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俩不会道别

2019-09-09 16:04肖培东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道别水浒传文艺

肖培东

老屋要拆了,搬出来最多的还是书,然后就是附在书上的那些浸润着书墨香气的时光和记忆。

我竟然还能找到一两本《少年文艺》《当代少年》。储藏室的旮旯里,我费力地挪开那些积压着的瓶瓶罐罐,才看到那一捆捆沉默了多年的书籍,这几本就在其中,很安静,不辩争。我轻轻地拭去灰尘,看着它们重新露出鲜艳和生机,我差点儿就湿了眼睛。《少年文艺》《当代少年》,记忆中还有《儿童文学》《小溪流》等,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它们曾是怎样地齐心协力将一个男孩的少年梦渲染到无边的烂漫。清新诗意的故事,童真童趣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天马行空的想象,纯净美好的境界,既有那年那月的年少生活的描摹,更饱含着恒久不变的温情、善意与爱的留存。我把它们从陈旧的昏暗中移出,打开一本,摊在阳光下,很激动地看着书里的儿童画,再读着那一段段隽永、精致、清新的文字,那个看似远去的纯净的世界瞬时又重新把我包围。一个在煤矿长大的男孩,当高山荒草、蝉鸣虫飞、炊烟夕照都无法满足他对世界的渴求的时候,他适时地把自己交给了阅读和书籍。黝黑老实的矿工则从微薄的薪水中为儿子挤出了一份读书的悠游自在,让他不必天天眼馋着伙伴们手中带画的书,羞涩地、一次次地站在人家门口的灯下等候。每月杂志要到的那几天,我就会上午下午地往矿区的小邮电所跑,眼巴巴地看着阿姨剪开捆杂志的包裹,紧紧地盯着她手中滑过的一本又一本。少年的眼睛尖,每次不等阿姨说,我就会高声叫着“我的,我的”,然后她就会笑着,递给我鲜亮的一本《少年文艺》或者《当代少年》。我鞠了躬,便一溜煙地往回跑,跑到半途,就会坐在通往家里的矸子山洞口的大石头上,就着黄昏的霞光乐滋滋地读着。读着读着,清清的风就会吹起薄薄的纸页,石头旁的野草自由地舒展着婀娜的腰肢,洞口读书的少年,就这样笼在纯真、文艺的氛围中,不拘时令地、率性地生长。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版的《水浒传》,三册只剩下两册了,第一册好像是在我读初一那年被同学的哥哥借走了,后来就再也要不回来了。这套书是1981年买来的,那时我才读小学四年级。邻居叔叔家有好多书,《西游记》《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什么的,我几乎都在他家读个遍,诸如“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故事也多是从他家那个泛黄的书橱里读到的。叔叔喜我聪慧,也乐得把自己珍藏的书借我翻阅,时不时地还会告诉我新华书店又到了哪些好读的书。等我把梁山好汉108将的排序、绰号背个滚瓜烂熟,叔叔说,新华书店有全本的《水浒传》,还带着插图。我于是就被书店里的新书勾住了魂,好几次跑到八里外的镇上,在书店的橱窗前荡来荡去,最后干脆就把小脑袋搁在橱柜上,眼巴巴地看着营业员把书拿进拿出。《水浒传》三册,三块多钱,在那时是很大很大的一笔钱。我见过父亲戴着矿灯帽一脸黝黑地从矿井里升起,我是知道母亲怎样顶着烈日在砖瓦窑厂搬砖拉车的,我不敢说,眼里却抑制不住渴望。叔叔知道我的心事,特意找我父亲商谈。我不知道他是怎么说服我的父亲的,只深深地记得父亲变戏法似的掏出这套书时的神圣与慈爱。父亲不识字,母亲也是文盲,那个午后,灰头土脸的父亲母亲来回走了十多里的黄沙子路,很骄傲地站在木门下,解开布兜,递给我三本厚厚的书,满眼慈祥地看着我。阳光照在门外的树上,也透过缝隙投射在我瘦小的肩上。我捧着书,幸福地摇晃着,在父母眼里,那时的我就像一支插在木色笔筒里的鹅毛笔,他们期待着我能书写出什么来。虽然,他们也知道,我未来的考试成绩,和这套《水浒传》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我站在一捆捆书中间,它们把我围成了圈,拽着我逆时针地走进过往的时光。我才发现,我曾经是这样深深地嵌进一本本书里的!最重要的是,我原来是如此爱读书的一个人!

我开始闭上眼睛,想象那个辽远的过去。有了书的连缀和填充,贫瘠的岁月便不再荒芜。你一旦爱上了读书,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它开始丰富,开始斑斓,开始温暖,也开始亲切。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我不知道我的阅读是早一天了还是迟一天了,只是那些庸常岁月里一度无足轻重的花草,伴随着我的阅读,异常美丽地开放在少年的心中。我开始对世界无限痴迷地感兴趣起来,它的过去,它的现在,它的将来;还有它的物质,它的精神,它的诗歌……“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你沉思,我默默不言。”阿赫玛托娃的诗句,感觉写的就是书与我们的缘分。

少年已经远行,那些书呢?

我们俩不会道别,就像那套褪色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几经辗转,依然不离不弃。说是丛书,其实是陆陆续续地收藏了其中的几本,医学的,物理的,数学的,应该是我上初中时买下的。如果说《少年文艺》满足了我对世界的想象,《水浒传》引导我走进好汉天地,那么,这几本黑红相间的《十万个为什么》填充着我对未知对秘密的向往和期待。0.1和0.10是一样的吗?物质除了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还有其他形态吗?人的脑子为什么能记那么多东西?为什么有些小麦能在夏天播种?重新读读这些目录,读读这样有趣的问题,我惊讶于少年的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热爱。继而是深深的羞愧,我已经有多少时间没有像样地读过一本科普作品了,甚至我有多久没有这样热爱地纯粹地去读书了。不舍得扔书,和持续性地阅读,又是两个概念。“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只有捧起书来读,才是真正地在“走”个没完。很多阅读,与其说是被岁月和经历中断,不如说是被我的功利心我的自私所绝缘。我现在的阅读,更准确地来说,是为职业读书,是为自己的讲台读书,却没有为这个世界为自我心灵去读书。我以为,阅读只是来点缀自我生活的诗意的,我用是否有用有利的实用主义哲学来构建自己的阅读,却忘记了,阅读还是对宇宙万物、自然奥秘和灵魂精神的真正崇敬和虔诚景仰。杨振宁先生曾经说过,物理学到尽头是哲学,而哲学学到尽头是宗教,所有的东西是一个大圈。爱读书,必然爱世界,爱天地,爱万物,爱人心。阅读是一种责任。如梁文道所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成人世界里的我们,都应该回过头,看看最初的路上自己捧读过的书,也许,我们的初心,我们对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情感,就在这些字里行间。

老屋里搬出的一捆捆书,让我感动,也让我羞愧。我找到了那些稚嫩却坚韧的读书时光,也看到了自己日渐与阅读疏远的身影。老屋里的书,积着灰尘,我的心,又何尝不是在积累着世俗的尘埃?我把书遗弃在角落里,书又何尝不是把我遗弃在俗世的旮旯里?奥地利思想家贝塔朗菲阐述艺术、诗、历史等人文现象时曾经说:“它们不是短期的、有用的价值,而正是自身的目标……当人这种可怜的生物带着动物的本能,在数千种压力下,在复杂的社会中疲于奔命时——能超越动物的也仅仅是这一无用性,这构成了人类的本质……”悲哀的是,贝塔朗菲所说的人的本质,正在被我们漠视、摒弃。有人问纯空法师:“为何出家?”纯空云:“我要回家。”而今,老屋昏暗处,一本一本的旧书摞起,仿佛垒起了一层层的台阶,引我走回原该是天清地宁的那个世界,那个少年坚守的家。

我们俩不会道别,肩并肩走个没完。我对书说。

书不语,沉默在黄昏里,只凝视着我回家的路。

猜你喜欢
道别水浒传文艺
1942,文艺之春
毕业道别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文艺范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这些店铺离去了,向它们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