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黄37区长2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2019-09-02 11:14张东阁李彦兵文志刚高永亮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层区长油气藏

刘 杨,张东阁,李彦兵,黄 倩,文志刚,高永亮

1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安徽 芜湖

2长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3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1.地质概况

姬黄37井区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面积近80 km2。长2油层组为一小角度的西倾单斜,发育多个鼻状隆起构造带[1][2][3]。长2油层组与长3油层组沉积格局类似,已完全演化为三角洲沉积[4],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分析表明,研究区各油层都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发育分支河道和分支河间洼地等微相类型。

2.油层分布特征

2.1.纵向分布特征

研究区内70口井的试油结果表明,长2油层组长222小层试油出油井数最多。测井解释成果表明,长222小层油水同层的井数最多,达79口,油层总厚度也最大,达138.7 m;其次是长213和长223小层,油水同层的井数分别为64口和71口,总油层厚度分别为117.6 m和116.7 m。

2.2.油层平面分布特征

利用测井解释成果及生产资料,分析沉积相、砂体展布、物性特征、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油层都分布在砂体高值区与鼻隆构造高部位匹配区,部分油层分布在剥蚀区域附近;每个小层的分布特征都不尽相同,各小层都有油层分布,但不连片,形状多为土豆状及小条带状。

3.油气藏类型

姬黄37区长2油层组在西倾单斜构造背景下,由于构造活动或差异压实作用形成鼻隆构造,易与上倾方向的泥质岩类相互配置形成较好的构造-岩性圈闭。研究区长2油层组沉积期发育三角洲平原,微相发育分支河道和分支河间洼地等,易形成透镜体岩性圈闭。不整合面的上倾部位易形成圈闭。研究区长2油层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上倾尖灭油气藏共3种类型(图1)。

Figure 1.The reservoir profiles of Well D16-13 and Well D10-8 in Chang 2 Reservoir of Block Jihuang 37图1.姬黄37区长2油层组大16-13井~大10-8井油藏剖面图

4.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4.1.鼻状隆起构造的影响

研究区长2油层组砂体呈北东向展布,在西倾单斜背景的基础上,南北向展布的分支河间洼地泥岩极易成为遮挡层,封盖在分支河道砂体的上倾方向;而研究区的鼻状隆起构造多为东西向,对该区的油气造成一个南北向的封堵,从而形成有效的构造-岩性油藏。

4.2.储层控制油气的分布

姬黄37区长2油层组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支河道砂体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在河道形成过程中,会出现侧向迁移摆动,使不同时期的河道砂体叠置,控制油藏的分布。储层物性也是油藏形成的关键,长石、岩屑颗粒溶蚀后可发育一定的次生孔隙,孔隙衬里绿泥石常与粒间孔隙伴生发育。

4.3.不整合面对油气分布的影响

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剥蚀、淋滤等表生成岩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的改造,形成裂隙、裂缝以及一些溶蚀孔、洞的连通体,会成为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在研究区北部不整合面与鼻隆构造、西倾地层上部的泥岩形成一系列的圈闭,对油气的富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受宁陕古河的下切作用,长2油层组与侏罗系河道呈不整合接触,烃类沿古河道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在两侧及上倾有利砂岩圈闭聚集成藏。

5.结论

1)姬黄37区长2油层组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上倾尖灭油气藏。

2)姬黄37区长2油层组油气主要受鼻状隆起构造、分支河道砂体展布、上部泥岩的遮挡、不整合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猜你喜欢
小层区长油气藏
一种全浸式油气藏工程课程设计方式研究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连续型油藏形成的条件与分布特征
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分析与勘探技术探讨
区长“不开心”
尕斯库勒油田E31油藏长停井恢复治理思路
最后的拆迁
秦南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效
横山白狼城油区油藏富集规律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