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春秋巾帼赞,中国妇女半边天

2019-09-02 13:23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24期
关键词:邓亚萍修路妇女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更广泛地动员女同胞一同抗战,中共中央书记处于1939年2月20日做出了《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决定》第一条就是要用各种方式宣传动员妇女在抗战民族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的举措之一就是创办杂志。

《中国妇女》杂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中共中央妇委会创办的。她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本妇女期刊。于是,80年前,也就是1939年6月1日,延安,杨家岭,第一本《中国妇女》,横空出世。

《中国妇女》杂志创刊号影印版版面由著名的女作家丁玲设计,刊名是由毛泽东题写的,翻开内页,有毛泽东专门为创刊题写的四言诗。“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

杂志的内容包罗万象,呼吁全国妇女和男子一起并肩抗日,参加生产劳动,支援前线,宣传妇女解放和进步妇女观,还介绍世界各国妇女运动、反法西斯的斗争,以及关于妇女恋爱婚姻,普及健康卫生、育儿知识等服务内容,让杂志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贴心的温度。

就这样,以追求妇女解放,民族解放,社会解放为己任,在烽火硝烟中诞生的《中国妇女》杂志,开始展现中国女性的奋进与辉煌,也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风貌的风雨变迁。

1949年3月24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4月3日,就在会议闭幕这一天,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诞生了!这次会议还有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恢复《中国妇女》杂志,更名为《新中国妇女》,成为妇联机关刊物。 《新中国妇女》杂志也随之迈入了新的征程,1949年7月21日,毛泽东为《新中国妇女》杂志题词,号召全国妇女“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生活,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新中国的妇女们摩拳擦掌,满怀激情准备为建设祖国做出一番事业,无数巾帼第一,相继出现。但是妇女们要获得真正的尊严和认可,还要靠自己的奋斗来获取。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的伍竹迪

1951年4月12日,一群年轻姑娘出现在牡丹江空军第七航校的飞行训练场,她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在培养的第一批女飞行员,她们中年龄最小的伍竹迪,当时只有18岁。

伍竹迪回忆道:“当时,我们来报名参军,就没觉得自己比男同志差,就想为新中国出一份力。在1951年的时候,抗美援朝已经打响,我看到招兵启示,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时我还在上高三,成绩也不错,而马上就要高考了,我妈妈知道后,就对我说:你不觉得可惜吗?不害怕吗?我说不可惜,不害怕。妈妈说:那你就去吧。你要记住:无论做什么事,你都要踏踏实实把事做好,不是做样子,千万不能做个花瓶。妈妈的话直到今天也依然激励着我。”

1951年11月30日,是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一天,14名女飞行员全部毕业,她们仅用了不到八个月就走完了需要两到三年的飞行员的成才之路,从此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诞生了。

1952年3月8日,这一天是三八妇女节,姑娘们要独自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到时,将有7000多名妇女代表从四面八方赶到机场,一睹她们的飒爽英姿。这一次的飞行,不仅对人民空军有着很大的意义,对全国妇女的解放运动也有着很大的意义。3月8日下午1时,6架飞机准时飞过天安门广场,此情此景,不亚于开国大典时,人民空军机群飞过天安门时的盛况。人们为新中国拥有女飞行员而自豪、骄傲。1952年4月的《新中国妇女》杂志对此进行了很大篇幅的报道,而在5月,伍竹迪和战友秦桂芳则成为了《新中国妇女》杂志的封面人物。邓亚萍:从奥运冠军到奥林匹克大使

《新中国妇女》于1956年1月,更名为《中国妇女》,1966年,毛澤东再次为《中国妇女》题写刊名。

时光荏苒,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女性也开始寻找新的人生方向,自1983年开始,《中国妇女》杂志开展了“人该怎么样活着?”、“什么是女性的理想和理想的女性?”等等讨论。

1997年,一位只有24岁、还正值巅峰的乒乓球运动员,选择退役,去往英国留学。她,就是邓亚萍。

邓亚萍:“24岁之前,我的人生中只有乒乓球,我的父亲就是河南省队的乒乓球教练,从5岁开始我就跟随着他学习乒乓球,因为我个子小,很多人并不看好我,所以我必须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在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我去了趟医院,找了最知名的专家。他偷偷地跟我的教练说,我没办法再打下去了,否则很可能坐轮椅。

当然,这并不是我选择退役的唯一理由。1997年,我作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前往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参加一个会议,到达会场之后,我才发现,所有的参会人员,都是单枪匹马,只有我随身带着翻译。因为我的英语水平实在是太差了。差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我去清华上课,老师就让我写26个英语字母,结果我绞尽脑汁把知道的字母连带大小写都写了,可还是凑不齐26个。语言的隔阂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太大的影响,整个会议,我就如同一个局外人,别人在探讨问题,我只能在旁边等着翻译,等我想发言的时候,别人已经进入了下一个议题。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一定要学习英语。”此时,已经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邓亚萍已经深刻的意识到,只有学好语言,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体育发声。1997年,邓亚萍申请去往英国剑桥大学作交流,学习英语。

2000年,邓亚萍成为了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而当她深入到这份工作中时,她才发现,它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难在哪呢?邓亚萍一上任,就开始与西方的委员们进行联络,可这些委员们对中国有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误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他们都不甚了解。为了说服他们,邓亚萍抓住机会就跟他们谈中国今天的变化,有时候甚至打着“飞的”去跟他们见面,有人因此笑称她是“飞行大使。”

从担任申奥大使到投票的这段日子里,邓亚萍以她女性特有的耐心和温和,不厌其烦地向着委员们描述北京的变化,中国的变化。她的话语让很多委员改变了对中国的刻板印象。2001年7月13日晚十点,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一场没有硝烟的决战时刻准时降临。(萨马兰奇宣读“北京”)这一晚,是邓亚萍,也是全体中国人,终生难忘的一晚。申奥成功了,中国进一步走向了世界。

邓亚萍哭了,这比她在奥运会上夺冠都激动。这一年,对邓亚萍来说意义重大,申奥成功了,同时她也从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了,也在这一年,她进入了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在第二年顺利拿到了学位,但邓亚萍并不甘于此。随后邓亚萍用五年的时间拿到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2011年7月,邓亚萍登上《中国妇女》的封面,封面中的她短发,笑容明媚,经过岁月的历练,邓亚萍少了一些运动员时期的锋芒,多了几分柔和,这也让她显得格外的美丽。改革开放后,像邓亚萍这样一直在进取,不断在超越的女_生,不计其数。

余留芬,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女支书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报告。新时代,中国女性把自身的追求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而这一时期,在平凡岗位建功立业的普通女性,更多地成为《中国妇女》杂志的报道主角,她们奋力拼搏的职场故事,不遗余力的追梦历程,刚柔兼济的出彩人生演绎,“中国故事女主角”占据杂志封面和主要位置。

这位女士,名叫余留芬,生活在贵州省西南部一个名叫岩博村的偏远山村,是那里的村支书,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的她,根本没有打扮自己的习惯。拍摄《中国妇女》封面那天,余留芬很担心很紧张,还偷偷地问化妆师:你说,每个人化出来都会好看吗?可定妆后,看着镜中的自己,余留芬这才像个孩子一样,笑了。20年来,为了岩博村废寝忘食,余留芬从来没有发觉自己原来可以如此美丽。

走进岩博村,干净的路面,整齐的房舍,难以让人想象,它曾经的模样。20年前,这个藏在深山中的贫困村,曾经生活在一片与世隔绝的天地中。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甚至村集體的账面上还有外债。余留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担任的村支书。

余留芬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买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台照相机,为村里人照相。当时,村民们都没有人见过照相机,我就带着照相机走街串巷,给人照相。一张照片可以赚5毛钱,一个月下来可以赚几千块钱,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除了开照相馆,我还开过餐馆、超市,生意全面开花。日子也越过越好,建新房,买摩托,成为了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家——我想,这就是老支书希望我来接班的原因吧。”

余留芬永远不会忘记老支书对她说过的话,“他说:‘小妹啊,大家信任你,希望你带领大家像你一样致富,千万别辜负了大杂志家!”当年,很多村民对她这个女支书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们觉得,男人都很难做成的事情,女人能干什么呢?可余留芬的性格向来都是愈挫愈勇,她暗暗下决心,别人越不看好,我越要干好。

余留芬,这位改革开放后当地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承担起了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使命。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名言影响了一代人。而修路,也正是余留芬走马上任的第七天做出的决定。余留芬清楚地记着她对岩博村的第一印象,村里的小道,淤塞不堪,两个人对向通行都要侧着身子,一年四季都要穿雨鞋,因为路上全是稀泥。许多地方还要用一个个石头垫着脚才能走过去。

修路对岩博村的村民来说同样意义非凡,可村民盼了几辈人都没能实现,因为,路,并不好修。修路就需要征地,可村里一分钱都拿不出来,而村民们更是一贫如洗,谁也没有能力无偿捐献。当时村委开会决定村干部先拿出一部分土地置换给被占用土地的村民,然后再到外出打工、条件相对好的村民家做思想工作,‘化缘土地,拿来与被修路占用的土地进行置换,这样最难的土地问题就算解决了。

但是修路还要用钱,又怎么办?“当时我做生意赚了一些钱,我就拿出了自己的4万块钱买钢钎、大锤、洋铲、水泥、沙子和炸药,剩余的还可以付一些工钱,石料我们可就地取材。”

修路开始了,余留芬的生活节奏骤变,她变成全村最忙的人。她可以像男人一样,从3公里外的乡政府,背来几十斤当天施工用的材料,亲自抡锤掌钎,肩扛手抬,甚至有一次,为了探路,余留芬不慎落入悬崖,腰以下动弹不得,直到八九个小时之后,才逐渐恢复了知觉,可她也从此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三个月后,一条45米宽、35公里长的道路终于修通了,这是岩博村第一条通向外界的公路。然而,修路只是一个开始,真正困难的还在后面,一穷二白的岩博村靠什么致富?

村里没钱,余留芬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还以个人的名义奔波筹款,赎回了村里曾经的林场,很快,通过卖树的钱,村子的第一桶金到账。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岩博村开了“挂”一股,陆续建起了煤矸石砖厂、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生态农庄、酒厂‘,著名的贫困村焕发新生,成为盘州市的首富村。曾经与世隔绝的岩博村民,从此,见识到了一个女人的魄力与胆识,再也没有人小瞧这位女支书了。

2015年,为了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中共中央政治局释放了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此同时,早已带领村民致富的余留芬,依然不甘止步。将村里自产的小酒,捧成了网红。

一时间,余留芬的手机被打爆,短信蜂拥而至,订单暴涨,参观者络绎不绝,整个村子忙得不可开交。

新时代,像余留芬这样的女性,在今天的中国层出不穷,她们,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成为了新时代女性的榜样,成为了变革社会的中坚力量,她们的形象透过《中国妇女》杂志,展现给了世人,焕发出了独特的光芒。她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在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在勇攀科技高峰、建设科技强国的火热实践中,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一线,在日益广阔的国际舞台,展现了“半边天”的别样风采。

猜你喜欢
邓亚萍修路妇女
《修路》教学设计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当代妇女的工作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
秀逗原始人③修路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
不要小看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