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2019-09-10 23:27陆燕雯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含蓄感情美的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美育也是美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以现实美(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和艺术美作为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陶冶、感化、教育的基本内容,并通过培养既有美的心灵又懂得美的规律的人来改造美化客观世界为宗旨的一门科学。

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一些古今诗人作家的诗作,这些诗歌凝炼隽永,把诗的价值凝结于诗美之中,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难得精品。诗歌以其短小的篇幅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形象而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照天性来说,人都有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语文教师也必须将“美”带到他的教学中去,使我们的课堂教育具有素质教育的意义。通过诗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使学生懂得情和理,受到感染;在审美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可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捍卫美的热情。

诗海是如此之美,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诗歌美育教育呢?语文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方式,切入到美文的深层去,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文意”这一层,还要让学生知道“好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使学生的一切心理机能都充分地、自由地活跃起来。

(一)诗歌的语言美

1.准确传神

诗的语言要求用字简练,表达事物准确,不能像流水帐,不分巨细什么都写。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仅一字就意境全出,可谓尽人皆知。

2.言简意丰

诗歌还要求语言在简练的基础上却又能表现丰富的内涵。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只有28字,却包涵着极丰富的内容,它描绘了10种景物,类似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跳跃”的手法,却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表现了天涯游子的孤寂痛楚之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情景高度浓缩于这一幅画面之中。

3.音韵和谐

诗歌有着美妙的韵律,这是其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诗歌中往往讲究收梢押韵美,句末收梢,是读者阅读心理的落脚点,给予我们的听觉美感尤其明显。如《伐檀》第一章,收梢字分别是“檀、干、涟、廛、餐”,那押平声“an”韵;第三章收梢字是“轮、沦、鹑”,都押平声“un”韵;而第二章收梢字是“辐、侧、直、亿、特、食”都押入声韵。这种平声和入声交替,形成它特有音韵,正如古人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力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说它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作品,经过了岁月的磨洗,但仍不失收梢押韵之美,读起来富有极强的音乐感。

(二)诗歌的想象空间

由于文学作品是有限与无限,偶然与必然,虚与实,情与景等的对立统一、和谐综合,所以诗歌中的形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课文在脑中有声有色活起来。

诗歌文字的精练给读者提供的大量的联想、想象的空白。

首先要含蓄,诗贵含蓄,含蓄是中国古代诗人孜孜以求的写作境界。首先要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极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以想象的广阔天空。如《惯于长夜过春时》,诗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残害青年的无比仇恨,对烈士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对黑暗现实的不满等,所有这些都交织在一起,含蓄深沉,悲慨顿挫,力透纸背,余味无穷。而诗中找不到一句直、浅、露的语句,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包孕在一系列意象之中,含蓄沉缅,耐人咀嚼。

其次,模糊性是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从而作出多样的然而合理解释的好方法。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词的最后一句在我们看来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墙外的男子多情,怎奈墙里佳人无情,笑声渐消,故而多情却被无情恼;另一种理解为,墙内多情佳人,墙外却是懵懂公子,不知佳人所笑为已,故而惹得笑声渐消,又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

(三)诗歌的情感触发

在诵读与导想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从诗歌中看到了美的光环,从作品本身来看,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体验、感受能被读者了解并产生共鸣,必然要将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呈献给读者。教师要设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去牢牢抓住抒情主体、景物等一切传递审美情感的载体,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触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较高层次的审美状态——动情。

写诗时诗人的感情在燃烧,教诗是诗作感情再一次燃烧。诗情感人,源于诗人感情的燃烧点。为了开辟与学生感情交流的通道,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应着力找出诗人感情的燃烧点。如《梅岭三章》(陈毅),其燃烧点是:“断头今日意如何?”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披肝沥胆浩气横溢,勉励同志,追溯往事,瞻望前程,那磅礴宇宙的革命激情象滚滚岩浆,化成熊熊火焰,即使是铁石心肠也要熔化。找到这个燃烧点,就能使学生的感情波澜随着诗情起伏,因而受到教育。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一千古名句,为什么能“名”下来?我们不妨从美学的角度让学生围绕一个“同”字去寻找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相通之处(同自京城出,同叹命运苦,同感处境悲,同流辛酸泪等),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受到感染。因为通过寻“同”学生不仅看到了诗人心中的苦水与幽愤,而且透过幽愤看到了诗人“仁民爱物”的傳统道德观。通过对诗情的分析,主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了强烈的感情交流。

大千世界,处处皆有美,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凭借于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理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显得苍白无力。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除了诗歌还有许多美文,这些语言艺术的范例,都将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作者简介:

陆燕雯,女,讲师,现供职于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研究方向,诗词教学,高职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含蓄感情美的
含蓄
最好的感情
打破平衡
含蓄
感情工作
美的校 美的人
不分对错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含蓄
感情强烈的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