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偏差与思考

2019-09-10 23:27洪亿凡
大东方 2019年2期
关键词:导学案教材

洪亿凡

摘 要:近年来,“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唤醒了万千教师献身教科研的热情,但笔者在组织编写使用“导学案”时,发现存在一些偏差,为此引发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导学案;教材;问题前置;流于形式

见过很多死气沉沉的高中数学课堂,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投入“黑洞”的石子,激不起点滴浪花,我不知道这些石子在黑暗中到底能击中哪些心灵,也不知道哪些心灵会因为这些石子的击中而暗生波澜。但“导学案” 的使用和推广为一度沉闷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教育的春天,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已成为课改的春风,它不但唤醒了亿万学子主动学习的热情,而且唤醒了万千教师献身教科研的热情。但笔者作为一线的实践者,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却越来越感受到这种授课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其使用尚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甚至还有一些不足期待改进,为此,笔者以自己施教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依托,以案例(片段)分析为基础,给出一些自己的思考、探求“导学案”教学存在的一些偏差,无意否定导学案在数学教学中之功效,只是为了使“导学案”教学走得更加稳妥!

一、冷落了教材

数学“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由数学备课组集体分工协作完成,即学期伊始,由数学教研组长把每学期要教学的内容,分解给每一位任课教师,先由各科任老师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进行编写,然后再有大家共同研讨,凝炼成文,从而形成本校所有年级老师共享的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由于老师备课的时间有限,很难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既吃透了课程目标,又真正理解了编者的意图,还了解到学生的具体学情,再加上教师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同,写出的导学案难免带有设计者自身的感性烙印,甚至出现一些偏差:对教材的冷落便是极其明显的偏差之一。

据笔者所知,一些老师在编写导学案时为了迎合考试,往往从教辅材料中选编大量的习题,有的甚至直接使用高考试题,致使编写出的导学案充斥了大量的练习题,学生拿到导学案后,注意力更是被众多的练习题所吸引,而对课本上的章头语、知识链接、阅读材料,数学实验、拓展探究等内容少有兴趣和耐心,有的甚至置之不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

案例一:一位老师编写的“向量减法”的导学案,除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内容、例题之外,就是大量的练习题了,而对于深化数学概念的活动过程设计,相关的正反两个角度的强化练习却几乎没有。首先,我们知道学生记住向量减法的法则也许并不困难,运用法则解决一些问题也是必须的,但要学生真正理解向量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也许并不容易,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为什么可以做出这样的规定?学生不亲身经历数学概念建构的思考过程,就不会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特别是学生如果不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尝试数学概念建构的方法,就难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极其不利,从这些来看,该导学案的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

其次,教材作为承载教学内容的经典,既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即便是课后的练习设计,都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都是经过很多专家的深思熟虑后才选编进教材的,而部分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既没有把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选编进去,也没有对教材中的习题有任何的处理思路——将课本完全置之度外,这种舍弃教材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用教材教”的前提是用好教材,怎样用好教材?导学案与教材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位?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师去深思。笔者以为“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都要与教材紧密相连,要把教材中能揭示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能反映数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基本思想方法及知识的形成背景的优秀习题选进导学案之中,而不要把导学案编写成类似于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二.异化了问题前置

导学案中的“学案”一般是教师事先把学习目标、前置问题、练习设计等内容提前预设好编入导学案,并发给学生,而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案中的前置问题,进行预习,然后带着预习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这样既能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依据,而且能实现教师有效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理想。

而问题前置作为针对学生预习不足而下的一剂猛药,在导学案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好的前置问题既能引领学生思考、又能启迪学生智慧,但目前很多导学案中的问题前置都被各种各样的预习题、考试题所异化,致使很多前置问题与一般性的预习作业没有什么区别,这种偏离了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过分关注习题、过分凸显导学案的应试功能,缺乏真正意义上思维引领的做法,既发挥不了导学案的引领作用!也无法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

案例二:某教师编写的《函数的概念》的导学案,学习过程设计的是“两个实例引出一个定义,其次是几项注意,然后就是大量的题目练习;笔者认为,这种通过两个实例就直接给出函数概念的做法,很难帮学生建构起函数的概念,因为,学生对函数概念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借助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去尝试,从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再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征概括,进而抽象出严格的函数概念;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习建构新概念的方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即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既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思考过程,只有学生参与了数学活动,经历了数学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那么,为什么要建构函数新概念?怎样建构函数概念?这些能落实课程标准,能引领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的问题,编入导学案中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那种以压缩学生思维的简单告知,以解题取代建构过程的做法实在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基于此,笔者以为,数学导学案前置问题的选择,首先应该是对学习内容的系统化思考,而不是零散知识点的肤浅呈现,不能将其简单化、试题化,应以激发学生思维向深度发展为依托;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基础;以促使学生离开导学案,走向书架或电脑,去主动收索各种相关信息为宗旨;这样的前置问题才是真问题,而非习题;这样训练的才是真正的能力,而非知识。其次,导学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导学”,即引导学生学,也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但目前的很多导学案,更多的关注学什么(内容),考虑让学生怎样学还很不够。为此,导学案中用以引领学生思考的前置问题,应该凸显学生怎样学的过程,应该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定位,虽然导学案中的问题前置,会因个人素养而呈现差异,但大方向一定要走向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數学与统计学院)

猜你喜欢
导学案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