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扶沟县小麦优良品种示范、筛选及高产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9-09-10 07:22张冲刘建康
种子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优良品种筛选示范

张冲 刘建康

摘   要:目前,我国农业中针对小麦的种植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产量上,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小麦不仅仅看重的是产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农业中针对小麦质量问题不断进行研究,从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以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入手,通过品种对比、密度、播种期等试验进行研究与总结,为有效筛选优质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2-0107-02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志码: B

关键词:小麦;优良品种;示范;筛选;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应用

1   试验目的

为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根据优良品种不同农业生态区的适应性,更好地挖掘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通过本试验观察、鉴定近年来国家和省内选育、引进、审定的小麦优良新品种(系),对其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等进行鉴别,同时进行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应用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合扶沟县(区)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小麦优良品种,为扶沟县(区)区优良品种的选择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各级领导和农业生产部门指导农业生产、种子管理部门加强种子质量监管、种子推广单位和企业对良种的推广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优良品种的合理利用、生产栽培管理,提供一个科学依据和观摩平台。

2   试验设计

2.1   基本概况

试验与对照品种共计48个。其中,半冬性品种有40个,以周麦18为对照;弱春性品种8个,以偃展4110为对照。

试验设两个重复。试验小区长14 m、宽5.2 m,小区面积72.8 m2。每小区播种24行,等行距,密度(基本苗)为21万~22万苗/667 m2。试验田面积共计0.8 hm2,四周设保护行。

2.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周麦18、周麦22、周麦24、周麦26、周麦27、周麦28、新麦26、郑麦7698、郑麦379、周麦23、周麦21、郑麦9023、偃展4110、徐麦29、豫宝1号、周麦25、衡观35、存麦1号、百农207、众麦1号、矮抗58、漯麦18、淮麦28、泛麦8号、豫农035、许科1号、谈麦98、内农科201、新麦23、兰考198、豫教5号、郑农16、豫农9901、郑麦583、洛麦24、苏育麦1号、濮麦26、中麦895、许农7号、焦麦266、豫教2号、农大1108、轮选988、金麦福368、偃佃9433、豫麦69、顺麦69等,共计48个。

3   试验要求

3.1   记载标准

按照国家农作物品种(小麦)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记载标准及时严格记载。

3.2   适时收获

为了试验计产结果更科学、准确,采取全区收获计产,两个重复对比平均,每小区、每品种单独脱粒和晾晒,水分标准执行国家小麦种子(原种)标准,不高于13%。

4   栽培管理

4.1   前茬及土质情况

前茬作物为大豆,10月5日收获倒茬。土质为潮土;土属:淤土;土种:腰砂淤土。

4.2   底肥情况

于2013年10月12日耕地前每667 m2施复合肥50 kg(含量N+P+K总养分计:不小于45%,25-14-6)、有机肥1 000 kg(风干鸡粪)。

4.3   土壤處理

为了有效防治各种地下害虫及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于犁地前每667 m2撒施甲拌磷颗粒5 kg及70%甲基托布津2 kg(拌干土后匀施)。

4.4   播种及种子处理

试验播种日期为2013年10月16日,播量为21万~22万苗/667 m2。为了有效防治小麦全蚀病,于播种时按每667 m2用12.5%全蚀净20 mL兑水1 kg拌种10 kg标准。

4.5   追肥

为了加快小麦“氮肥后移技术”的推广及展示,于2014年3月5日每667 m2施复合肥10 kg(含量同基肥)、尿素10 kg。

4.6   病虫害防治

整个生育期共施药3次,针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于2013年12月6日每667 m2用20%三唑酮50 g+井冈霉素10 g兑水30 kg施药1次;于2014年4月下旬,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采用“一喷三防”技术;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麦蚜等为害,每667 m2用12.5%烯唑醇30 g+4.5%氯氰菊酯50 g+10%吡虫啉20 g及200 g磷酸二氢钾兑水50 kg喷施1次;2014年4月21日预防小麦赤霉病1次,每667 m2用40%多菌灵胶悬剂150 g兑水30 kg(主要针对小麦穗部施药)。

5   特殊气候对试验的影响

该生育期内,播前墒情较差,对于未造墒麦田,影响出苗质量,出苗差,但10月下旬的有效降水缓解了部分旱情。2013年12月—2014年1月的持续旱情,抑制了小麦分蘖,使小麦有效穗数减少;冬季气温偏高及后期湿度增加,加重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近年来较重年份;扬花期间降水加重赤霉病的发生发展。

6   气象对小麦生育影响及参试品种结果分析

6.1   本小麦生产年度气候特点

本小麦生产季节(2013年10月—2014年5月)共计降水210.2 mm,与历年相比偏少,总体分布:生长前期、中期少,后期适中偏少,关键期降水量基本保证生长需水,利于小麦灌浆。休闲期(2013年6—9月)降水278.6 mm,其中9月有效降水仅15.4 mm,且集中在9月上旬,10月直到月末才有一次降水(12.8 mm),播种期间旱情较重,严重影响出苗质量,生长期降水具体分布为2013年10—11月降水68.8 mm,部分缓解了苗期旱情,期间平均气温8.9~15.7 ℃,利于苗期生长和冬前分蘖。2013年12月—2014年1月降水仅0.2 mm,处于无降水状态,小麦春季分蘖受到一定抑制。2014年2—3月降水39 mm,平均气温与历年相比相当;4月降水68.3 mm,此期为小麦生长关键期,降水基本保证了小麦生长需要,平均气温15.3 ℃与历年相当;5月降水33.9 mm,气温与历年相比偏高,此期气温适宜小麦生产、光照充足利于小麦灌浆,对小麦粒重影响较大。

总的来说,2013—2014年度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对小麦产量“三要素”构成的影响是:亩穗数低于往年、穗粒数与往年持平、千粒重明显高于往年。

6.2   试验结果分析

由于本试验参试品种较多,根据本试验的主要目的,现只对试验中在本生态区表现突出(产量高、性状优),拟推荐在扶沟县(区)生产上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品种总结分析(产量居前15位品种),其他品种可参考调查表、记载表等作分析。总结品种依次为:周麦27、周麦26、周麦28、周麦22、存麦1号、郑麦379、矮抗58、百农207、周麦23、周麦24、徐麦29、泛麦8号、郑麦9023等。一是产量结果。从小区测产结果看,参试品种中,两个对照品种周麦18居第12位,偃展4110居第20位;弱春性品种表现较好的有周麦23、郑麦9032,分别居所有参试品种中第10位和13位。二是生育期。通过生育动态及性状记载表可看出,弱春性品种及半冬性品种出苗期、返青期均表现一致,与对照相当;弱春性品种返青期早于半冬性品种;拔节、抽穗时期,郑麦9023比对照偃展4110早1 d、周麦23比对照晚2 d;生育进程有部分差异。三是抗逆性。在48个参试品种中,由于冬季持续干旱(2013年12月—2014年1月降水仅0.2 mm),有个别品种表现抗旱性差,分蘖严重减少,最后成穗不理想,影响产量,但推荐品种(主要为前15位)受旱情影响不大,表现抗旱性强。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在2013—2014年气候条件下对参试品种的抗旱性和对纹枯病的抗病性是一次很好的检验。后期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灌浆、养分积累是有利的,弥补了前期旱情等不利条件造成的损失,平均单产高于往年。总之,通过试验观察鉴定,在本年度表现优异的品种,半冬性品种有周麦27、周麦26、周麦28、周麦22、存麦1号、郑麦379、矮抗58、百农207、周麦24、泛麦8号、徐麦29等;弱春性品种有周麦23、郑麦9023等。这些品种通过测产、实打验收和室内考种,在高产、优质、抗逆、抗病等方面与同类型其他品种相比,在扶沟县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建议在扶沟县配合各项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加大推广。

(收稿日期:2019-01-14)

猜你喜欢
优良品种筛选示范
探究玉米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措施
晋北豇豆新品种鉴定筛选与评价
不同西瓜嫁接砧木的筛选与研究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平行文本在旅游翻译中的示范作用
三棱榄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核电厂电仪设备的老化评估筛选
水稻育苗关键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