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心房穿孔后继续消融一例

2019-08-31 01:36何利伟黄兴福彭健
关键词:左房心包导丝

何利伟 黄兴福 彭健

74岁男性患者,因“植入心脏起搏器后2年,头晕、心前区疼痛2周”入院。患者2年前因病窦综合征行DDD起搏器植入术,今年开始感心悸,起搏器程控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事件,经可达龙口服治疗无效。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规律服药控制良好,否认糖尿病史。体格检查:血压 138/72 mmHg,心浊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分,律绝对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房颤;胸片示左心扩大,心胸比0.7。心脏彩超:左房 34 mm,左室 67 mm,右房 30 mm,右室 29 mm,室间隔厚度 14 mm,左室后壁厚度 10 mm,左室舒张末内径 69 mm,左室射血分数 0.23。诊断为:①阵发性房颤;②病窦综合征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完善术前准备并经食管超声排除左房血栓后行射频消融术。

成功穿刺静脉置管后,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到位,导丝引导下送入两根8.5F SL-1鞘管至右心房。常规方法行房间隔穿刺,第一针穿刺顺利,并给予6 000 U普通肝素,第二针房间隔穿刺及送入长鞘后,再次经鞘送入导丝至肺静脉不顺利,回抽鞘管抽出少量气体、未见血液。经该鞘管造影示导管进入心包腔,未见明显心包积液(图1 A、B)。观察15 min后,生命体征稳定,血压无下降,遂保留导丝,置换8.5F SL-1鞘为5F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图1 C、D)。再次观察15 min后生命体征稳定,透视下未见明显心包积液征象,遂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30 min后生命体征仍较稳定,遂将5F撤至下腔静脉,保留导丝在心包腔(图1E)。继续行左右肺静脉电隔离,术中延迟1次追加肝素时间(即第1个一小时未追加肝素,第2个一小时追加1 000 U肝素),2.5 h后完成左右肺静脉电隔离,操作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反复透视未见积液征象。拔除鞘管后继续观察半小时,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图1F),包扎固定后送回病房。术后1 h患者出现血压下降、气促。心脏彩超示心包积液(图2),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留置猪尾巴引流管,抽出150 ml血性液后血压回升,后未再引流出心包积液。术后24 h复查心脏彩超示少量心包积液,遂拔除引流管。患者未再诉不适并于术后第3天出院。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未诉不适。

讨论心脏穿孔及心包积液是房间隔穿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使在有经验的中心及术者仍可能发生,其报道的发生率在0.8%~2.4%[1-2],如不及时发现及处理可导致心脏压塞,严重时甚至死亡。术中提示存在心包积液的征象包括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改变,透视下心影增大、心脏搏动减弱等,但在心脏穿孔早期,心包积液征象往往不明显,可通过透视下导丝跨越多个心腔影明确。本例患者在经鞘管送入导丝时,无法进入肺静脉,因在心包腔顶部弯折,进一步送入有阻力,通过透视下导丝跨越多个心腔影方法无法明确。经鞘管回抽未见血液、见少量气体,最后经鞘管造影明确穿孔、鞘管进入心包腔。经造影诊断心脏穿孔、鞘管穿入心包腔病例鲜有报道,当怀疑心脏穿孔时如送入导丝不顺,可使用此方法,但推注造影剂量不宜过多。同时,造影剂滞留在心包腔,通过造影剂显影情况有助于观察心包积液量变化。如需紧急行心包穿刺,心包腔内造影剂还可作为参考,指导穿刺。此方法中推注造影剂至心包腔,虽然可能增加心包积液量,但推注造影剂量少(约3~5 ml),对总体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此例患者在房间隔穿刺过程中,经房间隔穿刺针推注造影剂进入左房后经验性推送鞘管至左房,送入鞘管前未经内芯送导丝至肺静脉进一步确认及保护鞘管,误入左房可能与此相关。在无导丝保护下推送鞘管入左房需谨慎。

本例在房间隔穿刺后即刻就发现了心房穿孔,并及时处理。对于房间隔穿刺时发生误入心包及心包积液,处理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心包穿刺引流及必要时外科手术修补是必要的。文献报道需要外科手术的比例在15%[2]左右。虽然多数发生积液患者经心包穿刺引流后情况稳定,不需外科干预处理。当发生心脏穿孔后,是否可以继续手术,还是须立即终止手术。关键因素取决于发生穿孔的部位、发现时心包积液量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如发现时心包积液已较多或出现心脏压塞症状,须立即停止手术、行心包穿刺引流或外科手术。Tokuda等[2]报道6/11(55%)心室部位发生穿孔患者需行外科修补术,Stankovic等[1]报道12例消融术中发生心包积液患者,10例患者经引流后情况稳定,2例行外科手术。Bunch等[3]报道15例心包积液患者,2例需行外科手术治疗。心室发生穿孔时由于局部压力大,心包积液量较大,保守引流破口难于闭合,应尽早外科干预。

A、B经第二根SL-1鞘造影,造影剂进入心包腔,部分造影剂进入左心房区域,提示左心房穿孔,鞘管经左房后壁进入心包腔。A为左前斜 45°,B为右前斜 45°。C、D保留导丝,经导丝置入5F造影导管,回撤心包腔SL-1鞘至左房,继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D为左前斜 43°。E观察半小时稳定后,保留导丝在心包腔,将5F造影导管回撤至右心房,继续行环肺静脉电隔离。E为右前斜 44°;F电隔离后观察半小时,生命体征稳定,撤出导丝,观察10 min后拔除鞘管及导丝。F为左前斜 42°(黑色箭头指示心包积液,白色箭头指示导丝,黑色三角形指示5F鞘管)

图1术中影像图

可见心包脏层与壁层见液性暗区(白色箭头),为心包积液

图2术后心脏彩超

Fisher等[4]报道1例因左侧旁道消融时8.5F SL-1鞘管穿入心包被迫终止手术病例,术中发现时已有明显心包积液,直接经SL-1鞘管引流后,置换为5F鞘管,经心腔内置管引流及鞘管降尺寸后情况稳定,24 h后再次行射频消融。类似的,Picard等[5]报道1例因肥厚型心肌病行左右心导管检查时,穿间隔SL-1鞘穿入心包导致心包压塞,由于剑突下心包穿刺引流困难,术者直接从SL-1长鞘送入猪尾巴导管至心包腔进行积液引流。该患者本计划行肥厚型心肌病外科消减术,心包引流管外科手术时才拔除并行心房修补术。虽然多数发生积液患者经心包穿刺引流后情况稳定,但这2例患者均因心包积液被迫停止手术。本病例,在发现心房穿孔后继续完成了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手术过程2 h,术中生命体征稳定,透视下未见明显心包积液征象。如发现心脏穿孔时较早,无明显心包积液,在情况稳定下可考虑继续完成手术,并可在手术的同时利用透视观察心包积液情况,必要时可透视下协助心包穿刺。Scanavacca等[6]报道2例,在房颤消融术中发生左房穿孔后保留导丝在心包腔,经导丝送入SL-1至心包腔、堵住心房破口,继续完成了房颤消融术,术后予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置换8.5F SL-1鞘为5F鞘管,返回病房前留置心包腔猪尾巴引流管,2例均未出现心脏压塞症状,1例术后未引流出心包积液,1例引流出70 ml心包积液。这2例患者置入心包引流管时均未引流出心包积液,但病例2在术后12 h内仍引流出70 ml心包积液,提示即使在观察过程中无明显心包积液,术后仍可能发生心包积液及心包压塞。本例术中观察近3 h未见明显心包积液,术后发生心包压塞。因此,此种情况下预留心包腔引流管是较为妥善的方法。

Scanavacca等[6]报道2例病例均在消融结束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在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时需注意,鱼精蛋白可能使心包腔血液加速凝固,而导致心包积液无法引流从而导致心脏压塞加重,如已发生明显心包积液,需在充分引流下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例及上述所提及文献报道病例,在发生心包穿孔及心包积液后仍进行手术,虽然病情转归均较好,但继续手术可能会增加风险,不应作为常规处理方案,必要时终止手术。

猜你喜欢
左房心包导丝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四维自动左房定量技术评估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
超声内镜引导下近端胰管穿刺反向引导支架植入成功1例
用Guidezilla 延长导管与后扩张球囊联合取出冠状动脉嵌顿导丝1 例
基于高频超声引导的乳腺包块导丝定位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左心房形态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介入导丝或硬膜外导管在宫、腹腔镜联合输卵管修复手术中的临床运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高血压病患者房间隔厚度及其与左房功能的关系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左房功能的研究进展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