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洛地区唐墓镇墓兽排序征例

2019-09-02 06:49郝红星刘小梅
关键词:前肢台座独角

□郝红星 刘小梅

镇墓兽是隋唐墓葬中最具特色的一类器物,不仅因其地位尊崇,更在于其本身有着非常细腻的演变过程。一般认为,入唐以后镇墓兽才真正开始了自身的演变过程。初唐国力虚弱,镇墓兽发展非常缓慢,但也经过了二至三个发展阶段。随后国力提升,武则天当政,大唐风清气扬,意识形态开放,墓中俑类随葬品风格由早期的写实走向怪诞、夸张,镇墓兽更是捷足先登,率先发展,经历了四至五个发展阶段。“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衰微,丧葬观念发生变化,俑类器物日趋草率,并最终退出随葬品行列。这个规律比较适用于西安地区,对于巩洛地区的唐墓,俑类器物(包括镇墓兽)衰落得比较快,大概从公元720年开始小型化,公元740年后很少见到它们了。

巩洛地区过去由于缺乏纪年唐墓,许多唐墓中的镇墓兽大家只能感知其属于初唐、盛唐,但具体属于初唐、盛唐哪一段,则茫然无知,甚至出现年代错断的情况。经过近二十年的考古发掘,唐墓资料大为增加,又出土一些纪年唐墓,目前已可对这些镇墓兽进行属段的排序,并对那些年代错断的予以纠正,其中有些镇墓兽的排序依据不是纪年资料,而是镇墓兽之间的互比。

一、唐以前的镇墓兽

镇墓兽春秋末年已经出现,战国时在楚地有较大的发展,多为木质,头上长有鹿茸一样的角,如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1]出土的木质镇墓兽(图1)。这类镇墓兽与我们所说的成熟镇墓兽有较大区别。成熟镇墓兽由陶制成,最早出现在汉代,如勉县东汉墓[2]所见红陶虎形镇墓兽,头上独角,短尾高扬(图2)。晋时,镇墓兽仍保持单体走兽形式,如偃师杏园西晋M34[3]所出灰陶镇墓兽,颈上三束如戟鬃毛,长尾卷而后扬(图3)。北魏时,在元邵墓[4]中见到人首和兽首的成对镇墓兽,脊背均有三束鬃毛,短尾,爪足,蹲于底板上(图4)。随后历经北齐、北周、隋等朝代,镇墓兽的变化都不大,一直保持着臀部着地、前肢斜支、抬头躬身的特点,尤以隋代张盛墓[5]的瓷质镇墓兽为上佳代表。张盛是隋代的征虏将军,镇墓兽做得精致无比,颈上皆竖两齿戟,脊上短鬃毛。人首镇墓兽头顶有冲天短独角,兽首镇墓兽额头有两个后曲卷扬的细角,各自精神抖擞。(图5)

二、初唐镇墓兽

史学界一般以公元684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作为盛唐的开始,其实公元675年武氏已与高宗李治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决断,公元675年又是考古学上器物发生重大演变的开始,故我们把公元618―675年视为初唐。

根据器物演变情况,将初唐墓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公元618―640年,第二期为公元640―660年,第三期为公元660―675年。这是大致的分法,实际上,有些镇墓兽会跨期使用,或者说这三期的界限有时会微幅摆动。

图1 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

图2 勉县东汉墓出土

图3 洛阳偃师杏园西晋M34出土

图4 洛阳北魏元邵墓出土

图5 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

1.第一期(公元618―640年)

199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铝厂发掘三座唐墓[6],其中M3出土人首、兽首镇墓兽一对,皆白黏土胎,敷彩多脱落。人首镇墓兽,头顶山形角,招风耳,大环眼,抿嘴露出两个獠牙,胸侧有两根飞羽,前肢斜立,脊背有连齿鬃毛。高37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个细角后曲卷扬,眉后有小耳,大环眼,宽嘴前突,腮旁有月牙状短鬣,鼻凹至鬣搭一芽藤,胸侧两根飞羽,脊背有四束鬃毛与短尾。残高30厘米。(图6)从形制来看,坐姿、形象与张盛墓镇墓兽接近,但此墓出土的马俑鞍后有四鞘,与初唐马鞍后皆有五鞘类似,北朝、隋马鞍后则不见鞘的设置,故将这两件镇墓兽视为初唐镇墓兽。至于这样的镇墓兽年代下限也难以确定,只能将它们放在初唐一段。

2.第二期(公元640―660年)

1981年,巩义市文物管理所在夹津口镇砖厂抢救性清理一座“隋”墓[7],出土青釉瓷质文物30余件。其中人首镇墓兽,昂首挺胸,头顶弯角残,小耳,浓眉大眼,抿嘴前伸,脊背三齿状鬃毛,无尾,前肢直立,爪足,蹲于地。残高27厘米。兽首镇墓兽,姿势同前。头顶弯角曲折,小耳位于月牙状鬣前,浓眉凸眼,扁平鼻头,抿嘴。高26厘米。(图7)

2001年,偃师市文物局在城关镇前杜楼村发掘公元647年崔大义妻李夫人墓[8],墓中出土人首镇墓兽、兽首镇墓兽各一,皆白黏土胎,施米黄釉。人首镇墓兽,昂首,头顶弯角前伸,小耳,方脸,凸眉,大眼,蒜头鼻,厚嘴唇,脊背三齿状鬃毛,肩部阴刻小羽翼,无尾,蹄足,前肢斜立,蹲于地。高29.5厘米。兽首镇墓兽,姿势、脊饰同前。头顶独角后曲卷扬,脑后半月状鬃毛,怒目圆睁,大嘴微张。高28.5厘米。 (图8)

1965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三门峡印染厂发掘150多座墓葬,其中唐墓M130[9]所出器物大部同崔大义妻墓,可能是同窑的产品。墓中出土人首镇墓兽一件,圆脸,头顶独角前弯,小耳,前额突起,眉檐高耸,鼻孔朝天,红唇紧抿,胸涂黑、红彩,羽翼阴刻并填彩,背有三齿状鬃毛,前肢斜立,蹄足,蹲于地。残高30.3厘米。(图9)

2017年,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商务区中学发掘一座唐墓[10],编号M9,墓中出土29件釉陶器,其中人首镇墓兽姿势、神情完全同印染厂M130镇墓兽,可能为同模所出,但多了半圆形中空底板。通高31.2厘米。(图10)

1990年偃师商城博物馆在南蔡庄乡沟口头发掘一座唐墓[11],出土一批米黄釉陶器。人首镇墓兽,仰面,头顶独角,小耳,脊背三齿状鬃毛,无尾,前肢粗壮,蹄足,蹲于地。发、眉、络腮胡墨绘,唇、胸毛朱绘。高29.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后扬,大眼,高鼻,嘴微张,腮后月牙状鬣,小耳,肩部阴刻羽翼,蹲姿、鬃毛、绘彩同前。高27.5厘米。(图11)

2002―200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关林镇发掘唐墓61座,其中M1267出土两件镇墓兽[12]。人首镇墓兽,仰面朝天,独角如椎,眉、眼墨绘,唇、胸涂红彩,前肢直立,爪足,蹲于长方形底板上。高28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后扬,头短而宽,腮后有小耳及短鬣,阔嘴紧抿,涂彩、蹲姿同前。高24.2厘米。这两件镇墓兽腹部呈弓状。(图12)

2003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关林清理了C7M1305[13],墓中出土两件镇墓兽。兽首镇墓兽残破。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盘节粗大,节上有歧角,小耳,斜眉,凸眼,红嘴,肩生半月状翼,脊饰齿状鬃毛,前肢直立,爪足,蹲于地。高56.5厘米。(图13)

2002―200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关林镇发掘的M1289[12]也出土两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后扬,角根有小歧角,大耳,高颊,颇具兽意,肩生两斜扬的长翼,背饰连齿鬃毛,前肢直立,蹄足,蹲于长方形底板上。高33.4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双角后扬,大眼,高鼻,红唇中露出排齿,颈上三束鬃毛,翼与蹲姿同前。高31.6厘米。(图14)

199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北窑湾发掘一批汉唐墓葬[14],其中M6出土物丰富。人首镇墓兽,方脸,窄长耳,头顶短弯角,眉清目秀,张嘴吐舌,双翼向后扬起,前肢直立,爪足,尾贴于背,蹲于长方形底板上。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腮旁板鬣,小耳,巨眼,阔鼻,张嘴露齿,尾贴于背,翼形与蹲姿同前。 (图15)

巩义市博物馆有一件旧藏的双人首镇墓兽,不见共存器。镇墓兽方脸,耳朵斜长,头上短角弯曲,原来可能连在一起,双肩宽翼斜向上,前肢直立,爪足,无尾,蹲于地上。高36.1厘米。(图16)

3.第三期(公元660―675年)

1988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偃师发掘了唐光州定城县令柳凯夫妇墓[15]。柳凯卒于公元629年,夫人裴氏卒于公元649年,两人合葬于公元664年。墓中出土两套器物,难以分辨早晚,或可认为都是当时的瘗埋用品。大的一套柳凯用。人首镇墓兽,方脸,招风耳,头顶独角前卷,大眼,阔鼻,嘴微张,肩部半月状羽翼,前肢直立,蹄足,脊背齿状鬃毛,蹲于椭圆形底板上。高51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后扬,腮旁有板状鬣,小耳,铃目,高鼻,大嘴狂张,獠牙出露,羽翼、蹲姿同前。高51厘米。(图17)小的一套夫人用。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缭绕,中耳,颌下胡须如麻,肩生羽翼,蹄足,蹲于底板上。高31.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高扬,突眼,高鼻,大嘴,獠牙,羽翼、蹲姿同前。高32厘米。(图18)

199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龙区发掘了公元670年陈晖墓[16],出土红陶镇墓兽一对。人首镇墓兽,昂首朝天,独角残,大耳,圆眼,高鼻,嘴微张,秃掌状翼,前肢斜立,蹄足,蹲于长方形底板上。残高36厘米。兽首镇墓兽,枝角、前肢残,板鬣犹存,张嘴露齿。残高36厘米。(图19)

2004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王城大道发掘的IM2084[17]也是此阶段的唐墓。由于镇墓兽过于残破,不再例举。

图6 巩义铝厂初唐墓M3出土

图7 巩义夹津口“隋”墓出土

图8 偃师唐崔大义妻李夫人墓出土

图9 三门峡印染厂唐墓M130出土

图10 三门峡商务区中学唐墓M9出土

图11 偃师沟口头唐墓出土

图12 洛阳关林唐墓M1267出土

图13 洛阳关林唐墓C7M1305出土

图14 洛阳关林唐墓M1289出土

图15 巩义北窑湾唐墓M6出土

图16 巩义市博物馆馆藏

图17 洛阳偃师唐柳凯夫妇墓出土

1988年、1992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在巩义芝田二电厂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一批晋、唐墓葬,并编辑成书。其中1988年发掘的88M13,出土一件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较高,招风耳外张,面容丰满俊秀,双翼残失,前肢粗直,蹄足,无尾,蹲于长方形底板上。残高 42厘米[18]98。(图 20)88M66出土一件青灰陶兽首镇墓兽,周身涂橘红彩,头顶两角弯曲前伸,额头较矮,大嘴狂张,板鬣弯曲,肩部两秃掌状翼,前肢斜直,蹄足,无尾,蹲于长方形底板上。高36厘米[18]101-103。(图21)从角、蹄足以及共出的武士俑来看,与芝田88M13镇墓兽大约同时。

而1988年发掘的M71、M89[18]98-102以及1992年在巩义芝田耐火材料厂发掘的M35[19]都出土风格相同的镇墓兽,它们均同于偃师商城博物馆于1991年发掘的公元672年杨堂墓[20]所出镇墓兽,白黏土胎,敷彩。人首镇墓兽,方脸,窄长耳,头上独角弯细,檐眉铃目,高鼻露齿,肩生火焰状翼,前肢直立,爪足粗大,无尾,蹲坐于近方形底板上。M71镇墓兽以黑彩为主,高35.1厘米。M89镇墓兽以橘红彩为主,高35.4厘米。(图22)兽首镇墓兽,狮首,三短角分立头顶,旁立小耳,板鬣,眉檐高耸,铃眼如炬,高鼻抿嘴。M71镇墓兽两小角及一耳脱落,双肩无翼,身上多饰黑条彩。高33厘米。M89镇墓兽火焰状翼上拥板鬣,橘红彩多脱落。高33.9厘米。(图23)

199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郑州古荥镇师家河清理一座唐墓[21],墓中出土两件红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方脸,窄长耳,头顶独角高竖,圆眼小鼻,抿嘴,肩生秃掌状翼,前肢直立,蹄足,蹲于地。眉、眼、须、胸涂黑彩。高31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双枝角较短,浓眉大眼,高鼻阔口,翼形与蹲姿同前。高31厘米。 (图24)

2010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红山工业园区发掘了公元670年张文俱墓[22],出土百余件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前卷,脑后戟残,中耳外展,大眼,阔鼻孔,噘嘴,脖侧列齿状鬣,肩生三齿翼,脊背列齿鬃毛,前肢斜立,蹄足,蹲于地。周身涂白彩、红彩。高60.3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无角,脑后戟残,铃眼,张嘴露齿,腮后小耳、三齿鬣,翼残,脊背列齿状鬃毛,前肢粗壮前伸,蹲于圆形中空低台座上。涂彩同前。高50厘米,座高8.4厘米。 (图25)

2003年,洛阳第二文物工作队在伊川大庄发掘唐墓M3[23],墓中器物同师家河唐墓器物十分相似,年代相同。人首镇墓兽,头顶高独角,圆眼,突鼻,抿嘴,前肢直立,蹄足,蹲于地。高30.1厘米。

2005年,郑州市汝河路启福花园清理了公元673年杨质墓(资料未发表),墓中出土蹄足底板镇墓兽(仅见蹄足、底板及头、枝角,其余无存),另有低台座武士俑1件、低台座文官俑2件。这是目前最早的镇墓兽蹲于底板,而武士俑、文官俑已发展到台座上的纪年唐墓,墓中器物用料完全同巩义唐墓,可视作巩义产品的代表作。

三、盛唐镇墓兽

巩洛地区考古学上的盛唐一般指公元675―722年间,时间长达47年。为什么选择这两个有整有零的年代作为起止点呢?这是因为公元676年我们见到这里的一对镇墓兽跃上低台座,自此节节高升,相继来到中台座、高台座,又于公元722年之际回归低台座。公元722年后仍有低台座镇墓兽,但服饰、发饰有较大改观,已进入下一阶段。

按镇墓兽台座高低及角、翼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将盛唐墓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公元675―685年,第二期为公元685―700年,第三期为公元700―715年,第四期为公元715―722年。

1.第一期(公元675―685年)

这一期目前发现墓葬较少,以公元676年郑州丁彻墓时代最早,另有数座晚于它的墓葬,墓葬开始出现三彩镇墓兽。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年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重阳街(现科学大道)发现丁彻墓[24]。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中耳,浓眉,突眼,高颊,红唇紧抿,窄羽翼,脊背连齿鬃毛,前肢斜直,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岩座上。残高34厘米,座高3.6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短枝角,腮旁花瓣状板鬣,脊背连齿鬃毛,戟饰断,凸眼塌鼻,张嘴露齿,羽翼、蹲姿同前。舌、胸、腹、腿部毛饰红彩。高36.8厘米,座高3.6厘米。(图26)

201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荥阳周古寺清理一批唐墓,其中M7[25]所出俑与丁彻墓十分雷同。人首镇墓兽,拢发,头顶独角高而粗大,怒目圆睁,嘴唇紧抿,嘴巴上噘,窄羽翼,脊背连齿鬃毛,前肢斜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岩座上。胸、腹施红条彩。高40.3厘米,座高4.2厘米。兽首镇墓兽,枝角后两齿戟高竖,短鬣呈板状,怒目张嘴,獠牙利齿,气势比丁彻墓镇墓兽更威猛,羽翼、蹲姿、施彩同人首镇墓兽。高41厘米,座高4.3厘米。 (图27)

1992年,巩义芝田耐火材料厂M36[19]出土两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粗角残断,中耳外展,络腮胡浓密,眉高眼深,阔鼻下八字须外延,抿嘴,肩生两秃掌状翼,翼内侧刻有胸毛,尾从腰间卷贴于背,前肢斜立,蹄足,蹲于椭圆中空低台座上。体饰橘红彩、黑条彩,多脱落。残高36.6厘米,座高4.4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较短,根部一宝珠,腮旁板鬣较宽,前有小耳,高眉凸眼,大嘴略张,两秃掌状翼,尾从腰间卷出,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胸毛、腿纹用黑彩绘出,体侧涂橘红彩。高36.3厘米,座高4.4厘米。(图28)

200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城西变电站发掘一座唐墓[26],出土一批三彩器物。墓中一件人首镇墓兽,体形同前相似,尾亦从腰间卷起。脸涂白彩,角、脑后、耳背涂黑彩,耳内涂黑、橘红条彩。脖子以下施酱、白、绿三釉,以酱釉为主。高39.3厘米,台座高4.4厘米。(图29)

198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巩义芝田88M146[18]101出土一件人首镇墓兽。独角高直,略有弯曲,中耳外展,环眼高鼻,抿嘴,秃状掌翼,前肢斜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周身涂橘红彩,多脱落。高41.6厘米,座高5.9厘米。(图30)

2.第二期(公元685―700年)

199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孟津西山头村发掘了公元691年的屈突季札墓[27],出土一批三彩器。人首镇墓兽,粗角缭绕,前有三矮角,中耳外展特甚,耳根搭发梢,白脸大眼,嘴紧抿,两肩列齿羽翼,脑后两齿戟,脊背连齿鬃毛,前肢细直,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面部、绕角涂白彩,背、前肢施黄釉,翼、胸、座施绿、白、黄三釉。高69厘米,座高10.5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外展,根部一宝珠,长眉巨眼,鼻翼高起,张嘴露舌,板鬣、列齿羽翼、连齿鬃毛完整,戟残断,蹲姿与施釉同前。高62.5厘米,座高8.3厘米。(图31)

1995年,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巩义二纸厂清理两座唐墓,其中M2出土器物较多(资料未发表)。人首镇墓兽,粗弯角顶部卷如如意,根部一小弯角,脑后双齿戟,面容端庄,喇叭耳耳尖上挑,列齿羽翼,前肢细直,蹄足,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角涂黑彩,余彩多脱落。高70厘米,座高10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较高,高眉阔嘴,板鬣接翼,脑后两齿戟,列齿羽翼、蹲姿同前。体侧涂橘红彩,台座涂黑彩。高67厘米,座高10厘米。(图32)

1992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食品厂清理一座唐墓[28],出土两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宽扁角前弯,角前分立三小角,脑后两齿戟,耳若蒲扇,铃眼,高鼻,抿嘴,列齿羽翼,尾贴于背,前肢斜立,蹄足,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周身以橘红彩为主,多脱落。高65.2厘米,座高10.4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高直,脑后双齿戟,板鬣弯长,阔眼大嘴,长相凶恶,肩部三齿翼,蹲姿与涂彩同前。高62.4厘米,座高10.4厘米。(图33)

图18 洛阳偃师唐柳凯墓出土

图19 洛阳陈晖墓出土

图20 巩义芝田二电厂唐墓88M13出土

图21 巩义芝田二电厂唐墓88M66出土

图22 巩义芝田二电厂M71、M89出土

图23 巩义芝田二电厂M71、M89出土

图24 郑州师家河唐墓出土

图25 洛阳张文俱墓出土

图26 郑州丁彻墓出土

图27 荥阳周古寺唐墓M7出土

1992年,偃师商城博物馆在刘坡村追回公元698年盛才墓[29]数件被盗文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粗角高竖,角前一小角较高,大耳外张,大眼高鼻,唇上八字胡须,翼、戟残,前肢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残高63.5厘米,座高10.6厘米。兽首镇墓兽,顶角、戟残,张嘴露齿,下巴上一缕胡须,颈上一束鬃毛,三齿状翼,蹲姿与前同。残高51厘米,座高11.3厘米。(图34)

1992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巩义芝田92M4[18]101出土两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独角缭绕,两耳巨大,白面怒目,两肩列齿羽翼,胸部刻一“凵”形符,前肢直立,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涂彩多脱落。高62厘米,座高13.3厘米。兽首镇墓兽,枝角较直,脑后戟残,横眉立目,獠牙对出,鬣连角抵翼呈背光状,胸部亦刻“凵”形符,羽翼、蹲姿同前。口、脖、羽翼涂橘红彩,背涂铁锈红彩。高62厘米,座高15.8厘米。(图35)

3.第三期(公元700―715年)

巩义成功大学公元701年刘安墓 (资料未发表)。人首镇墓兽,头顶四角缠绕,角前又竖一短直角,脑后火焰状戟,大喇叭耳根部缠绕发梢,突眼翘牙,模样恐怖,脖侧长齿鬣,肩生列齿羽翼,前肢粗壮,蹄足,截尾,蹲于中空中岩座上。角、台座饰黑彩,周身以橘红彩为主。高76厘米,座高8.5厘米。兽首镇墓兽,枝角略残,腮后长鬣呈齿状,电眼飞须,容貌俏丽,羽翼、蹲姿、涂彩同前。高83.8厘米,座高10.7厘米。(图36)

2003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北山口乡清理了公元702年阎方墓[30]。人首镇墓兽,独角缭绕,脑后双齿戟,喇叭耳外展尤甚,凸眉鼓眼,高颧骨,张嘴露齿,嘴上八字须,列齿羽翼,前肢近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周身用黄、红、绿彩饰以繁复的花纹。高77.8厘米,座高12厘米。兽首镇墓兽,枝角高弯,脑后两齿戟,板鬣抵角连翼,瞪眼张嘴,羽翼、蹲姿、饰彩同前。高79厘米,座高12.9厘米。(图37)

1985年,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清理了公元703年张思忠墓[31],出土一批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独角高竖,脑后戟饰脱落,喇叭耳外展,龇牙咧嘴,颌下两齿状短须,两肩列齿羽翼,前肢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面施酱黄釉。高65.5厘米,座高12.4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脑后火焰状戟,巨目獠牙,鼻下两缕飞须,颌下三缕胡须,腮旁齿状鬣,脊背连齿鬃毛,羽翼、蹲姿、施釉同前。高70厘米,座高11.5厘米。(图38)

2004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城东新区行政中心发掘唐墓M8[32],出土一批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高粗角,脑后戟残,喇叭耳特宽,蹙眉,抿嘴,肩生列齿羽翼,前肢粗直,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涂彩多脱落。残高61厘米,座高12.8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较直,腮后板鬣略窄,横眉立目,嘴若洞窟,列齿羽翼,前肢较细,蹄足,无尾,蹲姿同前。通身涂黑、橘红、粉红三彩。高65.4厘米,座高12.3厘米。(图39)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杏园清理了公元709年的李延祯墓[33]。人首镇墓兽,头顶独弯角,中耳外展,粗眉巨眼,高鼻抿嘴,肩部三齿状翼,脊连齿鬃毛似火焰,无尾,前肢斜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高46厘米,座高7.8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较高,腮旁有卷鬣,中耳,大嘴张到极致,齿翼、鬃毛、蹲姿同前。高45厘米,座高7.4厘米。(图40)

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杏园清理了公元709年的李嗣本墓[34]。人首镇墓兽,仰面朝天,头顶粗角,周围有三小角,中耳上翘,张嘴瞪眼,颈侧有列齿状鬣,肩生扇状列齿羽翼,脊背火焰状鬃

毛,前肢斜直,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高75厘米,座高13.4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脑后火焰状戟,腮后列齿状鬣,张嘴怒吼,颌下三齿状须,扇状羽翼、鬃毛、蹲姿同前。高75.4厘米,座高12.3厘米。(图41)

图28 巩义芝田耐火材料厂M36出土

图29 巩义城西变电站唐墓M17出土

图30 巩义芝田唐墓88M146出土

图31 孟津屈突季札墓出土

图32 巩义二纸厂唐墓M2出土

图33 巩义食品厂唐墓92M1出土

图34 偃师刘坡村盛才墓出土

图35 巩义芝田92M4出土

图36 巩义成功大学刘安墓出土

1981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龙门清理了公元709年定远将军安菩墓[35],出土一批高等级三彩器物。人首镇兽墓,头上黑粗角缭绕向上,前有一红小角,脑后两齿戟,喇叭耳略上翘,根部缠发梢,明眸红唇,络腮胡须,颈侧列齿鬣,两肩列齿羽翼,前肢斜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颈以下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黄釉。高102厘米,座高16厘米。兽首镇墓兽,两枝角高而前弯,根部有宝珠,腮旁有高大板鬣,红口白牙,列齿羽翼,前肢直立,蹲于椭圆中空高台座上。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黄釉。高104厘米,座高19厘米。(图42)

2005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关林清理了C7M1526[36],出土一批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喇叭耳上翘,瞪目闭嘴,面露微笑,肩生半月状翼,前肢粗壮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脖子以下施黄、绿、白三釉。残高61.6厘米,座高1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高而前弯,根部一宝珠,板状鬣弧圆,瞪目吐舌,颌下三缕胡须,两肩半月状翼,前肢粗壮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底板上。周身施黄、绿、白三釉。高60.4厘米。(图 43)

中国农业博物馆从洛阳征集了唐代康子相墓志与15件彩绘陶俑[37],但陶俑与墓志年代不一致,俑的年代要晚。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两耳超大,横眉立目,张嘴露齿,肩生半月状不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角、耳背、后脑涂黑彩,耳内、背、身侧涂橘红彩,胸、腹、翼之膀部涂白彩,上绘黑色草叶纹。高70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双枝角,根部一宝珠,凸眉大眼,阔口獠牙,巨舌吐露,板鬣,肩生半月状不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蹲于椭圆形底板上。角、面部、板鬣、翼、前肢、胸腹部涂白彩,其上以黑、红、绿涂画各种纹饰,背、体侧涂橘红彩,胸部两侧点红斑。高46厘米。(图44)

2006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涉村清理一座唐墓[38],出土一批三彩与粉彩器物。墓中一件人首镇墓兽,头顶四棱状弯角,脑后双齿戟,喇叭耳上翘,耳根缠发梢,瞪眼抿嘴,神情凶恶,肩生半月状不分齿羽翼,前肢粗壮,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粗尾伸于腹前。脖子以上施黑彩、橘红彩,以下施黄、绿、白三釉。高80厘米,座高14.8厘米。(图 45)

1988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巩义芝田88M38[18]106也出土一批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独角缭绕,脑后两齿戟,喇叭耳上翘,明目突颊,宽嘴紧抿,肩生半月状翼,前肢劲挺直立,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台座上。脖子以下施黄、绿、白三釉。高76厘米,座高11.3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高而前弯,根部一宝珠,脑后火焰状戟,腮后板鬣,小耳,凸眼,高鼻,大嘴獠牙,颌下三缕胡须,翼、蹲姿同前,通身施黄、绿、白三釉。高74.4厘米,座高11.5厘米。(图46)

1991年,偃师商城博物馆在北窑村发掘了M5[20],出土大批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独角缭绕前伸,脑后两齿戟,喇叭耳外展,根部缠发梢,大眼抿嘴,肩生半月状不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蹄足,蹲于椭圆中空高岩座上。通身施黄、绿、白三釉。高77厘米,座高13.6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根部一宝珠,脑后火焰戟,大眼,高鼻,张嘴,腮后板鬣,小耳,颌下飞须,翼、蹲姿、施釉同前。高76厘米,座高16厘米。(图47)

201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王沟新村清理唐墓11座,其中M2出土两件镇墓兽(资料未发表)。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分成两股缠绕向上,中耳上翘,耳下络腮胡须,横目低垂,八字须,抿嘴,唇下一缕短胡,

肩生半月状不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蹄足,与腹部连为一体,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台座上。角、脑后、翼涂黑彩,膀、腹、后背涂橘红彩。残高49厘米。兽首镇墓兽,两角残断,板鬣较宽,瞪眼张嘴,獠牙对出,面相吓人,翼、蹲姿同前,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板鬣、台座涂黑彩,后背涂橘红彩。残高37.5厘米。(图 48)

图37 巩义北山口乡阎方墓出土

图38 偃师张思忠墓出土

图39 巩义城东新区行政中心唐墓M38出土

图40 偃师杏园李延祯墓出土

图41 偃师杏园李嗣本墓出土

图42 洛阳龙门定远将军安菩墓出土

图43 洛阳关林唐墓C7M1526出土

图44 中国农业博物馆洛阳征集

图45 巩义涉村唐墓出土

1993年,巩义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巩义食品厂清理两座唐墓[39],其中M1出土器物高大美观。人首镇墓兽,与王沟新村M2人首镇墓兽非常相像,仅翼、台座有差别,翼膀部突起,台座有束腰。角、后脑、翼、台座涂黑彩,膀、腹侧、后背涂橘红彩。残高45厘米,座高7.5厘米。兽首镇墓兽,两角残断,板鬣较王沟新村M2兽首镇墓兽宽,颌下三缕胡须,翼形同前。板鬣、台座涂黑彩,翼、胸绘橘红色云纹,腹侧、背涂橘红彩。残高35.7厘米,座高7.5厘米。 (图49)

4.第四期(公元715―722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杏园发掘了公元718年的李珣墓[40]。人首镇墓兽,独角缭绕,中耳外展,下连络腮胡须,肩生分齿羽翼,容貌、蹲姿同食品厂人首镇墓兽,敷彩尽失。高34厘米,座高5.6厘米。(图 50)

2016年,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新兴家园发掘两座唐墓[41],其中M599出土大量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上独角残断,大耳下垂,高眉突眼,嘴紧抿,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中台座上。脸涂白彩,脑后涂黑彩,正面及台座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酱黄釉。残高27.3厘米,座高6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残,根部一宝珠,板鬣较窄,高鼻阔嘴,颌下三缕胡须,羽翼、蹲姿同前。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酱黄釉。残高29.2厘米,座高4.6厘米。(图51)

1986年,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南河渡乡征集到一唐墓的器物[42]。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分成两股缠绕向上,大耳下垂,三角眼,红唇微启,肩生分齿羽翼,前肢与腹部连在一起,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中台座上。角、后脑、耳背、台座涂黑彩,脊背、耳内、胸腹涂橘红彩,翼、腿彩脱落。残高33.5厘米,座高6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较高,板鬣,小耳,深眼突鼻,大嘴猛张,颌下三缕胡须,翼、蹲姿同前。角、板鬣、翼羽、腿、台座涂黑条彩,后脑、脊背、脸、翼膀部、胸、腹涂橘红彩。高33.8厘米,座高4.2厘米。(图52)

200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巩义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清理五座唐墓[43],其中M3、M4出土器物较丰富。M3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中耳外展,下连络腮胡须,斜眉立目,八字胡须,唇下一缕短须,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角、脑后、络腮胡涂黑彩,正面饰黄、绿、白三釉,背面施酱黄釉。残高36厘米,座高5.5厘米.(图53)M4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极高,根部残留宝珠痕迹,板鬣光滑,低额高眉,颌下三缕胡须,肩生不分齿羽翼,前肢贴腹,无尾,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正面施蓝、黄、白三釉,背施酱黄釉。高35.7厘米,座高4.2厘米。(图54)

200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站街老城砖厂清理两座唐墓[44],其中M2出土三彩器物较多。人面镇墓兽,头顶独角较高,中耳外展,明眸红唇,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脸涂白彩,角、脑后、耳背涂黑彩,正面饰黄、绿、白三釉,背施酱黄釉。高41厘米,座高4.2厘米。(图55)

1983年,临汝县博物馆在纸坊乡清理一座唐墓[45],出土三彩器物较多。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高起,中耳外展,立眉斜目,正视前方,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粗壮贴腹,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脖子以下施黄、绿、白三釉。高33厘米,座高3.8厘米。(图56)

图46 巩义芝田唐墓88M38出土

图47 偃师北窑唐墓M5出土

图48 巩义王沟新村唐墓M2出土

图49 巩义食品厂唐墓M1出土

图50 偃师杏园李珣墓出土

图51 巩义新兴家园唐墓M599出土

图52 巩义南河渡乡征集

图53 巩义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M3出土

图54 巩义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M4出土

图55 巩义站街老城砖厂唐墓M2出土

1997年,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在唐庄乡玉台村清理了一座遭到破坏的唐墓,墓中出土大量三彩器物[46]。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中耳外展,斜目噘嘴,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面部至足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黄釉。残高30.8厘米,座高3.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长角,角根处一硕大宝珠,板鬣弧圆,明目阔嘴,翼、蹲姿同前。角施白釉,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黄釉。高38厘米,座高3.6厘米。(图5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杏园村清理了M1902[47],出土一批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中耳上翘,下连络腮胡须,竖眉横眼,嘴上八字胡须,唇下一缕短须,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通体施红褐彩。高33.6厘米,座高3.9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极高,根部一宝珠,腮后板鬣,小耳,瞪眼张嘴,颌下三缕胡须,翼、蹲姿、施彩同前。高37.2厘米,座高4.6厘米。(图58)

1995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清理两座唐墓[48],其中M2出土器物较丰。兽首镇墓兽,头顶两角失,板鬣尚可,瞪目张嘴,肩生分齿羽翼,无尾,蹄足,前肢贴于腹,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身上涂彩多脱落。高27厘米,座高4.5厘米。(图59)

2002―200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关林镇发掘M1337[12]出土两件镇墓兽。人首镇墓兽,独角残断,中耳上翘,下连络腮胡须,铃目突颧,嘴上八字胡须,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脸涂红彩,脖子以下施褐、绿、白三釉。残高30厘米,座高3.7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残断,根部一宝珠,深目高鼻,大嘴略张,肩生分齿羽翼,前肢贴腹,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正面施黄、绿、白三釉,背施黄釉。高37厘米,座高3.8厘米。(图 60)

2006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红山工业园区发掘两座唐墓[49],其中M588出土一批红陶器。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残断,板鬣较窄,怒目张嘴,肩生半月状翼,蹄足,蹲于长方形底板上。高41厘米。(图6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在偃师发掘了公元722年的卢氏墓[40]。兽首镇墓兽,比偃师杏园M1902的兽首镇墓兽略低,容貌几同,只是角根部没有宝珠而已。高33.8厘米,座高3.1厘米。(图62)

20世纪60年代,洛阳市博物馆在关林附近清理了59号唐墓[50],出土一批高质量的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双角并列向上,于顶部回旋缠绕,如蛇相交,脑后宽戟,花式耳,耳根搭发梢,山形顶发,络腮胡须,明眼环视,嘴上八字胡须,唇下一缕短须,肩生列齿羽翼,细尾甩于左胯,前肢短而直立,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脖子以上涂白彩,以下正面施蓝、白、绿、黄釉,背施黄釉。高59厘米,座高11.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较高,根部一宝珠,脑后火焰状戟,板鬣较宽,额顶短发、八字须、颌下胡须均浓密,瞪眼龇牙,肩生列齿羽翼,前肢短小,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除戟外,通身施蓝、白、绿、黄四釉,背施黄釉。高57厘米,座高11.6厘米。(图63)

四、盛唐以后的镇墓兽

巩洛地区公元722年后墓中仍出土镇墓兽,除个别经济富足者或官宦人家外,墓内器物整体质量下降很快,粗制滥造是主题。到了公元750年已很少见到陶俑了。这一时期史学上仍属盛唐,从器物来说,已经是唐俑的衰落期。

根据俑类体形、服饰,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公元722―735年,第二期为公元735―750年。

1.第一期(公元722―735年)

1972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涧西谷水清理一座唐墓[51],出土一批高质量三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枝角较矮,副角位于两侧,大耳如花,根部搭发梢,大眼,抿嘴,肩生列齿翼,前肢短直,蹄足,立于椭圆形中空中台座上。脖以下施蓝、绿、白、黄四釉。高51厘米,座高10.7厘米。(图64)兽首镇墓兽,头残,身形、施釉大致同前,残高42厘米。

图56 临汝纸坊乡唐墓出土

图57 登封唐庄乡玉台村唐墓出土

图58 偃师杏园村唐墓M1902出土

图59 巩义河南省储备局四三一处国库唐墓M2出土

图60 洛阳关林唐墓M1337出土

图61 洛阳红山工业园区唐墓M588出土

图62 偃师杏园卢氏墓出土

图63 洛阳关林59号唐墓出土

图64 洛阳谷水唐墓出土

图65 巩义北窑湾唐墓M3出土

图66 巩义祈氏墓出土

199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巩义北窑湾发掘M3[14]出土器物亦丰。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分成两股缠绕向上,上部残,脑后火焰状戟,中耳上翘,根部搭发梢,肩生半月状彩绘羽翼,前肢直短,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台座上。通身涂红彩,胸、翼有黑条彩。高54.5厘米,座高8.8厘米。(图65)

1995年,巩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王沟村抢救性清理公元728年的祈氏墓[52]。人首镇墓兽,残碎,座高4.3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极高,额前一硕大宝珠,腮后板鬣,小耳,明眸皓齿,颌下三缕胡须,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粗壮贴于腹,蹄足,无尾,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周身以橘红彩为主,台座黑条彩。高37厘米,座高2.8厘米。(图66)

201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巩义王沟新村(王沟村西南)发掘11座唐墓,其中M5[53]出土物较为丰富。兽首镇墓兽,头顶矮双角,均作长三角形,其余部分如头形、板鬣、分齿羽翼、肢、台座同祈氏墓兽首镇墓兽十分相像,涂彩的部位、颜色也大体相同。高35厘米,座高3.3厘米。(图6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偃师杏园发掘公元729年袁氏墓(M1435)[40]。兽首镇墓兽,头顶两矮角,不见副角,大眼阔口,颌下三缕胡须,腮后有板鬣,小耳。肩生不分齿羽翼,前肢贴腹。高27.6厘米,座高4厘米。 (图 68)

2008年,郑州市考古研究院在巩义花地嘴清理四座唐墓[54],其中M1出土器物较多。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残断,中耳偏大,球眼长须,抿嘴,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贴腹,蹄足,无尾,蹲坐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周身涂橘红彩、黑条彩,后者多脱落。高33厘米,座高4.1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枝角残断,板鬣近翼,大眼阔嘴,颌下三缕胡须较短。羽翼、蹲姿、涂彩同前。残高28.5厘米,座高4.1厘米。(图69)

2005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关林大道徐屯东段清理百余座古墓葬[55],其中LNGM38出土一批绘彩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矮独角,中耳上翘,浓眉大眼,八字须,抿嘴,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贴腹,蹄足,无尾,蹲于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身涂姜黄彩,角、底座黑彩。高30.2厘米,座高4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两枝角较矮,根部有宝珠,腮后板鬣,小耳,凸眼张嘴,颌下三缕胡须,羽翼、蹲姿、涂彩同前。高30.5厘米,座高4.4厘米。(图 70)

2005年,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发掘的关林大道LNGM56[56]出土器物颇丰。兽首镇墓兽,同LNGM38所出兽首镇墓兽完全一样。高29.6厘米。(图71)

2005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龙区十四中清理十余座古墓[57],其中C7M2688保存完好。人首镇墓兽,头顶短粗角,中耳上翘,浓眉如岳,巨眼如铃,红唇上八字须飘扬,颌下络腮胡须,肩生分齿羽翼,前肢直立贴腹,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低台座上。角、胡须、腿纹、腹毛、台座涂黑彩,耳际、胸涂绿彩,耳内、腹、背涂橘红彩。高30.6厘米,座高3.6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短枝角,腮后板鬣,大眼,张嘴,羽翼、蹲姿、涂彩同前。高30.4厘米,座高4.2厘米。(图72)

2.第二期(公元735―750年)

1992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龙门西山发掘了公元740年的豆卢氏墓[58]。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缭绕,前竖一小角,喇叭耳大过脸庞,根部搭发梢,张嘴露齿,肩部翼呈三束鬃毛状,蹄足,蹲于椭圆形高岩座上。通身涂红、白、绿、黑四彩。高65.5厘米,座高13厘米。(图73)此墓器物发掘者认为是从西安带回的官家用品。

图67 巩义王沟新村唐墓M5出土

图68 偃师杏园袁氏墓出土

图69 巩义花地嘴唐墓M1出土

图71 洛阳关林唐墓LNGM56出土

图72 洛阳龙门十四中唐墓C7M2668出土

图73 洛阳龙门豆卢氏墓出土

图74 偃师城关李元璥墓出土

图75 洛阳老城区史家屯唐墓HM1243出土

1983年,洛阳行署文物处、偃师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偃师城关发掘了公元741年李元璥夫妇之墓[59],出土250余件红陶器物。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大耳高竖,凸眼抿嘴,肩生三束鬃毛状翼,前肢斜立,蹲于椭圆形低台座上。高40厘米。(图74)兽首镇墓兽,头顶三角,面残,右臂上举,左臂下垂体侧,爪足,高38厘米。

2010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老城区史家屯发掘了HM1243,出土一批红陶器物[60]。人首镇墓兽,头顶独角较高,两耳向上生长,突眼噘嘴,嘴唇紧抿,肩生叶状翼,前肢较细,蹄足,蹲于椭圆形中空中岩座上。全身涂白彩。残高42.9厘米,座高9.5厘米。兽首镇墓兽,头顶双枝角较直,鬓旁鬣向上竖起如长叶,嘴如猪,唇紧抿,獠牙出露,由于眉压得较低,眼珠夹于眉、鼻间,肩生叶翼,左前肢三趾抓地,右前肢上举如臂,三趾分立,蹲于椭圆形中空高岩座上。全身涂白彩,腹部饰黑色毛发。高40厘米,台座高9.8厘米。(图75)

1992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邙山南麓清理颍川陈氏墓[61],墓中出土43件红陶器,其中镇墓兽同史家屯的镇墓兽十分相像,区别不大。人首镇墓兽,大眼圆睁,八字胡,唇下浓密络腮胡。高45.6厘米,座高9.6厘米。兽首镇墓兽,两前肢直立,蹄足,蹲于中台座上。高44.4厘米,座高10厘米。

五、镇墓兽演变规律

以上我们列举了巩洛地区出土器物比较丰富的唐墓,按镇墓兽演变规律并结合墓中重要器物将墓葬进行了排序。以下将镇墓兽在初唐、盛唐、盛唐以后各时期的特征予以总结。

1.初唐三期

初唐第一期(公元618―640年)仅有巩义铝厂M3出土的两件镇墓兽,实际上当年发掘的M2也出土两件同样的镇墓兽。由于M2器物与M3高度重合,仅发表了M3的器物。这种镇墓兽,更多地继承了隋代镇墓兽特点,如山形角、斜立耳是隋代人首镇墓兽的特点,双角后曲上扬(根部有盘节)、胸部有飞羽是隋代兽首镇墓兽的特点,爪足、底板更是隋代镇墓兽一如既往的风格。虽然目前这样的镇墓兽发现较少,且无纪年,但是根据伴出器物特点仍可确定是初唐第一期的器物。

初唐第二期(公元640―660年)因有公元647年崔大义妻墓出土器物而构建此期特征。第二期前段以施米黄釉的陶镇墓兽为其最主要特征,但也有施透明釉的瓷胎镇墓兽,而少见涂彩的陶镇墓兽。镇墓兽皆去掉前段的底板,人首的独角前弯,肩部刻有窄羽翼,兽首变双角后曲上扬为独角后曲上扬,肩部也有窄羽翼。关林M1267镇墓兽具有过渡性质,采用底板、爪足。第二期后段镇墓兽皆生出实体翼,最初是半月状翼,之后出现华丽的羽状翼,蹄足、爪足都有。兽首镇墓兽独角又变回双角。双人首镇墓兽因耳、翼倾斜向上,应该是此段的器物。第二期后段共有四墓,墓中出土器物同公元656年的贾敦颐墓[62]出土器物风格一致。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24~36厘米。

初唐第三期(公元660―675年)有公元664年偃师柳凯墓、公元670年洛阳张文俱墓、公元672年偃师杨堂墓支撑,从而得知此期镇墓兽的具体情况。此期前段,镇墓兽皆蹄足,蹲于底板上,翼均倾斜向上。人首的,独角增高;兽首的,角高且分离较宽。之后,两种镇墓兽角又增高,板鬣真正具有板形,翼变成秃掌向上。此期后段,张文俱墓镇墓兽脑后有戟,其一蹲于低岩座上,奠定了后一阶段镇墓兽的基本特征。而人首镇墓兽脖侧饰三齿鬣,肩生三齿翼类最早在此见到。巩义芝田M71、M89镇墓兽风格大变,皆窄耳、火焰状翼、爪足,蹲于底板上。人首的,头顶小独角;兽首的,头顶三小角。出土这种镇墓兽的墓葬不在少数,甚至还出土如此模样的瓷质镇墓兽,说明不是孤例,可能是一种流行作品,它们与张文俱墓镇墓兽共存。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30~50厘米。

2.盛唐四期

盛唐第一期(公元675―685年),墓葬不是太多,仅有五座,这是很奇怪的事情。最早的镇墓兽均蹲于低台座上,人首的独角,兽首的枝角都不太高,翼均为秃掌状翼,若是其他翼形,则不属于此段。后来的镇墓兽台座增高,翼仍为秃掌状,仅见一例。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36~42厘米。

盛唐第二期(公元685―700年)镇墓兽台座超过10厘米,器物开始呈现盛唐风采。人首镇墓兽大独角前往往增饰小角,有些独角上部呈缭绕状。兽首镇墓兽有的为三齿翼。两镇墓兽脑后戟饰均为两齿戟,不见其他形式。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60~70厘米。

盛唐第三期(公元700―715年)镇墓兽台座达到最高,一般为10~16厘米,器物尤其夸张。人首镇墓兽耳如喇叭,此期前段均为列齿羽翼,后段皆为半月状不分齿羽翼,脑后火焰状戟增多,两齿戟仍有使用。这一期三彩镇墓兽较多,三彩釉色光亮,制作精致。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65~80厘米。

盛唐第四期(公元715―722年)镇墓兽台座降回4~7厘米。器物出现草率风格。人首镇墓兽独角多分成两股缠绕向上,兽首镇墓兽枝角显得修长。镇墓兽台座由早期的上窄下宽束腰式变为上下等宽的束腰式,双翼均为分齿羽翼 (洛阳关林59号唐墓因级别高,为特例)。此期仍有较多的三彩镇墓兽出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30~47厘米。

3.盛唐以后的两期

第一期(公元722―735年)按发展的惯性,此期前段仍保留镇墓兽独角为两股的中台座人首镇墓兽,但墓中女侍俑出现倭坠髻、双垂髻,这与盛唐第四期女俑髻式为低髻、半翻髻不一样。此期中段镇墓兽表现为低台座,乍一看和盛唐第一期的镇墓兽非常相似,但翼均为分齿羽翼,个别墓镇墓兽枝角较高,和盛唐第一期秃掌状翼的镇墓兽还是比较容易区分的。此期后段在洛阳出现较多的模样非常雷同的镇墓兽,人首的、兽首的均低台座、低角、分齿羽翼,和盛唐第一期的镇墓兽尤其相像(仅翼不同)。这种镇墓兽一再地回归公元680年左右时的形象,正是巩洛地区与西安地区不一样的地方。此期镇墓兽高度一般在30~55厘米。

第二期(公元735―750年)仅发现四座墓,均为高官或官宦家属。从镇墓兽肩部鬃毛和整体形象来看,它们应该是西安地区的产品或西安地区的风格,与巩洛地区前一段镇墓兽的风格迥异,不能传承有序。此期镇墓兽高40~65厘米。

4.镇墓兽演变规律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知道了巩洛地区镇墓兽大概而细致的演变过程。初唐时尚有较多的隋代特征,不久就转为双兽均独角,蹄足蹲于地,肩部刻饰翼纹;其后肩部生出实体翼,爪足蹲于地或底板,兽首镇墓兽转为双枝角;再后来镇墓兽的角均增高,蹄足蹲于底板,双翼倾斜向上,不再是横平的式样;最后镇墓兽又出现爪足蹲于底板、双肩生出火焰状翼的样式,兽首的头部有三个分离小角,又有个别镇墓兽跃上台座。初唐阶段需要强调的是,镇墓兽足形变化多端,或蹄足,或爪足,或蹲于地,或蹲于底板,没有一定的规律。只有到了镇墓兽跃上台座,才统一变为蹄足(爪足极少,仅见一例)。

盛唐伊始,镇墓兽独角、双枝角较低,秃掌状翼,低台座或中台座,有个别兽首镇墓兽脑后有两齿戟;随后镇墓兽跨上高台座,脑后均生两齿戟,两兽的角从13厘米渐次增高,人首镇墓兽独角前往往增饰小角,兽首镇墓兽枝角根部多有宝珠。时间来到公元700―715年,这是镇墓兽的鼎盛阶段,三彩镇墓兽较多,形象华丽,脑后一般为火焰状戟,角增高到19厘米。随后镇墓兽快速进入衰落期,七八年时间台座降回4厘米,镇墓兽的角却维持在12厘米左右。由于这时的镇墓兽整体偏低,12厘米高的角看上去相当高。衰落期仍有相当数量的三彩镇墓兽,虽然质量不及鼎盛时期,但出土三彩器物的墓三彩比例往往在90%以上,堪称三彩最后的辉煌。

盛唐以后,镇墓兽仍保持低台座,镇墓兽的角降回6厘米左右,制作非常粗糙,当然此期也偶有精品。至于洛阳地区出现的西安风格的镇墓兽,时间在公元740年以后,可不记入巩洛地区镇墓兽演变序列。实际上,公元735年以后,巩洛地区的镇墓兽大概已经结束(表1)。

猜你喜欢
前肢台座独角
我才是独角熊
真假独角熊
“大力士”独角仙
2020 年《宝藏》杂志征订!
奶牛难产助产技术
解救独角王
树懒
霸王龙的前肢为何这么短小?
霸王龙有了小兄弟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