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门必修课

2019-09-09 02:22刘建明
共产党员·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定力内心领导

刘建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自然赋予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也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也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由此足见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释义是“侧着头,认真地听”,它是对倾诉者的一种充分尊重,是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学会倾听、注重倾听,既能让我们做人、做事受益,也能使他人、社会受益。领导干部作为发展的领路人和群众的贴心人,肩负着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重任,更应把倾听作为一种工作能力来锤炼,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作为一种人格魅力来涵养,不断在练好听功中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要与时俱进,倾听时代的声音。2006年,习近平同志就指出:“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只有立足于时代去倾听这些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后来多次要求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诚然,时代声音就是问题所在、主流所寓、指向所赋。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个时代都会面临其时代的新问题,回答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必然产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新理论和新实践。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倾听时代声音,才能追赶时代并引领时代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发展和社会大进步,才能把握时代指向和历史发展趋势,以应有的果敢与坚定将时代声音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持之以恒的奋斗中创造出新的时代,才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与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反之,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就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步伐,最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要广纳良言,倾听群众的声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这句诗为“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作了最好的注脚。倾听是干部群众沟通的起点,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了听顺耳话、恭维话、奉承话,而对于批评话、真心话、大实话却两耳塞豆、置若罔闻,不想倾听、不愿倾听、不会倾听基层群众的声音。这种选择性倾听,不仅会堵塞言路,导致决策失误,而且长期下去还会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领导干部要读好群众这本书,就需要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主动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一线,真心询问民众,虚心倾听民声,耐心了解民情,不仅要听好话、正话、实话、真话和报喜的话,也要听坏话、反话、虚话和报忧的话,甚至是牢骚话、刺耳话。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的真话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在群众的牢骚中寻找政令的失误,在群眾的诤言里找到努力的方向。

要克己修身,倾听内心的声音。平心而论,每个人的内心从来都不是风平浪静的,既有善的影响,也有恶的骚动;既有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也有对未来行动的设计;既有始终不渝的坚守,也有一时冲动的迷失。领导干部尤其需要注重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时刻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时常检点自己的方方面面,反思自己的人品官德,自觉强化内心定力,保持淡泊情怀,切实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永葆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固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定力内心领导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涵养宠辱不惊的定力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基建的“定力”与“发力”
行政行为公定力研究之学术梳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增强政治定力 担当发展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