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2019-09-10 07:22契诃夫译
大学·课外阅读 2019年3期
关键词:牡蛎饭馆饥饿

[俄]契诃夫译

我无须乎过于费力地追忆,就可以记起那年秋天阴雨的薄暮,当时的情形至今历历在目:我怎样跟我父亲一起站在莫斯科一条人烟稠密的街道上,怎样感到一种奇怪的病逐步抓住我。痛苦倒一点也没有,只是我的腿不住地往下弯,我的话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我的头无力地往一边歪着……看来我马上就要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假如那时候我进医院住下,医师就一定会在我床头的病历牌上写下“Fames”(拉丁文:饥饿)这个词,那却是医学教科书上所没有的一种病。

我的亲爹在人行道上挨着我站住,身穿旧的夏大衣,头戴旧呢帽,帽胎破了,露出一小块白棉花。他两只脚上穿着又大又重的套靴。这个爱面子的人生怕外人看出他光着脚穿套靴,就在他的腿肚上套一双旧靴筒。

这个可怜而又有点愚蠢的怪人,他那件漂亮的夏大衣越是破旧肮脏,我对他倒爱得越深。他五个月前来到京城谋求文书的职位。这五个月他一直在城里奔走,托人找工作,直到今天才下定决心到街上来乞求施舍。

我们前面是一所三层楼的房屋,挂着青色招牌,上写“饭馆”两个字。我的头软弱无力地往后仰,朝一边歪着,我凝神细看,认出那是墙上一张白招贴。我有半个钟头之久没让我的眼睛离开招贴。它的白颜色吸住我的目光,似乎给我的脑子施了催眠术。我竭力要认出那些字来,然而我的努力却白费。

最后。那种奇怪的病显出力量来了。

渐渐,马车的辘辘声在我耳朵里像是隆隆的雷声,我在街上的臭气中闻出一千种气味,饭馆的挂灯和街灯在我眼睛里成了耀眼的闪电。我的五种知觉一齐紧张起来,敏锐得反常。我开始看到先前看不清的东西。

“牡蛎……”我认出了招贴上的词。

奇怪的词!我在世上活了足足八年零三个月,可是这个词却一次也没听到过。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费力地把脸扭到父亲那边,用沙哑的嗓音问。

我父亲没听见。他在注视人群的活动,用眼睛跟踪每个行人……我凭他的眼神看出他想对行人说什么话,然而那句要命的话却像沉重的砝码似的挂在他颤抖的嘴唇上,无论如何也吐不出口。他甚至已经向一个行人迈出一步,碰碰他的衣袖,可是等到那个人回过头来,他却说声“对不起”,心慌意乱,倒退回来了。

“爸爸,什么叫牡蛎?”我又问道。

“这是那么一种动物……生在海里……”

一刹那间我想象出这种从没見过的海洋动物是什么样子。它想必是介乎鱼虾之间的一种东西。既然是海昧,人们当然就把它烧成很鲜美的热汤,撒上很香的胡椒粉,加上月桂叶,或者加上点脆骨,烧成酸溜溜的杂拌汤,要不然就做成虾酱,再不然就做成拌着洋姜的海鲜冻……我生动地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把这种动物买回来,赶快收拾干净,赶快下锅……赶快,赶快,因为大家都饿了……饿极了!厨房里飘来煎鱼和虾汤的香味。

我感到那种香味刺得我的上颚和鼻孔发痒,渐渐渗透我的全身……饭馆啦,父亲啦,白招贴啦,我的袖子啦,都冒出那种香气,味道浓得很,惹得我嘴里咀嚼起来。我又是嚼又是咽,倒好像我嘴里真有一小块那种海洋动物似的……

我觉着舒服得很,两条腿往下弯。我怕跌倒,就抓住父亲的袖子,靠紧他那湿漉漉的夏大衣。父亲在发抖,缩起身子。他冷。

“爸爸,牡蛎是素菜还是荤菜?”我问。

“这种东西要活着吃下肚……”我的父亲说。“它们有壳,像乌龟一样,不过……是由两片壳包住的。”

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开篇,直接将读者带入整个故事。

“一种奇怪的病”,是孩子天真的口吻。“我”的“病”是饥饿。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注意本文多次重复“病”。

外貌描写,通过交代“我”父亲破旧的衣着,表现了他拮据贫穷的窘况。

至本段是故事的开端: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我”与父亲的基本情况。

本段是“我”的心理活动:对牡蛎的美味的生动想象。这篇小说中“我”的感受与内心活动体现了契诃夫心理抒情小说的特色。

霎时间,鲜美的香味不再惹得我全身发痒,我的幻觉破灭了……现在我才完全明白!

“多么叫人恶心,”我小声说,“多么叫人恶心的东西啊!”

原来牡蛎是这么个东西!我就想象一种类似青蛙的动物。那只青蛙藏在两片贝壳里,睁着又大又亮的眼睛朝外,不住地摆动它那难看的下颚。我暗自想象人们怎样从市场上买回这种动物来,它包在贝壳里,伸出几只螯,闪着亮晶晶的眼睛,皮肤黏糊糊的……所有的孩子都躲起来。厨娘厌恶地皱起眉头,提起这个动物的螯,把它放在碟子上,送到饭厅里去。那些成年人拿起来就吃……把它活活吃下去,连它的眼睛、牙齿、爪子一股脑儿吃下肚去!它呢,吱吱地叫,极力咬人的嘴唇。

我皱起眉头,然而……然而我的牙齿为什么咀嚼起来了?那个动物讨厌,可恶,吓人,可我还是把它吃了,吃得狼吞虎咽,生怕尝出它的味道,闻出它的气味。我刚吃完一个,却已经看见第二个,第三个的亮晶晶的眼睛……我把这些也都吃了……最后我吃餐巾,吃碟子,吃我父亲的套靴,吃那张白招贴……凡是我眼睛见到的东西,我统统吃下肚去,因为我觉得,只有不断地吃,我的病才能好。那些牡蛎吓人地瞪起眼睛,样子可憎,我一想到它们就发抖,可我还是要吃!吃!

“给我牡蛎!给我牡蛎!”这呼声从我胸膛里冒出来,我向前伸出两只手。

“帮帮我们吧,诸位先生!”这时候我听见父亲闷声闷气地说,“我不好意思求助,可是,我的上帝啊!我熬不下去了!”

“给我牡蛎!”我叫道,揪住父亲的大衣后襟。

“你莫非要吃牡蛎?这么小的孩子!”我听见身旁有笑声。

有两个先生站在我们面前,头上戴着高礼帽,笑呵呵地瞧着我的脸。

“你这个娃娃要吃牡蛎?真的吗?这倒有趣!你怎么吃法呢?”

我记得一只有劲的手把我拖到灯光明亮的饭馆里去。过了一分钟,一群人把我团团围住,带着好奇心和笑声瞅着我。我挨着桌子坐下,吃一种黏糊糊的东西,有腌过的味道,冒出潮气和霉气。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没咀嚼,没看它,也没问一声我吃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一睁开眼睛,就必定会看见亮晶晶的眼睛、螯和尖牙……

我忽然开始嚼一种硬东西。响起了碎裂的响声。

“哈哈!他连壳都吃了!”人群笑道,“小傻瓜,难道这能吃吗?”

我记得,这以后我渴得厉害。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觉,因为我胃痛。我觉得滚烫的嘴里有一股怪味。我父亲从这个墙角走到那个墙角,用手比划着。

“我好像着凉了,”他喃喃地说,“我脑袋里有那么一种感觉,仿佛那里面坐着个什么人似的……也许这是因为今天我没有……那个……没有吃东西……我,说真的,有点古怪、愚蠢……我明明看见那些先生买牡蛎付出十卢布,那我为什么不走过去,向他们要几个……借几个钱呢?他们多半肯给的。”

到第二天早晨我才睡熟,梦见一只有螯的青蛙藏在贝壳里,转动眼珠。中午我渴得醒过来,睁开眼睛找我的父亲:他仍旧走来走去,打手势……

这是一个关于饥饿的故事,为什么要用“牡蛎”命名?

牡蛎是贯穿整篇小说的线索,使得故事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关键。故事因“我”不认识牡蛎而起,在吃牡蛎的部分迎来高潮。“我”对牡蛎的生动想象从侧面表现了“我”的饥饿。最后,“我”想象中奇怪的牡蛎出现,令故事的尾声留有余味,意味深长。

至本段是故事的发展:饥饿中的“我”看到饭店招贴上的“牡蛎”,却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陷入了丰富的想象,流露出对食物的强烈渴望(就算牡蛎是恶心的生物,也无法阻挡“我”吃下它,消除饥饿的愿望)。

牡蛎不是小孩子吃的东西,两位先生看不到“我”的饥饿,却只想看“我”的笑话。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

至此是故事的高潮:“我”饥饿难耐,喊着要吃牡蛎,父亲终于忍不住向人求助,两位先生出于好奇请“我”进饭馆,“我”在一群人的围观下吃了牡蛎。故事的尾声:“我”吃了牡蛎后胃痛,父亲愧疚地喃喃自语,“我”当晚仍梦到了“牡蛎”。

猜你喜欢
牡蛎饭馆饥饿
免费午餐
秋天的尺度
免费午餐
京味小饭馆 见证大时代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饥饿奏鸣曲
斯诗私塾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狼与羊
饥饿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