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历程与展望

2019-09-10 07:22刘宁青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福建省

刘宁青

摘 要: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工作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介绍福建杂交水稻制种的4个历程,以及取得成就(包括组织模式专业化、制种技术智能化、制种实现半程机械化、制种保险政策化、制种农户小康化等),分析了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推进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措施。

关键词:福建省; 杂交水稻; 制种产业; 发展历程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9.02.001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in Fujian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in China. Through introducing the four processes of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in Fujian and the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spe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ode, the intellectualization of se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e halfway mechanization of seed production, the political of seed production insurance, the welloff of seed production farmers, etc.),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in Fujian was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in Fujia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Fujian province; Hybrid rice; Seed prod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history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福建西北山区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具有杂交水稻制种所需的良好自然隔离条件,制种模式多样,包括早制、中制和烟后制,且劳动力丰富,成为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的黄金地带。本文通过介绍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历程,以及40多年杂交水稻制种取得的成就,分析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措施,以期拓展福建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1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历程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供给不足省外调入到供应全国,由全流域制种走向区域集中制种,由三系主导发展到两系占先,历经起伏,走过艰辛且辉煌40年,简单划分成以下4个阶段。

1.1 三系杂交水稻试制、南繁到县县制种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三系杂交水稻开始推广应用,福建省绝大多数的县级种子公司开展三系杂交水稻制种,部分种子公司如建宁县派农民技术员许金塔到海南三亚藤桥试制。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和各地市农科所为了加快推出新组合亦派科研人员赴海南制种[1]。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杂交水稻制种面积逐步扩大,据福建省种子公司统计,1987年福建省不育系繁殖面积313.2 hm2,总产量35万kg,全省制种面积7478.6 hm2,总产量1185万kg,其中三明市2260.3 hm2,建陽地区2169.3 hm2,宁德地区804.0 hm2,龙岩地区780.6 hm2,福州市547.7 hm2,泉州市642.1 hm2,漳州市195.0 hm2,厦门市2.8 hm2,莆田市76.7 hm2,制种县50个,约占全省县(区)总数70%,但制种产量差异大, 全省制种平均每667 m2产量105.7 kg,其中最高为三明市(136.3 kg),最低为宁德地区(67.1 kg)。

1.2 实行“省提、省繁、县制”制度与杂交稻种子省外调运阶段

20世纪90年代杂交水稻推广进入黄金时期,福建省杂交水稻种植面积80万hm2以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和杂交水稻种子统供率成为考核当地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全省杂交水稻推广率达到80%以上,个别县甚至接近100%,杂交水稻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993年福建省种子公司为了提高杂交水稻制种质量,不育系繁育由省种子公司集中控制,实行“省提、省繁、县制”的制度,统一安排制种条件较好的种子公司、良种场承担生产任务,省内种子供应量约占64%,不足部分由市县种子公司人员到省外盐城、绵阳等地调种,约占种子需求量36%。

1.3 制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出台后,福建省“三位一体”的种子公司开始改制,对种子经营进行剥离,种子市场竞争激烈,科研单位背景的种子企业逐渐占有优势,共有组合制种日益萎缩,专有品种数量增加,以建宁为中心的三明市制种基地经历市场冼礼之后,制种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成为全省杂交水稻制种中心,而且独特制种经纪人制度发挥能人效益,不断延揽全国杂交水稻种植区省份的科研育种单位和大型种子企业来建宁制种,建宁县制种面积提高至0.9万hm2,2013年建宁县被农业部评定成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之一。

1.4  “两系”制种产业优势扩张阶段

2012年以来,两系稻米质优于三系杂交稻,两系制种面积迅速扩大,由于两系稻制种的光温型类型对低温敏感,易转育,低温安全过关成为制种成败的关键。江苏盐城因连续出现灾害性低温,给两系制种带来较大损失,通过建宁制种经纪人对接,江苏、安徽种子企业开始将两系制种南迁到建宁,取得很好的成效。至2018年,建宁县两系稻制种面积超过0.53万hm2,占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的60%,全省两系稻制种面积达1.19万hm2,占全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66%,占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量的40%以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2 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取得的成就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稳步提升和制种集中度提高,制种区域集中在闽西北18个县市,建宁县里心镇、溪口镇制种面积超过0.27万hm2,成为全国最大杂交水稻制种乡镇,建宁县成为全国最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制种面积1万hm2,产量3000多万kg,约占全国杂交水稻种子供应量的10%。2018年全省制种面积2.06万hm2,每667 m2制种产量达200 kg,高产组合达到300多kg,年生产杂交水稻种子6000多万kg,成为全国三大制种基地之一。科荟种业公司在泰宁县朱口镇设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并经中国商检局认证,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年出口越南杂交水稻种子127.5万kg。

2.1 组织模式专业化

福建制种基地尤其建宁县制种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制种农户2.35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0%,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产生经纪人队伍,目前登记在册制种经纪人153人,对外承接制种合同,对内组织农户安排组合生产,经纪人甚至到邻近江西宜黄等县承包制种,以制种经纪人为基础组建的种子专业合作社40家,其中福建天力种业公司成为制种经纪人的“航母”,年承接20多家全国主要杂交水稻种子公司的订单近1000万kg的制种生产合同[2-4]。

2.2 制种技术信息化

水稻制种技术早期主要凭经验,随着30多年制种实践积累大量数据,依据大数据分析各种组合父母本特点以及设置各种自然灾害场景的父母本授粉最佳时期的合理预判技术方案,制种基地气象设施较大改善,准确预测天气情况,为制种提供良好保障。另外为了提高制种效率和纯度,父母本授粉后父本全部割除技术措施得到全面执行。

2.3 制种实现机械化

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2010年,制种全程劳力参与,劳动强度大。2010年以来,耕作机械应用于耕地耙田、母本插秧、统一防治病虫害、水稻种子收割,植保無人机人工辅助授粉正在研究应用之中,将来会替代人工授粉[2]。实现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等环节的制种全程机械化。2016年建宁县示范推广制种母本机插技术666.67 hm2,综合农机化率达73.3%。

2.4 制种保险政策化

制种期间易受到自然灾害如台风、持续阴雨、罕见的低温等影响,出现减收和绝收的风险由制种农户自行承担,制种农户与种子企业因损失引发纠纷增多,建宁县制种基地每年有40多起种子纠纷案件。2010年开展政策性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每667 m2保险金额800元,为水稻种植保额的2倍,2016年调整为1200元,为水稻种植保额的3倍。保费按7%收即每667  m2 84元,制种农户承担20%保费即交纳16.8元,中央、省、市财政承担80%保费。据了解,实施政策性保险以来,建宁县制种纠纷降至个位数。2018年全省制种投保1.76万hm2,参保率达85.3%。

2.5 制种经济效益显著

水稻制种每667 m2净收益1500~3000元,为单纯种植水稻效益的3~4倍,结合种烟-烟后制种模式,农户收益显著提高,建宁县20年前制种能人许金塔、许莉莉夫妇开展制种,并带头到海南搞南繁,制种让许金塔夫妇成为建宁第1个百万元户,建宁县政府及时抓住能人效应,把杂交水稻制种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建宁县全面推广,全县3.5万农户参与制种。通过制种建宁大部分农户不但脱了贫,还实现致富[3-4]。

宁化县提出发展“两米两茶一制种”的目标,把制种列入当地脱贫重要产业措施之一。目前,宁化县安远、中沙等镇制种面积迅速扩大,安远镇制种面积过万亩,接纳200多家种子企业两系稻种子生产。福建天力种业公司年制种面积达0.43万hm2,与9000多户农户签约制种,其中包括500多户贫困户,通过制种“五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机插、统一机防、统一割除和机收,降低制种贫困户的生产成本,提高收益。

3 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趋势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目前处于逆势发展态势,一是福建省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特别满足两系稻制种所需的安全气温要求,闽西北适合生产两系杂交水稻已逐渐成为全国种子行业的共识。二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略有下降,直播水稻推广增加了用种量,但目前品种审定通道除种子管理部门组织区试体系外,还增加科研联合体区试、绿色通道区试,新优组合推广呈井喷之势,给闽西北制种提供良好机遇。三是闽西北可以安排多种类型组合试制和生产,包括早(春)制、中(夏)制和晚(秋)制(含烟后制)等形式。2017年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8万hm2,跃居全国第3,2018年随着南平制种新基地扩展,制种面积达2.06万hm2,超过四川,预计2019年可能超过湖南省(2.67万hm2),争取全国第1。

国家实施现代种业创新工程建设,加大资金对种业的投入。建宁县近3年获得农业部制种基地补助4500万元,建宁县的种子工程建设规模化制种基地项目总投资2245万元,已初步发挥效益,同时福建省出台“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的6条措施,列入发展规划、打造种业基地、提升机械装备、培育重点企业、搭建科研平台和加大资金投入,2015-2020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三明市建设中国稻种基地。

4 推进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措施

4.1 制定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中长期规划

根据全国粮食种植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趋势及海外杂交水稻种子需求变化,及时制定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在闽西北设立建宁县国家种子产业园、沙县种业科技园、将乐种子科技产业园等以杂交水稻为核心的种子园,围绕中长期规划,编制种业相关的重点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实施,增强福建种业创新发展后劲。

4.2 加大“中国稻种”基地项目建设力度

根据“中国稻种”建设6条措施和实现“一园六大提升工程”目标,一要严格优选稻种基地建设项目,并尽快完工,形成效益。二要采取联合育种攻关机制,组织科研育种和种子企业合作,加快优质杂交水稻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和创制,为选育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奠定基础,让福建制种基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杂交稻种子。三要加快制种装備应用与提升水平。支持制种全产业链的种子机械设备集成应用。四要补短板,加快机制灵活的种子检验检测平台启动应用,为制种基地提供基础性公共保障服务,维护制种农户的权益。五要加强种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种业的前瞻性研究工作,确保福建种业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

4.3 提升专业化制种经纪和制种公司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制种经纪人登记备案制度,开展制种经纪人和职业制种青年农民培训,提高制种基地一线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二要每2年轮训1次,既要培训制种专业技术、种业经营者应知的法规条例,又提高经纪人的履行合同等市场信用,并实现持证上岗。三是鼓励制种经纪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专业制种公司,更好地服务制种基地农户和对外承接制种订单,以及降低市场风险。

4.4 强化制种基地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

制种基地依法进行品种登记管理,开展制种基地定期种子质量检查,依照制种基地纠纷管理办法做好制种基地纠纷调解与处理,对调出省外或国外的种子实行制种基地的检疫制度;强化制种基地政策性保险的全覆盖,灾情发生时及时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加强制种基地种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将物联网技术(IOT)应用到种子基地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可监控、可溯源的信息体系,更好指导制种基地生产。

参考文献:

[1]陈冠铭,曹兵,刘扬.国家南繁育制种产业发展战略路径研究[J].种子,2017(1):68-72.

[2]肖龙,何勇,王茂理,等.农业机械助推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J].中国种业,2015(8):22-23.

[3]周玉刚,庞春鹏.发展制种产业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7(10):181-182.

[4]张启华,罗展,邱三端,等.加强建宁制种基地建设 推进制种产业持续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13(9):137-141.

(责任编辑:柯文辉)

猜你喜欢
杂交水稻发展历程福建省
福建省陈建洪名校长工作室掠影
修诚 启智——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简介
东南风福建省青年油画展作品选登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水稻品种欣香优1068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华两优2890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