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曲《薄媚》新考

2019-09-10 17:05牛宏岩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曲西施

牛宏岩

摘要:董颖所写的《薄媚》大曲是承接宋代作曲家的手法,将唱词填入曲子中进行演唱。这首大曲一共由十支曲子组成,标题为《西子词》。这首曲调依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变化,显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特征。语言生动准确,自然贴切;叙事沉郁苍凉,壮大悲壮;韵律协和,抑扬有致。这首曲调为后世戏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曲;薄媚;董颖;西施

一、宋大曲《薄媚》内容新解

因唐《教坊记》中只单单记载了《薄媚》一曲之名称,所以对于其曲调的演唱内容,我们只能凭借宋代董颖所做的《薄媚》大曲来判断其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这首大曲一共由十支曲子组成,标题为《西子词》。

开篇为《排遍第八》,共分上下两片。上片总的叙述全曲的大致意思,“越王嫁祸献西施,吴即中深机”[1]1970介绍了创作缘起,引出重要人物西施;下片写阖庐中箭死去,夫差继位,发誓一定要找勾践报仇,于是双方短兵相接,吴国大败越国。在此埋下伏笔,为下文西施出场起到关键作用,越胜吴败打下基调。第二支曲子为《排遍第九》,上片写越王勾践兵败被俘,回忆曾经英勇无比,哪曾想到今日如此落魄,“熊虎途穷,来伴麋鹿卑栖”[1]1970中的“熊虎”指勾践,表达了勾践虽落为俘虏,却能不甘于现状,要想办法回国;下片交代了勾践利用钱财贿赂了吴国太宰,几经周折,终于在羞辱过后返回家乡。第三支曲子《第十攧》,叙述了因知昊王夫差好淫乐,于是越国大夫文种暗自设下美人计,向夫差进献美人西施,以此达到毁灭吴国的目的。接着写到西施之美貌“鸾镜畔、粉面淡匀,梨花一朵琼壶裹……”此等美貌,夫差怎能不爱?接着第四支曲子《人破第一》写西施临危受命,心甘情愿为了国家去和亲,“俄挥粉泪,靓妆洗”。[1]19171这支曲子写出了西施的深明大义。第五支曲子《第二虚催》叙写西施做好准备,踏人吴国境地。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忠言劝阻,深爱西施,对其恩宠有加,荒淫无度。第六支曲子《第三衮遍》写的是西施深得夫差宠幸,与西施整日饮酒作乐。西施善舞,夫差就修建舞场,专供其跳舞。两人感情上的切合使得夫差渐渐荒废朝政,为下面的吴国灭亡埋下伏笔。第七支曲子《第四催拍》写了夫差“爱江山更爱美人”,使得国风涣散,百姓离心;而此时的越国君臣正暗中勘察吴国的情况,等待时机,准备复仇大业。接着第八支曲子《第五衮遍》写越国起兵进攻吴国,杀了昊国太子,夫差求和,暂时停战;而后越国不断进攻吴国,夫差“谋穷计尽,唳鹤猿蹄,闻处分外悲”[1]1972暗示吴国的灭亡。第九支曲子《第六歇拍》写夫差自杀身亡,西施因立功回国,但心生对夫差的愧疚,同时又纠结对越国的忠心,最终被缢杀,从此“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1]1972最后一支曲子为《第七煞衮》,这支曲子的内容是依据范摅《云溪友议》所写,写了王公子游玩若耶溪,遇见了美丽的西施,追寻西施往其仙洞而去,最终与西施喜结连理。[2]

整个曲子围绕吴越争霸展开,以西施为中心点,叙写了越王勾践兵败被俘,伺机等待报仇;吴王夫差宠幸西施,耽搁朝政导致灭国;西施立功回国,却最终被溢死;最后王公子与西施喜成佳偶,成就了这部悲剧一份意外的喜悦。

二、宋大曲《薄媚》审美艺术研究

这首曲调依据人物的性格、身份变化,显现出多种不同的风格特征。语言生动准确,自然贴切;叙事沉郁苍凉,壮大悲壮;韵律协和,抑扬有致。整首词调令人有一种错综纷杂的心绪,无论是积极复仇的越王勾践,深明大义的西施都有着让人忍不住感叹的冲动。这首曲调不仅是演唱表演供人享乐的艺术展现方式,更是一部完整而生动的巨大历史故事。虽有个人的感情因素注入其中,但也不失为一部“曲史”。

(一)生动准确的语言

这首曲调由十支曲子组成,重点刻画了两个中心人物:勾践、西施。他们两人背负着不同的使命,有着不同的命运。曲调运用符合人物性格的精准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两个生动自然的人物。

勾践,这个心怀大志的越王。作为一位君主,他必须不断征服其他国家、扩充自己的疆域,以达到巩固国家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然而英勇的吴王夫差的出现,致使他的强国梦破灭了。曲调第一支曲子写到勾践“途穷”却威严仍在,以“熊虎”自比;而转眼又自称“臣妾”,展现出自己的无奈;“何为计”三字以真情表现出勾践满腔热血却被现实所困的无奈与不甘。“残月朦胧,寒雨萧萧”[1]1970这一句是整个曲调中唯一写景之处,月本应圆满,这里却是“残月”,又以“朦胧”二字衬托;雨本应温润,这里却写“寒雨”,又以萧萧二字补充,这正是写出了越国“山河破碎风飄絮”,越王“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整个曲调中最为沉郁的音符,其悲凉之感沁人肝脾。而正因为自己被俘受屈,“冤愤刻肝脾”,才有着坚韧的意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抓住有利时机,卷土重来,利用西施施展美人计,最终达到了其复仇的目的。对于勾践的刻画,作者有着十分强烈的主观情感,运用精准的语言,描绘出了一位隐忍而伟大的君主形象。

西施,是一位集美貌与勇气于一身的烈女子。她的出场与众不同,与勾践的谈话也远超于当时女性的见识。“论时事,兰心巧会君意”“虽令效死,奉严旨”[1]1972短短两句话就将西施的智勇双全展现得淋漓尽致。步人昊王深宫,深得昊王恩宠,“华宴夕,灯摇醉。粉菡萏,笼蟾桂。扬翠袖,含风舞,轻妙处,惊鸿态”[1]1971这四句三字式语句真实地描绘出了西施入宫之后的生活,语言的准确生动似乎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在流光溢彩的宴席之上,身着蓝衣,在花中起舞的曼妙女子,自然而贴切地描绘出了一个活脱的美女形象。因自己深得吴王宠爱,在短短时间内,吴国灭亡。曾经“万千宠爱在一身”的西施完成了助越国复仇的使命。一位真正被人爱过的女子,怎能无愧于夫差的恩宠,“垂暮日,置荒隅,心知愧”“尚望论功,荣还故里”[1]1972这两句真实地展现了西施的纠结与难过:一方面她对于夫差的爱有着愧疚的感情,另一方面理智上又有着对于国家因自己功绩而得到赏识的期待。这一准确的略带辗转的语调将西施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一个“尚”字巧妙地暗示西施的悲惨结局。正是“自古红颜多薄命”,作为一位美貌的间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赞赏,

“吴正怨,越方疑”,切实地写出了西施的艰难处境,最终“竟殒鲛绡,香骨委尘泥”。一个真实的美丽女子最终以悲剧完结。

(二)沉郁悲凉的风格

这首《薄媚》是大曲的一遍。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第四章《宋之乐曲》一章中云:“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薄媚》這一曲调一共有十支曲子组成,每支曲子都由两片组成,上片多为叙事,下片多为抒情,是一部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的作品。通过叙写越王勾践在战争中败于昊国,成为了昊王夫差的臣子,受尽侮辱,在欺凌中生活。而后抓住时机,积极奋起,最终灭掉吴国,展现出一种沉郁而苍凉之感。西施凭借美貌,担负起为越国复仇的重大使命。一位看似文弱的女子,却有着深明大义的气概。毅然决然地奔赴吴国,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感激与回报,最终缢死峨眉山,消香玉损。夫差曾立下壮志:“勾践必诛夷”,有着报复的他成功了,大败越国,俘虏勾践为人质,是一位霸气的国君。但却因对西施“才经眼、便深恩爱”,自此荒废朝政,导致百姓离心,最终灭国。整个曲调是以沉郁悲凉的风格为基调,勾践的愤懑,西施的悲惨,夫差的悔悟,都是以一种悲剧式的情节展现出来。所要抒发的人物感情如清泉喷涌,一泻而下,深刻地展现出了沉郁悲凉的风格。

(三)抑扬有致的音韵

董颖十分注重音律的协调统一,整首词调音韵整饬协和,抑扬顿挫,整齐有致。《薄媚》一整组十首曲调所用音韵全都是同部平上去音调同押韵。如第二支曲子《排遍第九》:“威、归、泪”以及“栖、计、之、私、系、脾”同部平上去音;又如第八支曲子《第五衮遍》:

“地、此、指、弃、死”及“迷、围、悲、归”同部平上去音;再如《第六歇拍》:“赐、愧、委、里、异、类、戏”以及“姬、疑、泥”同为一韵部平上去音。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云:“至董颖《道宫薄媚》大曲咏西子事,凡十支曲,皆平仄通押,则竟是套曲。”[3]这些语句押韵准确,平仄交错,或厉或举、或清新或澹远、或明快或响亮,搭配使用,和谐有序,抑扬有致,真正的与曲调内容相结合,配合了感情的真切表达,用合适的歌声唱出来,使观众自然地融入其中,感受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动听;品味人物所要表现出来的真挚情感,动人谐美。[4]

三、总结

董颖所做的大曲《薄媚》是完整展现西施故事经过的唯一一部宋代歌舞剧曲,也是现存最早的以西施为主人公进行表演的套曲。[5]作为一部如同史诗的曲调,董颖运用简洁准确的语言,生动刻画出的勾践、西施、夫差的形象,并利用戏剧式的发展脉络,梳理出昊越争霸的整个过程,叙写了越王勾践的失败,西施临危受命最终成功的复仇以及夫差所治理的昊国由盛转衰最终走上灭国的结局,以一种沉郁悲凉的笔调,构建了这部完整的大型历史故事。同时作者注重音律的使用,句句押韵,段段和谐。其铺陈叙事、首尾完整,为后世戏曲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对后世戏剧创作影响巨大。

参考文献:

[1]曾慥.乐府雅词[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何春环.论董颖《薄媚》大曲中西施形象的创新与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5(6):70-76.

[3][清]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王德先.宋词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5]王安潮.宋代大曲考Ul-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95-200.

猜你喜欢
大曲西施
谈《西施断缆》对西施入吴原因的改写
2021贵州大曲杯“记忆里的味道”征文终评结果(各奖项排名不分先后)
大曲中产果胶酶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活力评价研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歌舞大曲“凉州”
浅谈《霓裳羽衣曲》结构特征与艺术特点
浅析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
东施整容
学术观念与文献释读
“西施舌”的诱惑
《庄子说》(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