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自然保护双重语境下的乡村景观总体规划研究

2019-09-10 21:58谢小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绿道自然保护区景观

摘  要: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十九大上被首次提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

关键词:规划;生态

一、自然保护的要求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乡村地带,其周边社区往往具备了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先决条件,因其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均相对较好。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对缓解保护区保护压力,提高社区经济和社区居民经营管理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

二、乡村景观总体规划中所面临的挑战

在乡村振兴和自然保护的双重要求下,乡村景观总体规划面临着三大挑战。第一,大部分乡村的基础设施薄弱,景观质量普遍欠佳,特色风貌没有得到恰当表达。第二,生态安全易于受到挑战,自然生态保护与乡村发展建设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突。第三,大部分乡村的经济业态过于单一,附加值不高,产业链缺乏整合和深入挖掘。

三、对应规划策略

针对上述挑战,对应的规划策略包括以下三方面。

1、景观提升与营造

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尊重本地的乡土风貌,进行乡土风貌特色的创意性表达。此外,也要考虑乡村的自然山水格局和田园生态背景,营造与乡村自然环境和谐共融的景观。对于规划开展旅游的村庄,需要进一步考虑游人的诉求,从时间上和空间上满足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自然生态保护

严格遵循自然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并对生态脆弱的地带进行修复和保护。针对自然保护区,需要严格遵守划定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和外围地带的范围界限,绝不跨越界限。对于允许开展科研和旅游的实验区,应审慎定夺项目内容,进行适度开发。

3、乡村业态创新

从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出发,积极开拓思路,进行乡村业态的创新。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乡村经济收入。乡村旅游产业链的丰富和深化主要是将乡村旅游相关的住宿、餐饮、景点、交通、旅游产品等进行丰富,同时深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使乡村旅游成为更富有吸引力和旅游专业性的特色服务[4]。

四、案例:韶关市新洞村乡村景观总体规划

1、现状概况及问题梳理

新洞村隶属于广东省韶关市罗坑镇,总人口1510人。第一产业主要为特色种植业,第二产业主要为红薯加工业。

新洞村四周环山,形成两个小盆地,境内有广东省第二高峰船底顶。新洞村大部分区域地处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环境优越,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有森林、河流、湿地等,极具开发价值。

对新洞村进行SWOT以下分析:

1.优势。新洞村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丰富。

2.限制。生态高度敏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交通瓶颈突出,可进入性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对景观建设的投入有限。基础设施薄弱,配套亟待完善,环境质量不高。

3.机遇。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武广高速铁路、广乐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外部交通条件将明显改善。

4.挑战。乡村旅游产品构建面临与周边市场产生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景观建设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受到挑战。

2、发展战略

明确发展战略为四点,即“生态安全,分区引导”、“生态修复,村庄修补”、“绿道畅游,户外景观”、“农旅融合,创新业态”,并进行了“一带、两区协同、多点”的严谨空间布局,着重打造了五大核心节点,从而将上述战略和布局落实到乡村的具体空间中。

(1)生态安全,分区引导

针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加大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恢复和调节功能;对优先和重点开发区要进行合理布局规划,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2)生态修复,村庄修补

生态修补方面,依托现有林、田、水、村等肌理,对现有山体、河流、水系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实现生态升级。

村庄修补方面,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对生态民生产业进行扶持,增加绿色化、生态化改善措施。促进农村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

(3)绿道畅游,户外景观

推出骑行与徒步多种形式绿道。结合生态科考的需求,提升沿途景观环境品质,使游客能够全域畅游。完善户外活动营地建设,特别是户外景观空间的塑造。

(4)农旅融合,创新业态

以“茶叶+红薯”产业体系建设为核心,融入大旅游产业链,在乡村总体景观规划中考虑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配套和完善。此外,景观规划还可以通过深度挖掘优势产业可游、可赏、可品、可观的创新点,走一条景观规划带动旅游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

3、空间布局

规划在村域范围内形成“一带多点,两区协同”的景观空间结构体系。

(1)一带:村域绿道

结合新洞主路拓宽工程,在主路两侧绿地种植景观树,形成进村绿道。并结合保护区山上原有土路,建立步游道体系。

(2)两区协同:生态涵养区和生态体验区协同发展

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将新洞村分为两个区,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部分,由于不允许开展游憩活动,划定为生态涵养区;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的区域,可以开展游憩活动,划定为生态体验区,进行适度景观营造和旅游吸引打造。

(3)多点:景观吸引物营造与生态双修并行

大竹园村、上斜村位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以“生态双修”为主,即生态修复和村落修复,构建乡村生态屏障。

下迳村位于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利用现状建筑开展生态游憩活动,包括科普研学、户外活动等,以最少的设施量,最小的环境影响,构建景观吸引物,提升户外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东方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20171229/u7ai7306489.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华人民共和國自然保护区条例[Z] . 2017-10-26

作者简介:谢小璇(1990—6),女,江苏苏州人,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旅游规划。

猜你喜欢
绿道自然保护区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北京将新建500公里绿道
成长的绿道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