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 才能让奖励 更有效

2019-09-09 01:14王乃弋张海燕
父母必读 2019年4期
关键词:规则动作习惯

王乃弋 张海燕

妈妈,如果我好好吃饭,你就奖励我买上次那个玩具好吗?”“妈妈,如果我好好练琴,一会儿可以奖励我玩电子游戏吗?”“妈妈,如果……”你是不是经常遇到孩子这样和你“讨价还价”?答应奖励他,他的“要求”可能会步步升级;完全不理会,又担心他失去积极表现的动力。我们到底要不要奖励孩子呢?又该如何奖励呢?来看看两位心理学专家的建议。

家庭教育中需要奖励

对孩子的奖励不是不可有,良性的奖励是有助于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的。

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儿童大部分的行为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而成的,比如每天早晚刷牙、洗漱。最初,孩子都会缺乏自发的动力去完成这些事情,需要外在的奖励才能引发行为的持续性,最终养成好习惯。但是在使用奖励的同时,需要和孩子反复强调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因为终有一天奖励不再是孩子保持好习惯的动力,内驱力才是。

有助于培养规则意识

儿童的规则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逐步规范行为的过程中建立的。为了获得奖励,孩子会主动规范行为,遵守奖励规则。比如,为了获得“去动物园”的奖励,他会按照约定,主动完成阅读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的规则意识便不断增强。

用好奖励有讲究

奖励是把“双刃剑”,一定要会用、用好,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成为家庭教育的依赖品,或者成为孩子与父母进行“讨价还价”的方式。

提前协商规则,严格遵守

奖励规则应该是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的,一定要明确、双方认可,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能够清晰地理解。在奖励的兑现上,不能过于随意,更不能因为父母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规则。此外,奖励还要能及时完成,最好是将奖励设置为孩子真正想要的,又能保证孩子达到预期目标后能及时得到的。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把奖励与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区分开,对于孩子做好了自己应该做的事,可以用语言、拥抱、亲吻等方式赞美、鼓励孩子。

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必须有机结合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德西效应”,指的是对于孩子原本感兴趣的学习活动,额外的物质奖励虽然表面上会增加好行为的发生频率,但却是以削弱孩子的内部动机为代价的。所以,如果经常给孩子物质奖励,一旦奖励停止,好行为也就会随之消失。而且,过多的物质奖励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所以,在给孩子的奖励中,父母一定要避免都使用玩具、食物等物质奖励,还要多使用赞赏、鼓励、增加亲子互动时间等作为精神奖励。

比如,为了养成孩子晚上刷牙的习惯,可以建立睡前故事的奖励规則:只要孩子每天晚上按时刷牙、漱口,就可以由爸爸妈妈各读一本他喜欢的图画书。奖励作为一种养育技术手段,只有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孩子的状态随时调整

比如教孩子穿衣服时,可以把穿衣的行为分解为5个动作:穿内衣—穿袜子—穿裤子—穿上衣—穿鞋。刚开始,孩子完成第一个动作就可以奖励,然后帮孩子完成后4个动作。等孩子能独自熟练地完成穿内衣后,再多留一个动作让孩子完成,同样给予奖励。循序渐进,孩子慢慢就能独自穿衣了。奖励要根据孩子的状态随时进行调整,才会持续有效,发挥它的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可以用来学习新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消除已有的行为。

小提醒:别让奖励与目标相悖

有位妈妈想鼓励孩子多吃水果、蔬菜,但想了很多办法也没有成功。于是,她制订了这样一个奖励规则:只要孩子每天都吃了青菜和水果,周末就能去快餐店吃一顿孩子最向往的汉堡和炸薯条。

这样的奖励,实际上这位妈妈在有意无意间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快餐是一种特别好的食品,这很容易让孩子养成吃不健康快餐的习惯,与妈妈想培养孩子爱吃蔬菜、水果的健康饮食习惯背道而驰。

父母给孩子的奖励确实应该是孩子向往的,但孩子向往的东西会有很多,可以选择那些更加正向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这也是引导孩子拥有良好生活方式的好机会。

猜你喜欢
规则动作习惯
习惯
下一个动作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二则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