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演技不行,主要“怪导演”?

2019-09-02 13:22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25期
关键词:演技

6月12日,在第25届上海电视节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会主席高希希谈及人气年轻演员出演重要角色,演技却未能让大众满意的现象时,认为如果全讓年轻演员承担责任不够公正,主要还是“怪导演”:“因为作品呈现出来是导演自己的,你要妥协,那就要承受其他带来的问题。演员表现不好,你要去把他教好。你要当导演,就要对这个事儿负责。对于青年演员来说,当然自己也要做好准备,你要对自己负责,所以都是双向责任……”对高希希的这番话,大家有什么看法?

这个真的不能怪导演

听到高希希这番话后,我想,很多流量演员要松口气,原来不是我们演技不好啊,是导演的水平不高,没有把我们教好,否则我们也能演得很好的。

高希希导演的这番话,一定有很多导演反对,为什么呢?首先,高希希是站在一名知名导演、强势导演的地位看这个问题,他执导电视剧,他一定是能拍板的人,比如选哪些演员,这时候,制片方要听他的。而到了片场,就算一些大牌演员也得尊重高希希,至于年轻演员,那更得听导演的。演员要是现场演得不好,高导马上就能调教,甚至批评。但是,现实中有几个高希希,有几个这样的导演,毕竟,还是以普通导演居多。这些导演,在剧组的话语权就不太大了,首先,选演员时,要听制片方的,制片方一般看流量,某某人很火啊,就他了,至于他会不会演戏,没关系。到了拍摄现场,流量明星是老大啊,他能听一个普通导演的?以前就有流量明星不满导演,制片方换导演的事情。这时候,导演能跟这种自以为是的人较劲?能把戏按时拍完就万事大吉了,还奢望明星琢磨表演重拍几次,不太现实。

导演在剧组有没有话语权,当然有,以前更有。但是,现在,普通导演在剧组话语权就要打折扣,因为电视剧拍摄是很紧张的,如果导演老是因为对于演员的表演不满意重拍,那就会因此耽搁进程而造成拍摄成本的增加,制片方可不满意,因此一般导演也就不那么较劲了。

导演可以在现场起到临时调教年轻演员的作用,这个作用有多大,不好说。但是高希希把年轻演员演得不好的板子打在导演头上,这个有点冤。好导演能够“点石成金"

近日,高希希的一番话让“演技”和“导演”这个词连在了一起。演员是扮演某个角色的人物,而导演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如此看来,导演确实应该对演员的表现“负责”。

因为导演而成就演员的例子并不少,其中最典型的当数87版《红楼梦》。全国海选,从无数报名者中挑选60多人,全是草根出身,有学生,有工人,有营业员,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就是这些新得不能再新的年轻人塑造了难以超越的经典,塑造了被红学大家周汝昌评为“首尾全龙第一功”的电视剧《红楼梦》。成绩背后,导演王扶林做了什么?在电视剧开拍前,抱着几大本《红楼梦》原著“死磕”了整整一年;向台里申请经费,为主创人员和所有演员办了一个学习班;所有进入学习班的演员都没有固定的角色,最后确定谁来演宝黛钗,都要通过学习期间的观察、考核……可以说,这些不出名、毫无经验,甚至不是演员的年轻人,因为一部剧被无数观众热爱、铭记,导演的教导功不可没。

演员为什么都争着抢着想和名导合作,就是因为他们能“点石成金”。巩俐、章子怡、周冬雨……“谋女郎”的名号在演艺圈响当当。除了张艺谋,章子怡一路前行的背后离不开名导的助力:出演成龙的《尖峰时刻2》跻身好莱坞,出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获国外大奖,出演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再登高峰。好的导演能发现最适合角色的演员,能激发演员的潜质,“逼”出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能量。同样是在名导手下演技炸裂的年轻演员,也有之后再无佳作者。难道他们自己不努力吗?未必,可见好导演对演员的影响力与塑造力。

导演好比军队的最高指挥者,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如果导演不行,用再大的腕儿也不一定能拍出好作品,众星云集却口碑扑街的影视剧屡见不鲜。当一位导演水平不够、毫无思想,甚至被明星牵着鼻子走,又怎么能要求年轻演员奉献令人惊艳的演技呢。

导演不放水次品难过关

是导演水平有限带不出好演员,还是演员的演技太差实在带不动?一些影视作品中个别演员演技太差的这个“锅”到底该谁背,乍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问题的一边,导演们可能会觉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的演员原本演技就不过硬,自己想法再多也难以在有限的制作周期内实现;问题的另一边,演员们也觉得“不能太强人所难”,导演既然看中了自己身上的流量和商业价值,就不要再在演技上再吹毛求疵。

看起来是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想要掰清楚这个理,关键还要看事情的决定权在哪一边。导演,是制作影视作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用演员表达自己思想的人,是把文学剧本搬上屏幕的总负责人。而作为演员,是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参与者,是在导演的具体指挥调度下,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来为整个作品的形成贡献力量。

明白了这其中的区别,我们就知道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影视作品创作组织和领导者的导演,既要负责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二次创作,在演员的选择上也有着重要的发言权,在作品拍摄过程中对演员的表演负有指导职责。这就是说,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导演既是指挥官,也是把关人,演员应该怎么演,导演要有自己的主张,演员到底演得怎么样,最终也要靠导演来评判。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影视作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视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体现导演的艺术风格和性格。一些有瑕疵甚至有缺陷的表演之所以能顺利出厂最终与观众见面,和导演在选角定演员以及拍摄创作时的取向不端、把关不严有着直接关系。就好比说,一支军队如果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作为指挥官肯定是第一责任人,而不能完全把责任甩给自己麾下的士兵。

记着观点

“林胜武”哪儿去了

作为读者也好,观众也罢,对于侦破案件题材的作品,无疑都会激发出我们潜在的好奇心——作品中的主人公,怎么就通过一条条的线索,推演出思路,最后布下大网,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的?而被人们奉为侦破大师的当数“福尔摩斯”和“波罗”,在大师们的眼中,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线索,都不可以被忽略,更不能被遗忘,这样,破案的过程才有逻辑_生。

电视剧《破冰行动》一开篇,可以说为我们展现出了很多条充满悬念的线索,吊起了观众的胃口。不过,很多线索在剧情交代中,变得敌我双方阵营明显——李维民、赵嘉良是好人,林耀东、林耀华是坏人。但是,好人要找出证据、证人来去坐实坏人的坏。于是,以李维民、李飞为首的好人展开了对坏人的取证工作——然而,找了很多剧集之后,二李以及赵嘉良找到了不少的线索和证据,使得坏人们一个个地现出了原形。就在这时,观众们恐怕突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剧中一开篇围绕着“一段视频”而展开的追查,这么重要的线索,甚至敌我双方都出动了大批的人手去寻找的证据,在林胜文被害,其兄林胜武拿着证据出走之后,便似乎没有人过问了。作品起初摆出来的如此重要的线索,最后甚至连敌我双方都置之不理了,这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漏洞,或者说就是个败笔。

设想一下,随着“证据一个一个地被销毁,证人一个一个地被灭口”,如果“福尔摩斯”在世的话,一定会首先找到并保护好拿着有力证据的林胜武的,而不会是黑不提白不提地任这条线索飘着、断着。当赵嘉良回到东山与李维民里应外合之后,“林胜武去哪儿了”,似乎成了笑柄一因为没有林胜武这个人物,案子这么发展也能查明白了。

好的作品需要细细地研磨推敲,才能留下好的口碑,否则,招得大家一通笑话之后,随即也就成浮云了。

猜你喜欢
演技
新语
外卖房等
漂亮女孩
动物搞笑瞬间,绝对演技担当
请开始你的表演,我假装视而不见
投胎式演技
拼演技
女魔头
人生如戏, 全靠演技
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