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光影世界里的那些人

2019-09-05 17:46姚涵哲
参花(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王小帅写实主义小人物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年轻导演,已从昔日如东方旭日的青年才俊步入了成熟内敛的不惑之年。多年不懈的艺术追求,使他们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精良且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关注。

关键词:王小帅 写实主义 小人物

一、关于王小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及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年轻导演,多年来对艺术有着不懈的追求。他们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精良且独具个人特色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关注。“第六代”导演出于知识分子的自觉性在创作上与现实社会相照应,用多元的写实手法和客观理性的叙述态度表现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及其对于身在其中的普通人的影响。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独立电影先锋王小帅,更是坚持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将摄像机镜头对准时光与岁月,对准大时代背景下极为普通的小人物的命运与荣辱得失,不加任何藻饰,通过记录性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普通人物、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通过点滴的情感折射出了生活原有的面目。王小帅曾经说过,他自己的创作宗旨就是要对应人的内心。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观众和电影界的广泛关注,2001年执导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05年执导的影片《青红》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08年执导的影片《左右》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2018年,王小帅受邀担任第24届亚洲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并被授予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荣誉金圆奖,2019年执导的影片《地久天长》获得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和最佳女主角银熊奖。

王小帅是个具有强烈人文关怀和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那些被遗忘和被损害的弱小者,在他的作品中获得新的生命价值和意义,他的电影实践带有先锋探索的精神,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王小帅的电影风格一向颇具思想者气质和“作者电影”特点,可以说他是最执着的“第六代”,十几年寂静不屈的坚守自己的艺术追求,相比很多“第六代”导演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以使自己适应商业电影市场需求,王小帅可以说是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对于中国电影事业的成长来说,王小帅应当是一个不可或缺而且无法被遗忘的名字。王小帅是一个自觉自省意识非常强的人,他认为“个人的体验其实是组成历史、艺术景观的根本,也是其丰富性所在”,他始终坚持将目光聚焦在被社会遗忘于角落里的人群,关注小人物在大社会里的命运,为了生存竭尽全力,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用平缓写实的镜头语言,将日常琐碎的生活审美化。导演很善于观察人也很善于表现人,他电影中的故事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总是给观众带来极强的真实感。王小帅镜头中的人,都有着某种属于自己的精神坚持。电影的创作及导演思想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人物是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推动故事发展的主体,是影响众多元素的灵魂。本文将对导演作品中个别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试图分析导演塑造这些典型人物背后的来由。

二、王小帅电影中的父亲形象

导演王小帅总是将目光投射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当中,家庭生活是他经常展示的部分,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故事里,各有不幸的家庭里总是会出现一个象征着权威的父亲形象,[1]沉默寡言,性格倔强,无私地为孩子奉献着,却无法跟孩子产生亲密的关系,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却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或许是王小帅与其父亲关系的一种投射,比如《青红》讲述了响应国家号召到偏僻的农村去支援祖国建设的青红的父亲,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家庭都想尽办法希望回到上海老家,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能够给自己的下一代更好的前途,青红家就是这许多家庭中的一个,可是情窦初开的青红却被来自当地农民家庭的小根吸引,在青红父亲的眼里这简直就是十分荒唐和可怕的事情,会断送青红返城的大好前途,青红的父亲像看犯人一样监视着女儿的一举一动,跟随女儿上下学,甚至为阻断女儿与外界接触,编造理由给女儿请病假,青红以各种方式和理由与父亲对抗。从青红父亲竭力想回城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好前途可以看出,青红的父亲是十分珍视自己的孩子的,可是他却没有能够跟女儿好好沟通,而是摆出家长的权威压制女儿。

三、王小帅电影中的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另一类很重要的形象就是孩子,在王小帅的电影里出现过的孩子无论男女,他们都是洋溢着青春气息,有些叛逆,自我意识不断生长,渴望独立又十分迷茫的状态,[2]比如《我11》中11岁的王憨,他由于偶然目睹了一场“杀人事件”内心十分煎熬,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将杀人犯的事情告诉大人,而是以自认为是大人的态度进行处理,由于身体的成长又开始在朦胧中获知了两性的一些事情,使身心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体内疯长的荷尔蒙使他自我的意识不断成长再加上外界的压抑环境不时发生着碰撞和爆发。影片深入浅出地剖析了11岁孩子的心理活动。

四、王小帅电影中的城市邊缘人

异乡空间里迷茫漂泊的边缘人,也是王小帅电影中很值得关注的一部分,当主人公们走出了自己原本生长的闭塞小城镇,进入更加辽阔的外部世界,他们依旧携带着“底层”的身份,在繁华迷离的大城市中极力渴望融入,却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3]王小帅将这种渴望与失落,奋进与无力展示得非常细腻。比如在他的《十七岁的单车》中,主人公小贵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离开了自己闭塞的家乡小镇来到北京打工挣钱,他只找到了一份快递员的工作,公司给他提供了一辆方便在市区送货的越野车,并且承诺当小贵挣到六百块时就能买了这辆车,他迫切地希望拥有这辆自行车。可当他快赚足钱时,车子却丢了,后来他发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坚骑着他丢的那辆自行车,为了讨回爱车,小贵不惜生命的代价与小坚搏斗,故事的最后小贵满身是血地扛着砸坏的单车在拥挤的城市街道中行走,小贵只是城市中众多为了生存搏命的边缘人中不起眼的一个,他没有对生活更多的期望,他只是想在这个城市里能活下去。

五、结语

导演根深蒂固的任何某种情结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导演对边缘人的诸多关怀,首先是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的。王小帅出生两个多月后便随父母从繁华的上海去往偏僻的贵阳,之后在贵阳生活了13年,贫苦和渴望回上海是他一直熟悉的气息,几经辗转波折才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求学,创作初期作为不被主流观众接纳的地下独立电影人,其中的艰难与辛苦是不言而喻的,这使他即使成为导演,也未曾遗忘生活的记忆,而身边有着同样苦痛伤痕的边缘人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次,时代、社会和导演所存在的群体特质,也使导演将目光投向小人物的生活,这是《第六代》导演的集体特征,生活的窘迫,纷繁的现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宏大叙事策略已经逐步退场,与此同时关注个体命运,个人色彩叙事、纪实美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空间。王小帅作品里的人物形象是极具个人特点、丰满立体、真实具有感染力的。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归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导演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邹建.中国新生代电影多向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王小帅.薄薄的故乡[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程青松.我的摄影机不撒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姚涵哲,女,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

猜你喜欢
王小帅写实主义小人物
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日本写实主义的旗手圆山应举
证 据
《拉奥孔》中“诗画异质”论折射的西方写实主义传统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证据
偷电证据
杨飞云与古典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