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古籍抢救性保护与利用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9-09-09 06:35姜丽红黄毅
先锋 2019年8期
关键词:天府古籍成都

姜丽红 黄毅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源自文化遗产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好成都古籍,对于更好地认知过去、关照当下、展望未来,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古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绵延历史的血脉。保护好、利用好古籍,对弘扬民族国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积淀丰腴、胜迹星列的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古籍文献大省。据统计资料显示,川内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高校院所等古籍公藏单位的总藏量在200万册/件以上,不仅数量庞大、内涵丰富,而且风格各异、形式多样。这些珍贵古籍,既是巴蜀文化的主体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记录。成都,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心,巴蜀文明及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成都不仅古籍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且大量古籍还具有很强的开拓性、创新性和时代价值。加大成都市古籍保护、研究,有助于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天府文化内涵、特质和风貌,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推进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源动力。

近年来,成都市认真落实上级部署,加大古籍保护工作力度,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标准化、常态化,多渠道收购古籍、完善保护设施、扩充古籍藏量,扎实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加快推进古籍修复工作,在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成都市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目前,成都市图书馆和各区(市)县图书馆馆藏古籍22万余册,且设有专门的古籍库房,配备专业的保护设备,并初步完成古籍普查著录工作。同时,坚持让古籍“活起来”原则,市图书馆及区(市)县图书馆,结合各自馆藏资源,在古籍研究与开发上下功夫,开辟了不少新模式。但成都古籍保护目前仍存在一些短板:如古籍破损、老化和虫蛀严重;古籍保护主动意识比较薄弱,重视程度不够;古籍普查清查力度仍需加大;古籍保护设施设备严重滞后;古籍修复能力水平亟待提升;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因此,需要科学开展成都古籍抢救性保护。

第一,建立古籍保护长效机制。研究推动出台一部科学性强、具有成都特色的古籍专项保护规范性文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规范古籍管理、保护与利用工作,使古籍保护有章可循。建立分管市领导牵头,文广旅、财政、教育、民政、民宗、档案、地方志等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古籍保护单位管理,实施严格的古籍保护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吸收在蓉高校院所、图书馆、博物馆、民间机构古籍保护专业人士,成立成都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在加强古籍保护与利用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加快全域古籍普查清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域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充分摸清家底,为以后古籍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文广旅、教育、民宗、档案、地方志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本系统古籍普查清查工作,特别是区(市)县要加大古籍普查清查力度,并严格依据有关标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加强与在蓉高校、省级图书馆、博物馆等的协调合作,做好数据对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工作。鼓励推动在蓉民间机构将收藏古籍在所在地图书馆进行登记、定级、著录。

第三,提升古籍修复能力水平。重点加强对濒危珍贵古籍的抢救性保护,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抓好列入《成都市珍贵古籍名录》和濒危古籍修复工作,实施一批涉及天府文化、成都历史、少数民族等古籍專项修复项目,推进区(市)县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室)建设。促进古籍修复技艺传承发展,发挥古籍修复领域专家、“成都工匠”的传帮带作用,传承古籍修复技艺。加大对古籍修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支持开展收徒、教学等传承活动,推动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加快古籍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新技术设施设备,充分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古籍修复水平。

第四,深挖古籍天府文化内涵。组织实施一批天府文化典籍整理工程,推进天府文化重点古籍编纂出版项目,依托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建筑学、宗教等领域专家学者,根据成都古籍的学术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兼顾学科分类和年代分布,对天府文化典籍进行诠释和解读,深入阐发天府文化精髓,研究天府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激发天府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天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五,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多渠道、分层次培养古籍保护人才,推进古籍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市有条件的高校院所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培养一批技术精湛、素质较高的古籍修复人才。持续开展古籍保护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少数民族古籍翻译、整理、出版、研究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国际(地区)城市之间古籍保护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推进古籍整理数字建设。数字化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长久保护,让书库里的文物“活”起来、走近大众的有效途径。支持各古籍收藏单位加快古籍数字化步伐,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对馆藏特色文献和珍贵古籍进行数字化。开展珍贵古籍数字资源转换缩微胶片,逐步实现全部珍贵古籍缩微化长期保存。建立完善我市古籍数字资源库和古籍综合信息数据管理平台,促进古籍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第七,推动古籍文创产品开发。鼓励馆藏机构发挥古籍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法通过委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等方式,开发一批弘扬天府文化、反映时代价值、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古籍类文创产品,举办古籍创客大赛、古籍文化创意产品推介会等活动。把古籍文创产品开发与读书活动相结合,配合古籍修复、碑帖传拓等互动体验服务,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媒介,普及保护知识,展示保护成果,培养古籍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古籍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天府古籍成都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穿过成都去看你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我是古籍修复师
春游天府国
成都
梦想,从天府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