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悲凉” 诗意解读

2019-09-06 08:06沈通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情感渗透

沈通

[摘   要]《故都的秋》中包含大量的景色描写,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这些景色描写,让学生在对比中、在勾勒中、在品味中不断体会作者寄予在这些景色描写中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心理触动和情感共鸣。

[关键词]《故都的秋》;景色鉴赏;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9-0010-02

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是特别炽烈的,这是阅读过《故都的秋》的人的共性感知。故都的秋为何让作者念念不忘呢?这里自然有太多情结难以说清楚。作者运用最为质朴的笔触,将故都的秋景进行详细描绘,仿佛一草一木都渗透着他的体温,让他难以释怀。

一、清秋怡情,在对比中爱不释手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进行了对比,其景色描写客观真切:“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在作者眼里,北国的秋,具有特别清爽的性格,说来就来,相当的利落,不像江南的秋,还有些缠绵。作者虽然将北国的秋用“清”“静”“悲凉”来形容,却没有半点厌烦的意思。相反,作者要“饱尝一尝”这北国的“秋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作者对故都的秋都充满期待,甚至是爱不释手,哪怕这故都的秋更萧条更悲凉,都不能降低他内心的期待。这种反差式设计,给读者带来更多心理冲击。

在景色描写鉴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运用对比手法对经典的描写内容展开鉴赏,进而了解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对文本结尾处的景色描写展开鉴赏。学生很快就给出个性观点:“南国之秋,有特异的地方,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作者用多种事物进行直观对比,给读者带来更多直观感知。在作者心里,北国的秋是天下最美的,虽然它很清,甚至很悲凉,但依然让人难以释怀。”教师让学生利用对比手法感知景色描写特色,给学生带来丰富心理触动。

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并结合个性认知对景色描写展开了阅读讨论,然后给出了个性解读认知,产生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教学调度及时,学生的思维呈现个性化,教与学达成高度和谐,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这些都是最为难得的教学效果。

二、静秋抒怀,在勾勒中荡气回肠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是“静秋”,他以勾勒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五幅画面:“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清秋佳果。”这些图画的描绘角度不同,给读者展示出故都之秋的方方面面,好像是作者在如数家珍,要将故都的一草一木都介绍给读者,并在看似平常的画面中寄予丰富的情怀。如写“落蕊轻扫”时,作者用“直播”的方式,给读者刻画出最原始的景色:“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作者对“扫街”进行描绘,可谓是独出心裁。截取生活片段,对最为平凡的景色进行勾勒,这本身就是很不寻常的做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景色描写鉴赏时,不仅要提醒学生从细节描写展开突破,还要注意深度破解作者的情感密码,让学生从细节描写中感知对比,探寻景色鉴赏途径。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分析。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进入了状态。有学生找到这样一段:“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哎,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并展开鉴赏:“作者写一个都市闲人,用了很多笔墨来写其一言一行,甚至着重强调了打招呼的最后一个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不惜笔墨地写‘闲人闲事呢?细细体味才发现,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早已在作者心底打上了烙印。”教师对学生的鉴赏情况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鉴赏景色描写:作者笔下的秋,看似非常平常,生活化特征鲜明,但其赋予秋的情感却是极为强烈的,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作者浓烈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共鸣,作者娓娓道来的让每一个读者都难以释怀。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并展开深度分析,从字里行间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这样鉴赏效果自然就会呈现出来。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结太深太重,满眼满心都是那清晰的图景,所以在写作时,不需要思考,就能落笔成文,这为景色鉴赏教学带来更多启迪。对散文的景色描写鉴赏要深入到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学习认知,使鉴赏水到渠成。

三、悲秋言志,在品味中物我两忘

在作者看来,故都的秋是悲凉的,这里的“悲凉”应该包含几层意思:首先是故都的秋来得早,整个空气都带有凉意了。一些自然景物萧条了,悲的情绪就会蔓延。其次是难以摆脱悲凉心境的困扰。国民党白色恐怖时期,作者被迫隐逸于山水之间,苦闷之情正浓,他如何能够写出有温度的文字呢?如作者是这样写“秋蝉”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通过“树木”“低屋”“蝉鸣”这些关键词,作者透露的情感似乎是单调乏味的,可是给读者的感觉却是这样的亲切自然,仿佛这“秋蝉”真的就是作者的“家虫”。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景色描写的内涵时,让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对作者的思想进行深刻挖掘,以理順作者的思路,找到鉴赏景色描写的途径。学生深入阅读相关内容之后,找到了鉴赏突破角度。如文本结尾写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学生对此结尾展开热议。有学生认为:作者非常平静地介绍故都的秋,字面上看很平淡很自然,可在结束时,却说出这惊人的话语,要用生命来换取这秋色的驻足,这是何等的震撼人心。也有学生说:作者先在前面进行充分的描述,将要表达的情感志向放在了最后一句,这是标准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学生通过鉴赏讨论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其总结都比较到位,这说明教师的引导是比较到位的。学生能够顺利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多元解读,触及作者灵魂,这样的鉴赏自然有很高的价值。

作者抒发的深刻情感,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回味与遐想。所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需要品味咀嚼,还需要延伸思考,只有深度挖掘文本内涵要义,才能获得最为丰富的阅读感知。作品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问题。学生只有结合作者的特殊心境展开深度剖析,才能准确拎出文本主线,形成个性阅读认知。

从文字角度审视《故都的秋》,作者似乎要凸显的是清秋、静秋、悲秋,冷意十足,但深入阅读文本,读者便会被那浓情蜜意所融化。作品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作者心境的悲凉,在景色描写中多有渗透,而他对故都的真情,透过作品中的一幅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   参   考   文   献   ]

[1]  朱芹.诗意的“悲凉”:浅谈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冷抒情”[J].语文教学通讯,2012(4):94-95.

[2]  张海燕.情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察郁达夫《故都的秋》的思想感情[J].科教导刊,2010(11):124-125.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情感渗透
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悲情解读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渗透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学习情感研究
一切景语皆情语
“导读思练写”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