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心》之主人公“先生”的自杀原因探析

2019-09-09 02:08刘畅周微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天皇性格

刘畅 周微

夏目漱石被称为日本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对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心》是夏目漱石后期的名作之一,以明治后期到大正前期为时代背景进行取材,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心与道义的冲突、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消沉的心情,最终展现出主人公无助又无奈地想要维护自己尊严的精神世界。

《心》中两位主人公,先生和K最终都自杀了。笔者认为,先生的自杀有值得一探的必要性。因此本稿试图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引用人物语言,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文学资料,从罪恶感、孤独感、先生的性格和明治精神几方面,对先生自杀的原因进行考察与探析。

一、罪恶感

初读《心》时,自然会认为先生自杀是出于对K死亡的羞耻和罪恶感。

先生对他自己的罪恶感是这样阐述的:“我只是深刻感受到人类的罪恶了。这种感受令我每月都去K的坟墓。这种感受让我照顾妻子的母亲。这种感受驱使我好好对待妻子。正由于有这种感受,我甚至有时想过被不认识的路人鞭打。(中略)有想过应该杀了自己。我想我是没有办法了,只能以死的心活下去了。”

K自杀后,先生经常自责,其和妻子的婚姻生活一直无法摆脱K的影子。因此,先生和妻子陷入了孤独和孤寂之中。正是因为先生对这份爱情充满了罪恶感,夫妻之间的感情才会有隔阂。

罪恶感是贯穿《心》的一个主题。作为与罪恶相对的惩罚,先生只能去扫墓,照顾妻子的母亲,温柔地对待妻子,虽然先生因为这种罪恶感而烦闷苦恼,但这终究没有到令他自杀的地步。

二、孤独感

先生过去痛苦的经历中产生的孤独感,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悲剧是从19岁失去父母时开始的。叔父在其父母去世后,私吞了本属于自己的财产。此后,先生就失去了单纯和乐观的心态,开始怀疑世人。也可以说是叔父的行为,令他变得不相信别人了。而且,对于一直都不工作的先生来说,妻子小静是他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络。但是,他却不能对妻子说出心里的罪恶感。因为有精神洁癖的先生不希望妻子知道真相。妻子也不明白先生的想法。就这样,两个人虽然看上去很幸福,但隔阂却越来越深。先生的孤独感也日益增加。

对于先生的孤独感,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当我和妻子见面时,会突然感受到来自K的威胁。也就是说妻子在中间,K和我无论到哪儿都拴在一起,无法分离。对妻子哪里都满意的我,只想在这一点上远离她。”

此外,先生也感受到了K的孤独感。“我有一种预感,我也在以与K相同的方式,走K走过的路程,这一预感有时像风一样,横穿我的胸口。”由于这种孤独感,先生甚至有这种感觉:“不久之后,自己的心会与这片阴影产生共鸣,甚至会对这片阴影怀有近似亲切感的感觉。”

三、过于冷静的性格

K自杀后,先生虽然一直忧郁地生活了很长时间,但还是没有自杀。正如先生所说,长时间没自杀是由于对妻子小静的爱。先生这样说道:“到今天为止,我已经两三次遵循命运的引导,想要往最轻松的方向前进。然而我总是被妻子的魅力吸引。(中略)我总是犹豫。有时,看见妻子的脸,就想停止(自杀的想法)才好。”

但是这个理由也许只是一个没有说服力的借口。真心爱着妻子,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自杀了呢?这其中一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超越了对妻子的爱,促使他在漫长的痛苦中终于走向了自杀。从先生的性格作风来看,这股强大的力量大概就是先生过于冷静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了。在对此的多篇研究中,柳泽浩哉先生的《<心>之真相》中的觀点被认为比较有说服力,其《<心>之真相》中是这样论述的:“夏目漱石塑造了先生这样一个无论处于什么情况都能保持冷静思考的人物,他甚至能对自己要自杀的内心世界做详细的汇报。某种意义上漱石对先生是残酷的。先生无论处于怎样的痛苦之中,也不被允许感觉麻痹或神经错乱,他只有让自己一定要冷静地观察一切。”

的确,先生自杀前写给“我”的那封很长的遗书中,笔致相当平静,逻辑细腻,丝毫不像是濒死之人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漱石正是塑造了这样一个性格过于冷静,接近于残酷的先生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先生本人的自白。“怀抱着死的决心活着的我的心,时常由于外界的刺激而兴奋跳跃。然而每当我决心朝着哪个方向冲出去的时候,就有一股可怕的力量不知从哪里出来,使劲地攥紧我的心,让我一点也不能动弹。”

对于十分冷静的先生来说,因这种可怕的力量而失去了生的希望,但这并没有从理论上给他提供他能接受的死亡的理由。因此,他一直过着抑郁的生活。但过于冷静的行事作风,令他像行走的尸骸一样生活着,神经麻痹,离自杀就只差一个推动力或者说是导火索。而最后促使他终于走向自杀的那股力量便是乃木天皇夫妇的殉死。

四、为了明治精神

虽说是怀着必死的决心生活着,但还是没有自杀。可突然听到“殉死”这个词,先生便说:“我要为了明治精神而死。我几乎快要忘记殉死这个词了。这是个平时根本不会用到的词,只是尘封在记忆的深处,慢慢腐烂。听到妻子的笑谈,我突然想起了殉死这件事,我对妻子说,如果自己要死,也是为了明治精神而殉死。我这么说当然不过是开个玩笑,我那时大概是怀着把这不必要的旧词赋予新的意义一样的心情了。”

在那之后,得知乃木天皇殉死,先生便下定了自杀的决心。天皇殉死的行为令他受到了打击。直到现在他才知道天皇殉死这事当真具有杀人的力量。先生在引用天皇的遗书中说:“在西南战争中被夺去军旗以后,我一直想要以死赔罪,直至活至今日。”

但与乃木大将夫妇不同,先生决定殉死的理由,并不是为了明治天皇这一具化的人物,而是为了“明治精神”这一抽象的概念。这也正与先生一贯的抽象思维意识相呼应。随着明治时代的变迁,明治精神可以说是文明开化的自由、独立的个人精神。明治时代里,像先生这样的人,一生都在为了追求自由、独立和理想而努力生活。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理想却受到现实的打击。

先生这个人物就是明治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明治天皇的驾崩象征着明治时代的终结,也暗示着明治人的思想也应该开始转换。对于深受明治精神影响的先生来说,明治时代的终结对他是巨大的打击。先生说“我们出生在这个自由与独立的时代,作为代价,我们不得不学会品尝这孤独的滋味啊”,这里的孤独便是先生的孤独。

不是为了压抑内心的罪恶感而死,而是为了明治精神而殉死,对先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好的解脱?

结语

以上对夏目漱石的《心》的主人公先生自杀的原因进行了考察,得出了导致先生自杀的原因不仅有先生的孤独感、对K的罪恶感,还有先生过于冷静的性格和为了明治精神而自杀的结论。

《心》中,关于自杀,先生是这样说的:“我被困于这个牢笼中,凝固,费了千般努力,无论如何也不能挣脱出来,对我来说要挣脱出这个牢笼,最轻松的方法就是自杀,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漱石对于《心》这本小说是这么说的:“把这本能够剖析人的心灵的书送给那些想要剖析自己心灵的人。”漱石正是通过《心》,以平缓冷静又震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利己之心与道德心的冲突,表达了明治知识分子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和对社会矛盾的绝望,展现了知识分子矛盾、惆怅、无助又无奈的精神世界。

先生的自杀是《心》中最精彩的部分。迄今为止,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先生为什么自杀”。笔者所掌握的知识、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本稿还有许多思考不周的地方,仅想通过此不成熟的研究,表达自己的一点思考,和对漱石先生的尊敬之情。

(刘畅,周微,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省沈阳市,110819)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天皇性格
最厉害的本领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我爱你
性格描绘词
天皇版“渔夫”
12星座“吃”出性格
喜欢独处与性格孤僻
日本天皇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