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深入探究

2019-09-10 07:22简少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20期
关键词:耳朵解决问题小朋友

简少梅

基于问题的学习,其英文为Por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也称“问题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问题本位学习”“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它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基于现实主题,运用学科知识习得必要技能,以学生为中心去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并完成学科知识的建构。PBL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半个世纪的时间,近年来在学前教育领域有了一些探索性实践。

幼儿作为问题解决的主体,其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支持者,教师对活动情境的解析、对核心问题的选取与提炼、对材料和信息方面的支持等指导策略都是影响PBL推进的重要因素,对比传统教学,PBL模式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11月9日下午,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PBL理念的幼儿园地方课程建构与实践探索》开题报告圆满举办,作为实验员之一的我很荣幸能开展《我自己》的PBL项目课程。

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可由分析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生成策略、解决问题、评估六个环节构成,下面我将从以上的六个环节来对中班开展的《我自己》PBL项目课程进行反思。

一、分析问题情境

在九月份的一次图书室活动中,图图在看《我喜欢》的绘本,突然你和旁边的小朋友大声讨论起来,走近一听,原来图图说:“我的耳朵才是最大的。”星成说:“我的耳朵比你大。”图图说:“我是大耳朵图图,我的比较大。”其他小朋友也围在一起讨论。菲菲用手来摸摸他们的耳朵说:“好像一样大啊!”刘衍也用手摸摸图图的耳垂,说:“图图的耳朵好多肉啊,是大的。”

孩子一直在讨论着,也开始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同伴的耳朵。刘老师在旁边把孩子的讨论录制下来。图书室活动结束后,班上三个老师交流了各自对孩子行为和讨论过程的观察。观看视频后,列出来以下问题:(1)图图认为自己的耳朵大,可能与《大耳朵图图》动画片的主人翁有关系。(2)发现图图和星成都没有通过探索去解决问题,而是争吵着说自己的耳朵才是大的。(3)同伴们学会看、摸来比较耳朵的大小,可是没有深入探究。

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表现和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进一步剖析,找出哪些方面需要教师提供材料支持并直接教给孩子,哪些是值得鼓励孩子继续探索的核心问题。

PBL教学模式强调从幼儿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构建教学情境。上述问题情境是孩子通过绘本阅读,发现自己的耳朵也是大的,这一情境的引发有利于幼儿去发现问题,促进幼儿观察与思考,引发幼儿之间的讨论。

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对案例中的问题(1),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动画片的人物是夸张、可爱的,我们班的图图与大耳朵图图是不一样的;对问题(2),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想办法来告诉老师,你的耳朵有多大,为什么你觉得你的耳朵比星成的大呢?对于问题(3),老师及时表扬孩子能通过看、摸来比较耳朵的大小,继续启发孩子还有什么方法来比较呢?或者带孩子去科学室或其他功能室,支持孩子深入探究,提炼核心问题:耳朵的大小到底怎样比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的?意识到核心问题后,老师和孩子一起观察耳朵结构模型,一起学习影响耳朵大小的原因。

二、提出问题

老师:小朋友对于“我自己”,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子航:我都看不见自己,我怎么知道啊?

博博:用镜子就可以看到自己了。

家诚:可是我们没有镜子啊。

静如:我知道这里(钢琴面)可以照到自己的。

小朋友开始活跃起来,都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去寻找一些能找到自己的物品。

世祺:碟子能看到我自己啊。

林琳:门把手也可以,可是为什么我的脸都变得歪歪斜斜了,好难看啊。

心愉:我小时候的头很小的,现在我的头变大了。

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提问的质量關乎孩子接下来是否有深入思考和探究行为。所以,只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行为。从子航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看不见自己,所以不知道要怎样表达关于“我自己”的一些问题。

幼儿围绕“看不见自己”展开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探索活动,从“怎样看到自己”到“为什么我的脸歪了”再到“以前的我和现在的我”,问题越来越深入、具体,孩子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专注。

三、收集信息

老师组织孩子进一步观看自己的五官和身体,并提问。

老师:我们为什么会有五官?

可儿:因为我们要用眼睛来看东西。

辰旭: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没有嘴巴我们吃不到东西,身体就长不高,也没有营养,就会死的。

子轩:我的牙齿是白色的,为什么梓悦的牙齿有一些黑色的东西。

忠霖:妈妈说早上、晚上都要刷牙,这样牙齿就会白白的。

老师需要基于孩子当前的认识发展水平,引导孩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收集信息的环节就是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产生原因的过程,只有找到了原因,幼儿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发现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促使孩子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做:带领孩子到社区医院,看看有没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可以与孩子有个互动的环节,提供一些设备能让孩子们自行探索,可以摸一摸人体模型,看一看关于五官、身体的图片,闻一闻一些安全的物品等等的活动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记录孩子们的问题,也要记录通过咨询、自行探索收集到的信息,在社区医院参观与交流后,可以向专业医务人员咨询能否借出一些物品资料(工具、设备、宣传手册等),将它带回班上做进一步的探究。

四、生成策略

老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了,也知道身体上的五官、手和脚都很重要。那么,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身体做些什么呢?

从宁:要保护眼睛,不能靠近電视机(看电视)。

子航:要勤漱口、刷牙,牙齿痛了要找牙齿医生治一治。

在孩子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教师要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在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保护身体的一些知识,因此需要老师进一步提升孩子的知识面,建立起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时候老师要认真倾听,及时反馈,不要对孩子提出的策略作出对或错的评价,要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操作,验证自己的策略。

五、 解决问题

孩子和同伴在比较身高,并能说出自己比谁高或矮。在交流过程中,他们找到一些办法知道自己有多高,以下是孩子们的对话:

宇恒:老师,我比君睿高这么多呢。

老师:怎样知道你有多高,君睿又有多高,你比君睿高多少呢?

宇恒和君睿笑了笑,就走开了,一会儿后,他们这样说:

君睿:老师,我站在纸巾盒(下方)这里,头是碰不到纸巾盒的,可是宇恒的头已经碰到纸巾盒了。

其他小朋友看到君睿和宇恒比身高的方法,都想了一些办法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静如:我的头都超出了窗口的的位置,可是奕奕的眼睛才到窗口的位置,我比奕奕高这么多啊。

思琦:我站在空调下面,头顶快到开关的按钮了。

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一步一步开始理解可以用目测的方法和同伴量身高,也可以用参考物来比一比,从而知道自己的身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一下子找到测量身高的,而是会不断衍生出新的小问题,这时需要老师引导孩子想更多的办法去解决当前的问题。只要有小朋友发散了思维,其他小朋友也会参考或创新,这样测量身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做:首先必须让孩子清楚比身高是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由于孩子们都在活动室进行对比和测量,所以每个孩子的测量结果都是有效的。其次,孩子都选择自己熟悉的参考物来目测自己的身高,从而推理出自己比谁高,对方的身高又在参考物的什么位置,所以,老师需要提醒孩子在参考物上做上记号来代表自己的身高和同伴的身高,最后请他们制作自己的操作单,把自己解决身高的问题的办法通过绘画记录下来,并学会与同伴分享各自的办法,体验自主动手操作、分享成果的乐趣。

六、 评估

1.老师询问:询问孩子要如何和别人分享他们在这个主题中所学到的东西,可借助主题网络图(可重新建一个,或用原来的)。

2.讨论孩子的作品和文件档案袋:让孩子回顾文件档案,边看作品、照片,边讨论运用主题墙的布置。

3.绘画:鼓励孩子画他们的项目里学到的每一样东西。画画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绘画来回忆自己的学习。

在活动总结环节,老师请孩子自我评价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和活动负责,引导孩子谈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并鼓励孩子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作为老师我可以这样做:老师要鼓励孩子分享知识和分担责任。如果孩子运用了新的策略,老师应及时给予肯定,给予记录,并帮助孩子继续发散思维;老师也可以帮助孩子调整策略以及找出他们想要的东西,并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回顾自己提出过的问题或使用过的问题解决策略,讨论哪些策略更有效;也可以提供示范和支持。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存在个别差异性,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个别孩子进行适当的介入,提供之前在开展活动中的照片、视频、操作单等材料帮助孩子回顾,引导孩子总结与评估。

项目式学习对于教育现场意味着什么呢?可以说是拆三堵墙,填一道沟:就是拆教师的墙、学习的围墙、科学(领域)间的隔阂,填家园中的鸿沟。由此可见,老师应改变传统知识传授者的形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引导幼儿解决问题,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我将在教育指导中心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关于PBL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猜你喜欢
耳朵解决问题小朋友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耳朵在哪里?
两只想打架的熊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借我用一下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