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品德教学中隐性教育的渗透

2019-09-10 20:08石成明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小学品德渗透

石成明

摘 要:小学品德教学中要重视隐性教育的渗透,就要做到:第一是立足于教材挖掘隐性教育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二是以教材为支点开发隐性教育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第三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重视隐性教育的渗透,使小学品德教学形式更要丰富与多元。

关键词:小学品德;隐性教育;渗透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小学品德教学既要注重显性的品德修养教育,又要注重隐性的品德修养教育,培养小学生较好的品德素养与社会责任。由于品德学科的特点,其教育的作用是长期熏陶与渗透的结合,因此注重隐性教育是小学品德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有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主要是因为教学过程过于教条化,没有关注到学生内在品德修养的需求,忽视了隐性教育的作用。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要通过挖掘教学素材、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活动等方式,把隐性教育从课堂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才能使隐性教育渗透到小学品德教学中,保障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挖掘隐性教育素材,渗透小学品德教学过程

小学品德重视通过生活来介入到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这本身就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很多较好的素材。品德教师要通过备课过程,将这些隐性教育的素材挖掘出来,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夯实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方面,由品德课程长期性的特点决定了小学品德教学要渗透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如学生诚实的品德培养,不仅需要不断修正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习惯,而且还要不断与现实作斗争,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別社会,才能使之形成持久的影响力。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较复杂的转型过程中,各种不良现象与极端现象时有发生,这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品德课程长期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品德课程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需要隐性教育的支撑。由于显性教育容易陷入教条化教学,通过隐性教育来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远比显性教育的影响要深刻。

以《我们自己做主》为例,无论是民主选举班委,还是对社会民主的认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都不算是非常新鲜的事情。但品德教师要通过民主选举的外在形式挖掘到隐性教育的素材——民主所体现的公正、公平。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反教材的素材从为什么要民主出发,通过民主的直观区分让学生明白自己做主的民主投票背后,还有自己对民主投票的神圣责任。事实上通过隐性教育的渗透,学生对自己投票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或亲近的人显然是非理性的。由此可见,通过挖掘教材隐性教育的素材,将隐藏在素材背后的品德修养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熏陶学生成长,有助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开发隐性教育课程,丰富小学品德教学内容

由于《品德与社会》一课有大量的生活化案例,但每一个地区、民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开发课程资源对小学品德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丰富就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生活化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而这个补充与丰富的过程,却是隐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过程,品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将隐性教育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形成互为补充,才能使隐性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而从生活化教学的要求来看,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品德教学更有效。而这种贴近,最好是学生发生过程或正在发生的生活化教材。通过将教学内容与隐性教育相融合,使之渗透到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既实现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目标,又实现了隐性教育的要求。

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共同成长与共同进步、换位思考、相互尊重及理解快乐等。这些内容按教材的编排来开展教学,当然不会有任何问题,但能不能切合学校的校情与学生的学情就值得思考了。品德教师只有立足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通过将本校甚至是本班的生活化案例加入到教学中,形成校本课程资源,才能使之发挥作用。如共同进步,可以通过学校典型的案例,将这一内容呈现出来,并在教学中渗透隐性教育,使之成为隐性教育课程资源,这将极大地使隐性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丰富隐性教育活动,创新小学品德教学形式

隐性教育开展的最好平台就是教学实践活动。品德课程是注重言传身教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会将自己所看到的表现加以思考,从而形成对隐性教育的思考。因而,通过隐性教育实践活动来创新小学品德教学形式,是促进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观察的方式之一,有助于小学生培养更完整、更健康的人格。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品德教师的一言一行或者同学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其他人的思考与品德修养。而通过丰富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让每个人要重视自己的表现,更创新了小学品德教学形式。

在《我做合格小公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就将隐性教育嵌入到其中,丰富了教学实践活动。首先,笔者在教学实践活动设计中,就以学生合格的行为为思路,通过每个同学对别的同学的观察,来反思自我行为是否合乎一个合格小公民的标准。如某位同学,其行为举止都很得当,那么就要通过细节进一步考查。该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哪些行为是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那么学生们就会针对这一学生行为进行讨论,形成有见地的看法。由于观察视角的差异,几乎所有同学都被别的同学指出了问题,从而对自己的反思更深刻到位,实现了隐性教育的目的,创新了教学形式。

总之,对于小学品德教学而言,隐性教育是一个潜在的重要教育形式,与显性教育相对,其作用可能不会很明显与突出。但从作用发挥的时效性来看,隐性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其作用的发挥可能对学生有更持久、更长远的影响。因此,重视隐性教育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渗透,是品德学科更重要、更根本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建珂.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J/OL].学周刊,2018(35):98-99

[2]薛卫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小组合作教育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104.

[3]刘晓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25):135+165.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李家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小学品德渗透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让品德微课助力学生的情感体验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