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才发展的思考和对策

2019-08-30 08:22陈红英
时代人物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才

陈红英

什么是人才?自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是当前,国家对人才的日益重视,使得许多所谓前沿的人才研究理论和人才政策突兀丛起,比如国际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到地方的“312”计划(南京)、“313”计划(长沙)等等。各种人才的定义分类其实并无明显的界限标准,而关于人才的泛论常常让执政者、管理者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陷于困惑、无所适从。导致我国包含人才内涵、培养模式、用人导向、甚至教育理念在内的整个人才构架的偏移或断裂,进而严重影响了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和國家现代化的进程。

厘清误区,明晰方向

误区一:人才定义的狭隘

何谓“人才”?定义不同则反映出不同的人才观,而人才观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当前对人才定义较为狭隘,事实上就会局限我们的视野,成为桎梏人才的枷锁,有百害而无一益。具体而言,在教育学领域,人才是指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在统计学领域,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以上定义实际上都具有实质性的缺陷。其实所谓“人才”,简单地说就是“才人”,即具有一定学识和能力的人。至于学历、职称其实与人才并无直接联系,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他只是中专毕业。再说,有些人才可能少年得志,有些人才可能大器晚成,还有些人才可能一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我们能因此就否认那些尚未作出贡献或怀才不遇的人才就不是人才吗?这显然有失公允和偏颇。

误区二:人才分类的模糊

与人才的定义相比,人才的分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按岗位分工为划分的,有按能力水平层次高低划分的、有按专业来划分的、有按个人特质来划分的。比如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后,伴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提出了六支人才队伍建设,即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这种划分标准更多地侧重于岗位分工,这种分类在宏观层面上并无多大障碍,但在具体人才工作中会遇到人才类别交叉等问题。如农村实用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与社会工作人才等存在界限模糊。特别是社会工作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泛概念,与其它类都有交叉。现行人才队伍的分类,没有其实也无法对六个类别作一个明晰的界定和说明,也没有对复合人才的归类进行规定。一些人才理论工作者也常常各执一是。这也直接导致人才政策的多样性和矛盾性,影响了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人才的分类,国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表述,而且必须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操作。一般来讲,按照从事工作的性质,标准化人才可以分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综合管理人才三类。根据其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则可分为高级、中级、低级三类。其次,要弄清楚人才与人员的区别。人才是指具有一定学识和才能的人员。但在人才分类的表述中,人才和人员实际上是通用的。比如技术人员和技术人才、操作人员和操作人才、管理人员和管理人才实际就是一个概念。有些人才理论工作者则喜欢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某某人才就是某某人员中较为突出、并具有自主创新等能力者,这实际是人才层次的高、中、低的区别。所以,在人才理论领域,我们很多学者、专家还缺乏深入研究,一些概念混淆不清。实际上上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说法。一部分人就喜欢人云亦云,结果是以讹传讹。

误区三: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出不了大师,我们的艺术出不了巨匠,我们的技术总是处于模仿抄袭的尴尬、我们的足球总是徘徊在国门之内,我们的金钱和小孩被源源不断地送往国外。在当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到底存在怎样的软伤和硬伤?

过去的理论研究者一谈人才队伍建设常常注重偏狭于人才的总量、结构,而对人才本身的缺陷研究甚少。曾有人对中外人才做个比较,国内人才最为显著的差距是,知识结构的单一、人格的缺陷、理想信念的缺失、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奉献精神不够、缺乏担当的勇气和责任等等。这就使我们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一些学校学风死板、缺少生气。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今天的人才政策,人才理念,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些问题并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分析,我们将永远出不了优秀杰出人才,我们将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误区四:人才政策的混乱和管理的无序

由于人才定义和分类的多元化、模糊不清,常常给人才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带来困扰,造成政策的混乱和管理的无序。一些地方和部门除了按照中央精神完成一些规定性动作外,喜欢搞一些玩噱头、赚眼球的事,在招才引才上一味追求“高大上”,常常把高层次、高技能、高端人才、创新、海外、国际等词眼频频挂在嘴边、见于报端,对一些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等基础性性工作却用心不多、落实不够。尤其是在GDP挂帅、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很多地方对人才的重视只是一种装饰,有关人才政策、措施也只是虚晃一招。有些地方搞得雷声很大,但往往形式多于内容,实际意义不大,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种管理的无序还体现在政府部门之间。我们现在虽然讲党管人才,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但实际上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科技部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教育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国资委、工信委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人社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民政部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计划等。这种种计划、工程,实际就是以人才分类为依据的,而这种分类本身就是互相交叉,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常常出现扯皮、互掐、拆台、互相攀比、重复建设等情况。

当今时代呼唤怎样的人才

一个时代呼唤一代人才。战争时期需要的是有勇有谋、能征善战、敢于牺牲、忠党爱国的人才,和平时期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敢拼实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才。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人才的标准,这个标准实际就是人才的共性要求。把控好人才的关键首先在于把握好人才所处的时代特点。

当前,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用习总书记的话说就是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相对于前3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改革的目标更宏大,改革的领域更宽广,改革的对象更复杂,改革的程度更深刻,改革的整合性更强,改革难度和风险更大。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背水一战的气概,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站在这样一个时代新起点,对人才又提出了怎样的共性要求呢?

作为一名高职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作为当代的优秀人才,除了具备超强的文化、技能素质外,必须具备“三感”、“三健”。所谓“三感”即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道德正义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改革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需要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精神,任何因循守旧、固步自封都将阻碍时代的发展。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日益多元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利益矛盾的交织,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会囿于一己之私,而把真正的国家、民主大义及其繁荣发展抛诸脑后。而在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和社会,到处充满诱惑和陷阱,我们个人的道德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人生价值观的扭曲、道德的滑坡、正义感的缺失,正在侵蚀着我们的每一寸肌体和灵魂。

如何培育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国以才治,业以才兴。无论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看,还是从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才资源始终是最重要、最有潜在优势、最可持续发展也最可靠的战略资源。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总是呼唤优秀的人才。如何培育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人才理念。改革创新,理念先行。没有先进理念的指导,任何事业即使花再多的时间、金钱,都只有一个结局:盲人骑瞎马,非常危险。一是要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人才定义直接关系到人才价值的取向,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导向作用。要破除对人才概念的狭隘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人才,关键是看业绩、看能力、看实践。只要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都是我们需要的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每个人都含有潜在的人才因子,只要努力,不论从事什么专业、什么工种都可以成为所在领域的优秀人才。人才有高低端之分,但绝无贵贱之分。我们要把所有社会劳动者纳入人才培养的范围。既要培养领先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端人才,也要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职业型中低端人才,不能排斥和歧视任何人才。二是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协同发展理念。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

第二,积极培育人才成长的土壤。环境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吸引人才、激励人才、造就人才的基础。要着力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形成惜才爱才护才的社会风尚。一要积极营造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人文环境。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培养出具有民族认同感、强烈责任感以及道德正义感的人才。同时,要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现代文明,加快培养人才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及开拓创新精神。只二要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社会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也是一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障。竞争的前提,重要的是机会和程序的公平。首先要实现上学的平等。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均衡的力度,让平民百姓享受平等优质的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让所有孩子站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上。要实现就业的平等。打破行业壁垒,消除招聘潜规则,公开公平面向社会招聘,真正实现人才合理流动,每个人有平等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活力。要营造激励创新、支持创业,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绩效挂钩的人才激励机制,采取奖金、补贴、股权、重用等多种形式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一流贡献一流地位。

第三,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推进素质教育中“育”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建立适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抓好中小学基础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学习能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突出创新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要围绕社会发展“育”人才。按照高端引领、重点培养的思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入实施“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培育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努力打造一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人才队伍。三是要立足实践锻炼“育”人才。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在其中发挥聪明才智,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总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加大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市场以及相关企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想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通过产教深度融合模式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深入研究产教融合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为社会以及市场输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地方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创新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李世民“不借才于异代”
人才
智珠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