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

2019-09-04 02:34许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计时实验组力量

□ 许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1 、前言

在短跑运动中,之前很多相关技术理论都认为影响短跑速度的是步长和步频直接相关。因此,在短跑运动训练中,都重视对运动员步长和步频的训练。但是,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专家以及教练员、运动员开始认识到决定短跑运动员速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步长和步频,而是髋关节运动的高速摆动能力,即平动能力和放松的能力。这种定向的发力除了需要依赖特定的肌肉群体外,还需要借助人体核心区域肌肉群的力量,这部分肌肉群的力量也被称为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可以使身体形成良好的力量传递,协调组合、控制肌肉。因此,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成为短跑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的重要途径,核心力量训练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也逐渐得到了应用。但核心力量训练究竟能否对短跑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产生积极的、显著的影响,成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为今后我国短跑运动员训练提供新的训练思路和具体训练方法,并使核心力量在短跑运动员的应用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2 、研究对象与实验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实验法对核心力量训练与常规训练方式在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训练效果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田径短跑学生共20人作为实验对象,平均年龄为20.38±1.26岁,平均身高为174.38±0.87cm,平均体重为71.02±5.27kg,100m专项运动成绩为11.76±0.36s,专项成绩均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且身体健康,近期无重大比赛任务,自愿参与实验。随机将20名被试分为均等的对照组和实验组。

2.2、实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文献,咨询相关专家,制定了实验方案,具体方案如下:

(1)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器材。

实验时间从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共持续12周,每周训练4次,每次训练时间约为45分钟。实验地点为学校田径场。实验器材为:秒表、海绵垫、平衡气垫、瑞士健身球和悬吊等器材。

(2)训练过程。

实验组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式,对照组则采用一般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与一般性训练只是在准备活动中内容不同,实验组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核心力量训练内容而对照组则是传统的压腿和慢跑。实验组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3周,在保持身体核心区域稳定的条件下进行,主要是在海绵垫上做静力性练习为主,目的是刺激身体核心区的深层肌肉;第二阶段为第4-6周,与第一阶段静力性练习不同,该阶段主要为动力性练习,主要训练项目是利用瑞士球做可控运动动作的同时保持身体姿势,目的是让身体深层肌肉训练的同时,训练身体核心区域的浅层部位肌肉,力争达到神经对核心区域肌肉的控制;第三阶段为第7-9周,通过在瑞士球上做静力性动作练习,进一步使身体核心区域的深层次肌肉得到更好的锻炼;第四个阶段为最后3周,主要以在悬吊器材上进行动力性练习为主,加强对身体核心区域表层大肌肉群的训练。通过以上4个阶段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训练过程,对短跑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进行充分的训练。

(3)前测与后测。

在实验开始的第一节课,对所有被试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进行测试,力量素质主要测试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杠铃半蹲三项指标,速度素质主要测试30m计时跑、60m计时跑、100m计时跑三项指标,记录好所有被试的测试结果;在实验结束最后一次训练,再次对所有被试的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实验前后测试所获得数据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平均数和标准差,并采用T检验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的短跑专项素质能力测试值进行计算。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力量素质对比分析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就实验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立定跳远方面,实验组实验前后分别为2.68±0.11m、2.78±0.16m,实验后被试立定跳远成绩大于实验前,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28<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实验组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样对实验组立定三级跳和杠铃半蹲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实验后相比实验前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说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起到了明显的提升作用。

就对照组三项力量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立定跳远方面,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为2.65±0.17m、2.72±0.12m,实验后对照组被试立定跳远成绩略大于实验前,但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057>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对照组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一般训练未能对被试的立定跳远成绩产生显著影响。同样对对照组立定三级跳和杠铃半蹲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一般训练未能对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发挥明显的作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核心力量训练相比常规训练,在提升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方面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

表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力量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n1=n2=10)

3.2、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速度素质对比分析

对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进行对比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就实验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30m计时跑方面,实验组实验前后分别为3.95±0.07s、3.75±0.10s,实验后被试30m计时跑成绩优于实验前,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65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实验组被试的30m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然而,对实验组实验前后的60m和100m计时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后成绩优于实验前,且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显著,说明实验后,实验组被试的60m计时跑和100m计时跑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证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提升效果。

表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速度素质指标测试结果统计分析(n1=n2=10)

就对照组三项速度素质指标统计结果而言,在30米计时跑方面,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为 3.98±0.09s、3.89±0.08s,实验后被试30m计时跑成绩优于实验前,进一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0.752>0.05,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实验后相比实验前,对照组被试的30m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再对对照组实验前后的60m和100m计时跑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后成绩优于实验前,且配对样本T检验得出其P值分别为0.152、0.463,均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即实验后,对照组被试的60米计时跑和100计时跑成绩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一般训练未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得出,核心力量训练相比常规训练,在提升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在对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能显著提升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成绩,即显著提高短跑运动员下肢力量,这也是短跑运动员的关键力量素质;

(2)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一般性训练在对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的提升作用方面效果更加显著,能显著提升60m计时跑和100m计时跑成绩,即显著提高短跑运动员60m以上的速度素质,30m计时跑成绩差异不显著,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距离较短,差异尚不能完全体现。

4.2、建议

在短跑运动员的训练中,核心力量训练相比传统、一般性的训练效果更好,可以结合实际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式,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促进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等专项运动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计时实验组力量
BRA V600E 抗体的几种手工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比较*
畅游计时天地
腕表计时2.0
BiPAP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互化
计时工具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麦唛力量 (一)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孤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