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分析

2019-09-05 03:26王丽珍
山西水利 2019年5期
关键词:雨情山洪监测站

王丽珍

(晋中市榆次区水利局,山西 晋中 030600)

1 榆次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现状

榆次全区辖4个镇3个乡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 327.03 km2。地势东高西低,东南部和北部为山地,向内逐渐趋于平缓,成为丘陵沟壑、黄土台塬、洪积扇倾斜平川和冲击平原区。本区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1],区内多年平均气温为9.9℃,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2条,均属黄河流域。

非工程措施在山洪灾害防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治山洪预测预警体系覆盖不全面。监测信息主要以人工观察,经验预测为主,缺乏相关的科学依据。当出现预警时逐个通知,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二是榆次区境内严重缺少各流域内雨量、水位观测站点,且分布不合理,无法及时、准确地做好山洪预报。三是最基层单位(乡、村、组)的防洪预案编制不规范、预案编制内容简单,缺乏最切合基层实际的具体方案。

2 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

榆次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通过对全区12个小流域自然、经济、人口及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人口、影响区的普查,确定威胁范围和程度。榆次区具体危险区域统计见表1。

2.1 完善水雨情监测系统

水雨情监测系统以雨量监测为主,水位监测为辅,同时辅以流量监测,主要包括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信息采集、信息传输、通信组网等[2]。其中简易监测站大多作为村、组预警的监测设施;自动监测站大多建立在市、县、乡镇区级单位,通过自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把监测数据信息汇总于监测预警平台。

表1 危险区划定基本情况一览表

2.1.1 水雨情监测站网布设

榆次区的山区山高坡陡、汇流时间短,常常是山区暴雨,平川成灾。在榆次区历史山洪灾害和经济社会调查及河道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经济、高效和实用为原则,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件,对榆次区沟口、人口密集区或下游有重要厂矿企业的小流域,增设适量自动水位站。

2.1.2 建立健全监测站网,及时、完整地做好信息采集工作

对榆次区山洪预警监测区域内的四镇、三乡、一个开发区设立监测站网。对小型水库、集镇、主要堤防、重要厂矿、渠道、涵闸及易受到山洪的威胁地区,作为本次山洪防治重点部位。为了实现群测群防的目标,在设立简易监测站的同时,在榆次区行政村新建4个简易水位站、38个简易雨量站,采集水雨情信息。利用已构建完成的报汛通信网,把零散的各类水情信息汇总、分类、整理后利用通信信道,自动、准确、及时地传输到榆次区监测预警平台。

2.1.3 完善信息传输与组网工作

榆次区区域公网有GSM和PSTN,GSM。运营商有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家,信息已覆盖全市,各乡镇村PSTN也已开通,公网通信保证率较高。根据现有通信状况以及可利用的通信资源,使用GSM作为信息传输信道,使用GPRS作为数据传输方式,GSM-SMS作为备用方式[3],遥测终端使用GSM-GPRS道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GSM-SMS方式,及时将数据传送到达榆次区监测预警中心,并接受监测预警中心远程设置。

2.2 监测预警平台

预警系统依据平台与简易监测站的不同主要分为自动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预警系统。自动预警其核心是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分为预警子系统和预案子系统两大部分,利用获取的实时水雨情信息及时制作并发布灾害预警。

2.2.1 平台组成与功能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信息处理及服务最核心部件就是其信息汇集与预警平台,其组成结构见图1所示。

图1 基于平台的山洪监测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2.2.2 数据接收处理

数据接收处理主要由数据获取、数据处理、配置管理、监视统计等模块构成。从指定的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获取的方法包括人工数据录入、自动数据获取两种方式。雨水情监测信息流程图见图2。

图2 雨水情监测信息流程图

2.2.3 预警系统

以《山洪灾害防治县级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2010.08)》及《省、地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要求》为标准,通过信息采集、预报分析、确定预警程序和方式、传递到威胁区域、制定防御预案、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预警系统。

养护不当往往是造成现浇楼板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冬季,因昼夜温差较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度裂缝[4].根据该项目施工及监理单位提供的养护日志及混凝土养护测温记录可知:该项目施工时间为冬季12月底,室外温度为2~-8 ℃,属于冬期施工范围.现场在混凝土顶板设置了30个温度测孔,监测混凝土温度的变化.

目前,榆次区已建成由58处简易雨量站点,4处简易水位监测站,1个县级预警平台、8个乡镇级预警设备(信息平台和无线报警发送站)、68个村级预警点组成的从预警平台到重点防治区域的预警体系。

榆次区预警系统是根据地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进一步明确预警系统补充完善年度建设范围、目标和数量,按照预警设备配置标准,划拨预警系统补充完善资金25.50万元。新增92处简易雨量(报警)器、21处无线预警广播、26套手摇警报器、106套锣、口哨。

3 非工程措施组织建设

3.1 完善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

榆次区在现有的群测群防组织管理体系基础上,依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要求,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使群测群防当好耳目,榆次区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撑,划拨群测群防补充完善资金20.00万元。认真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分工、危险区的确认、人员转移及安置等方面的工作。

3.2 加大运营维护建设投入,长期有效开展好运行维护工作

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设备大部分设置在野外空旷区域,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检修难度大、设备维护更换频繁,且平台建设连接均为网络专线,运行维护成本较高。

3.2.1 加大投入运营维护资金比例

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维护资金投入,明确省、市、县建设资金比例和资金筹措责任,确保运营维护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其次多渠道筹集地方配套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最后各市、县级单位应尽快建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长期不懈地做好非工程措施项目维护工作。立足长远规划,结合实际做细运营维护工作。

3.2.2 大力加强一线维护人员队伍建设

受水利人员新老衔接、岗位编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制约,榆次区严重缺少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专业维护人员。组建一支强劲的运行维护队伍,首先要加强维护运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定期组织业务培训,熟练掌握运营维护各项技能;其次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奖惩制度,责任落实到人,切实做好维护人员的管理工作。最后高度重视基层服务组织的建设,培养技术专、情况熟、有经验的专职水利人员,充实到乡、村一线组织,尤其在乡村边山峪口防汛应急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山洪防御工作。

3.2.3 有待完善的非工程措施

一是健全平台数据接口,重点是省、市、县、乡级单位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增添应急救援工具,主要包括抛绳枪、应急发电机、应急照明、手持喊话器、救生衣等。三是河道内金属水尺改用斜坡水尺。金属水尺虽然比较坚固,但很容易被山洪爆发时裹挟的大量沙石破坏[5],建议把斜坡水尺设置在岸坡处,既便于观测,又可减少山洪对其的破坏。

4 结语

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榆次区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体系,有效降低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植被、水质和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加强了山洪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自防自救能力,为榆次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安全保障。

猜你喜欢
雨情山洪监测站
闽江雨情
优雅地表达
临朐县气象局对台风“安比”服务效益探析
县级环境监测站发展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雨情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山洪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湖北省山洪沟治理思路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