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爱澳”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社会

2019-09-02 06:17赵觉珵
环球时报 2019-09-02
关键词:爱国澳门环球时报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在香港的通识教育遭到各界质疑之际,同为特别行政区的澳门在教育方面也因此备受关注。在媒体采访中,澳门年轻人对于香港局势的态度大多是“不要暴力”“不要闹事”“好好工作”,并且普遍表现“爱国爱澳”的态度与对“一国两制”的支持。近日,澳门学生“律子”在网上发布了一则视频,展示自己在澳门读书时使用过的人教版历史和地理教材,获得大量关注,网民纷纷评论称:“确认过书本,大家都是学同一个知识点的人。”一些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澳门的“爱国爱澳”教育已经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地理等科目上使用内地人教社编写的教材,被不少分析认为是帮助澳门年轻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一环。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澳门没有统一教材,允许学校根据需要选择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不同教材。近年来,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与人教社的合作中,越来越多的澳门学校选择使用人教版教材。其中,教青局与人教社合作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更是得到广泛使用。

一位澳门中学教师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如何认识历史决定了澳门年轻人如何看待现在与未来。在人教澳门版的中国历史书中,用的是“抗日战争”,而香港一些历史书中却用“中日战争”,似乎这不是一场关乎香港命运的战争,“教材上的差异当然会影响学生的认同感”。

2018年,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发布“澳门中小学生中国历史文化认知指数”。这项研究针对澳门14所中小学的1700多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综合评估,发现澳门小学生的国家认知指数为78分,初中生为71分。指数为百分制,50分以上即为正面认知。

除去与内地相同的教材,澳门中小学还有一门必修课:品德与公民,这一课程的可选用教材之一也是由教青局与人教社共同编写的。一位澳门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学习品德与公民课是希望让学生从认识自己开始,到认识家庭、社会、国家再到整个世界。在品德与公民的教材编写中,内地与澳门的老师、专家都有参与,双方的观点也达成平衡。“在介绍中国时,我们告诉学生国家的飞速发展,但也不否认还存在问题”,上述澳门教育界人

士表示,“所以我们会让学生思考,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年轻人应该怎样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何用建设性的视角看待社会、解决问题”。

2006年,澳门特区政府通过《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其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爱国爱澳、厚德尽善、遵纪守法”的品格,尤其是“对国家和澳门的责任感”“能以中华文化为主流,认识、尊重澳门文化的特色”。

澳门“爱国爱澳”教育不止在课堂,用澳门爱国教育青年协会副理事长邓伟强博士的话称,澳门的国情教育是一种“立体式”的。邓伟强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爱国爱澳”已经成为澳门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澳门是一个中西文化包容的移民城市,不少来自内地的上一代经历过国家的发展变迁,很自然就会把爱国的感情传给下一代;澳门学生有大量去内地交流的机会,很多澳门学校都在内地有姊妹校,两地同辈学生交流日深;澳门媒体也通常会正面报导国家和澳门的情况,再加上学校的爱国教育,共同塑造了澳门年轻人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

“最重要的一点是,回归之后的澳门背靠祖国,经济与社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澳门年轻人带来了希望。”邓伟强认为,澳门年轻人可以自我实现的机会成本是全球最低的。由于澳门博彩业带动经济发展,失业率保持低水平,加之当地15年免费教育,澳门年轻人可以通过学习拼搏,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如今,我们又有了粤港澳大湾区,澳门青年人有了更多流动、发展的机会。”邓伟强表示,未来,澳门年轻人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机会越来越多,生活也会越来越有希望,大家都期望有更多机会为国家和澳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爱国澳门环球时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澳门回归日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