意愿,比如航海实验室的建立、航海文博角建设、原创航海赛事、教师高端航海研修班、课程从开发到馆内实施的探索、学生中长期航海教育的分析研究等,见图4。

3.3  针对学生的实施内容探索

无论是面向教师还是学校所实施的内容,学生群体的参与和效果体现才是航海教育的根本目的。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校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和枯燥,如果仍以课堂式进行博物馆的教学显然会造成心理上的抵触,效果自然大大折扣,实践类、动手类或者能激发学生自我探究和思考类的项目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综合来看,主要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往技能提升类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内以锻炼沟通、交际、服务等的教育活动逐步改进和提升其交往能力,比如说科普讲解员、科学诠释者、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活动项目。经过“了解—学习—思考—诠释”四个阶段的系统培养后,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见图5。

二是研究技能提升类项目。在欧美国家,通常在小学阶段就要定期从事研究类学习,包括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和访谈报告等,这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等。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微课题研究、实验发掘、考古发现等,由专业老师带教,学生逐步接触文献检索、资料分析整理、课题选题、报告撰写、观察实验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提高其系统、严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见图6。

三是实践技能提升类项目。通过参加博物馆内开设的实践类项目,比如从易到难的木艺制品、木质船模的制作,与海丝贸易相关的陶艺绘画、陶瓷拉坯,岸上集装箱模拟吊装,3D航海模拟器手动操作驾驶等,航海仪器的使用等,不仅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航海知识,还能培养锻炼其实践和动手技能的提升,见图7。

四是STEM教育提升类项目。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而航海恰恰是一个多学科高度融合的领域,包括人文、艺术、工程、科学、技术、数学,甚至还有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真正体现了steam教学的特点。参加博物馆开发和组织的各类steam课程可以逐步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海博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直致力于普及航海知识,传承航海文明,努力培养热爱航海和海洋,善于研究航海技术和文化的复合型、创新型青少年学生人才,促进中小学教师在航海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提升。我们希望借助馆校结合的大趋势,紧密围绕航海教育的主题,经过多年的创新和实践,设计出系列航海科普课程,开发基于场馆资源的教育实践活动,组建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科技教师队伍,形成一定规模的航海科普专家库,使中小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国的航海历史和著名的航海人物,懂得中国航海技术对世界航海发展的贡献,学习并掌握现代航海的一些基本技能,展出航海研究及实践成果,了解海洋权益对祖国建设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知识,激发他们主动探知航海历史与知识的欲望。

随着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诉求,博物馆作为校外实践教育的重要场所,也将越来越引起学校的重视以及家庭的关注,而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下,航海教育也必然会越来越深入人心,青少年学生航海教育的馆校联动机制探索的价值和意义终有一天会真正得到体现和升级。

作者简介:

吴春霞,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E-mail) ruoxi_wcx@126.com,13918064191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
现代传播环境下我国海洋文化构建传播研究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