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杨慎音韵学研究综述

2019-08-30 08:23王耿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杨慎源流成就

王耿

摘 要:杨慎著述宏富,影响深远。其中音韵学著述自问世以来,研究者主要围绕其音韵学源流、考据音韵学方法、对后世影响以及其著述的点校等方面进行的。但其音韵学观点中如中古韵分合、音韵学观与其诗歌用韵等问题研究仍有待深入。

关键词:杨慎;古音学;源流;成就

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述之富堪称明代第一,其著述现存约两百多种,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其中音韵学著作《转注古音略》、《古音余》、《古音附录》(又名《古音余后语》)、《古音丛目》、《古音猎要》、《古音略例》、《奇字韵》等,自问世以来,研究不断。早期研究主要以评价的形式存于序跋、音韵史书中,对其音韵学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本文将主要就20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对杨慎音韵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一定梳理。

一、杨慎音韵学源流

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研究明清时期以评价性语言为主。与杨慎过从甚密的杨士云(公元1477一公元1554)在《书转注古音略后》中曾评价道:

“升庵杨氏,博学好古,洞贯微奥,正许之拘,从王之正,补吴之阙,而昭保氏之教。斯《转注古音略》所以作也,方诸《韵补》,去取弥精,数亦如之,才老斯道不坠之望慰矣,宜并传也。”①

杨士云明确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对宋人吴域《韵补》是补其阙,承继《韵补》而创作,进行了丰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与他们同时代而稍后的焦竑(公元1540年一公元1620年)、古音学家陈第(公元1541年一公元1617年)、清代的音韵学家江永(公元1681年一公元1672年)等都曾在相關的序跋中明确指出杨慎古音学渊源于吴域,均认为杨慎于吴域《韵补》是“补”其“阙”、“增益之”,但陈第、江永等同时指出杨慎音韵学著作“稽援虽博,终未能顿革旧习”、“识断精审则未”,②对杨慎的音韵学成就给予相当的批评。音韵学大家顾炎武(公元1613年一公元1682年)在《转注古音略跋》中说:“余不揣寡昧,僭力《唐韵正》一书,一循唐音正轨,而犹赖是书,以寻其端委。”③顾炎武音韵、训诂成就卓著,但他直言其《唐韵正》依循杨慎《转注古音略》,可见杨慎音韵学影响之大。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基本否定杨慎古音学思想,认为其《转注古音略》“仍用叶韵之说,而移易其名于转注,是朝三暮四改为朝四暮三也。”且“所注转音,亦多舛误”。④

清末至20世纪中叶,关于杨慎音韵学的研究依旧以评价的形式体现于相关史书中。如朱希祖《清代通史序》、嵇文甫《晚明思想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都提到杨慎的《转注古音略》、《古音丛目》、《古音略例》等书虽不如后出之精,但其研究方法、丰富的引证材料为后来研究古音者所借鉴⑤。何九盈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则指出杨慎《转注古音略》的根本性错误是“立足于今音去看古音,不了解古音有自己的系统性,有自己严密的韵部系统,不能临时转来转去。”⑥

相关序跋、史书中关于杨慎音韵学源流的评价虽指出了杨慎古音学源于吴棫,其提出了古音之概念,但并不是在对其著述进行全面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我们从这些的评价中还不能知晓杨慎古音学研究体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是如何继承吴棫的,以及其创新之处具体有哪些,至清代顾炎武等人又是如何发展了杨慎的音韵学思想等等,因而尚不能全面系统反映其音韵学源流、影响等。

二、杨慎音韵学贡献

对杨慎音韵学贡献的系统研究于80年代后逐渐展开,学者们对杨慎古音学贡献的研究是从其理论和方法的成就进行分析的。

(一)杨慎音韵学理论及其影响

杨崇焕认为杨慎开创了古音韵例之学,是第一个以古音来给其著作命名的古音学者。其《陈第古音学出自杨升庵辩》(林庆彰、贾顺先《杨慎研究资料汇编》,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认为:“中国古音之学,大抵见专书者,发端于宋才老撰《韵补》,厥后修复于明升庵公,搜辑诸字,且起略例,定名标,方成立古音学。是升庵公于古音学,上承才老之余绪,下开季老之先声,其贡献于中国学者之成绩,伟矣。”杨崇焕盛赞杨慎明确提出了古音学概念,并且以古音来命名其相关著作、考证古音、成立古音学等,对后来的研究者陈第等人有巨大的开创之功。刘冠群《杨慎在云南对古汉语言学的贡献》(云南文史丛刊,1992.

03)认为“杨慎力辟叶韵”之说,首破以今音改古音的藩篱,并指出其古音学著作尝试为古音建立韵部,思路不断深化。另外韩小荆《杨慎的“四经二纬说”》(《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2.02)和李万福《传统形义学说菁华述评》(《汉字文化》,1997.03)指出杨慎的“四经二纬说”是从许慎传统的“六书”中分化出“四经”与“二纬”,开辟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二人均认为是传统文字学第一次对六书所做的科学分类,为后来的形体学分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仁安《六书札记》(《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02)更认为训诂学家戴震的“四体二用”说就是在杨慎此说的基础上提出的。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湘潭大学学报,2007.06)通过对吴棫、杨慎、陈第三人古音学思想及研究方法异同的考察,认为杨慎的古音学出自吴棫,亦指出杨氏明确提出了“古音”的概念,是古音观念自觉实践的第一人,且杨慎又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其研究古音对吴棫考订古音的方法既有继承又进行了改进,奠定了后来者陈第古音学的基础。

(二)杨慎“考据”古音学的方法及其影响

郭永成《明代著名学者杨慎的古音学》(杨升庵研究会编《杨升庵研究论文集》,1984)认为杨慎考订古音学“考古之勤,超轶吴棫”,具有“朴素的历史观点”,并“利用方言俗语以证古音,明音变”、“开清人考订古韵条例之先”等四个方面的成就,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认为他开辟了研究古音学的门路,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陈第和清代的顾炎武等人。李运益《杨慎的古音学》(《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04)考察了“升庵韵学七种”中各书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杨慎古音学著作从内容可概括为“韵读”,“韵例”,“韵理”三类,实质上是指出了杨慎研究音韵学的方法上的三条路子,进而指出杨慎的古音学自成体系,也认为他在古音学历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刘毓庆《杨慎与<诗经>考据学》(山西大学学报,2000.01)认为杨慎善于从文字意义上考虑,通过古音通假,阐明诗意,并且善于运用方言、谚语资料解决诗中的问题,是《诗经》考据兴起的一个开端。刘青松《杨慎古音学思想初探》中(《古汉语研究》,2000.03)认为杨慎采用分析韵例、确认古音等方法纠正“叶韵”错误,并针对宋人随意言“叶韵”的做法,提出注重“义理”的“古音转注”说,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指出杨慎实质上是为“叶韵”寻找“义理”根据,走的仍是“叶韵说”以今律古的老路。刘青松另一篇《杨慎<古音略例>述论》(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全面研究了杨慎该书的体例,认为该书是杨慎为了更好的考订古音音读而作的分析古韵韵例的著作,指出杨慎通过列举先秦、两汉中的少数典型韵例,来考察分析“诗经”等韵文中的特殊韵例,以纠正前人对某些韵例的错误认识。雷磊《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中也在对杨慎音韵学著作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后,认为杨慎的音韵学著作在研究方法上改进考订方法,更重视利用谐声来考订古音,同时采用穷举法,另外还有根据古今音变的事实来考证某书成书年代的新方法。

猜你喜欢
杨慎源流成就
了不起的成就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失恋“成就”的CEO
“干” 字源流浅析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杨慎的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