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好书架

2019-09-09 16:04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加缪龙应台西南联大

书目三:周国平 《守望的距离》

【推荐理由】学校里曾流传着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散文集,汇集了他从1983年至1995年4月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共分为十四辑,内容包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人生寓言等,其中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涵睿智深刻。“消逝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了怀念,消逝就不是绝对的,失去了童年,我们还有童心,失去了青春,我们还有爱,失去了岁月,我们还有历史和智慧,没有怀念,人便与木石无异。”“每个人都追求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我走在自己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作品中的这些句子依然触动人的内心,因为我们同样热爱生活,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豁达的精神境界。

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着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长起来的可爱的青年读者。

朱西甯《旱魃》

《旱魃》取材于乡村古老传说,讲述的是杂耍班女子佟秋香和土匪头子唐铁脸的爱情故事。《旱魃》又是一部迟到的作品,它的迟到,不是因为写作,而是因为阅读,在既定的文学史中,它被长久地忽视着。《旱魃》还是一部洋溢着现代精神的伟大小说,这部半个世纪前用山东土话写成的长篇之作,至今读来依然鲜明跃动、蓬勃生猛、震撼灵魂。尽管具有故乡的方言色彩,但由于精雕细琢,剪裁得当,并不会造成异地读者阅读时的障碍。它的素材是带乡土味的,但其中的思想却大大超越了乡土——作者用精当且不乏诗意的文字,把故事讲得雅致,而作者的基督教背景,让小说又指向了宗教救赎。它的人物血肉饱满而满含悲剧,它的语言强悍有力如激流飞瀑,情感的炽烈和天地的旱燥交织在一起,深切的同情与宗教的省思融汇在一处,成就了这部悍厉而悲悯的小说。小说着力塑造的人物尽管是上个世纪初叶的人,但他们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敬仰。

朱西甯祖籍山东,经历抗日战争,辗转台湾,其一生波澜起伏,却在对小说的执着中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安定。他在台湾早成大名,大陆对其却知之甚少,迟到多年后,其作品《旱魃》《铁浆》终于出版,也让我们认识到,原来在几十年前,严肃且现代性的写作早已发生。我们致敬《旱魃》,致敬它的作者朱西甯,他在漫长的寂寞岁月里对写作的坚守,对世界真实境遇的执着探求,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厚的生命理想。他的创作丰富而复杂,任何定义都难以概括其真貌,而当我们想要更深地探入其中时,我们触及的是整片大地。

龍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这是一部跨代共读的生命读本,包含19封家信和30余幅历史照片,被龙应台称之为所有作品中“最用心也最特别的一部”。美君是龙应台的母亲,失智多年,出生在战乱年代,含辛茹苦将几个孩子带大。如今,美君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龙应台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母亲。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死的意味以及与母亲迟来的亲情,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她提笔写下给母亲美君的信。19封家信,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写进了这19篇文字中。龙应台说:“19封信,是对生命信念的亲身实践,是对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对下一代的温柔提醒。有告白、反省、不舍或喃喃自语。”19封家信,是龙应台写给所有在生活中忙忙碌碌、忘记陪伴家人的儿女的生命书,唤醒人们对亲情、家庭的意识。“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龙应台在书中如是写道。

在书中龙应台通过直呼母亲的名字“美君”,想要表达两代之间的平等与尊重,而不是只有理解和承袭。“我自己深信,文字的力量,文化的理解,人的心与心的深刻的诚恳的谦卑的互相包容、原谅跟体谅,恐怕是唯一能够穿越所有硬的围墙的唯一的东西。”龙应台说。她给书取名“天长地久”,是希望20岁的人能认真阅读这些文字,不要让自己明白得太晚。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天长地久,你必须把片刻当作天长地久,才是唯一的天长地久。

郑天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因抗日战争而组建的西南联大,常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是与一长串人名相联系的。之前央视制作的《西南联大》纪录片,重新唤起了大家对西南联大的关注。在最艰难的时候,为什么西南联大仍然能够保持教学、研究不辍,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的国之栋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烽火连天,弦歌不辍——那些笃志向学的故事确实足以感召后辈学人,许多当事人的回忆与书写,又强化了其精神图腾的印象,以至西南联大逐渐被抽象化和符号化,模糊了历史的复杂面貌。

此书的出版,让人们重新审视当时的真实状况。郑天挺先生自1940年起担任联大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在学校的建设与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在联大期间鲜少间断的日记,记录了学校运营和师生管理各方面的情况,再现了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为世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他的这部日记,或可称之为西南联大的私人史。

[美]赫伯特·R. 洛特曼 著 肖云上 陈良明 钱培鑫 译《加缪传》

这本书是关于阿尔贝·加缪的首部传记,也是公认的经典,被誉为“加缪传记中极受欢迎的一部”(《纽约时报》)。法语原著初版于 1978年,四十几年来多次再版,已被译成十几种文字。长期旅居巴黎的美国传记作家赫伯特·R. 洛特曼虽然没有见到加缪本人,但是采访了许多加缪身边的朋友、亲人,获得了不少一手资料。他采用英美人撰写传记的严谨方法,努力贴近加缪的生活,向读者揭示了一个在阿尔及利亚贫民区长大,经历长期的贫穷、无尽的苦难,却通过不懈的努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的成长历程、创作历程、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

相比于其他可见的传记,赫伯特把溯源的笔触,伸到了加缪的爷爷奶奶那一代,落笔的地方,则是加缪因车祸去世后的法国乃至世界的震撼。它以还原加缪日常面貌为引子,最终导向的重点其实是加缪的作品,却不对其作品和思想层面做任何学术性评价。

猜你喜欢
加缪龙应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有价值的善良
秋是第二个春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漫画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