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2012~2018年)述评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

2019-09-10 07:22郇庆治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思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与基本特征及地方践行等议题性方面,研究方法上更偏向于对其动态发展过程本身的叙述和讲话文本内容的总结诠释,尽管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总体上尚处于一个初步阶段。促使这一重要思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路径是,一方面要着力于对已经公开发表的权威文献开展更为系统与深入的理论归纳和阐发;另一方面要更自觉地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视角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理性凝练与提升,从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出更加体系化与逻辑化的概括阐释。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治理)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2-019-012

总的来说,“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论著的数量并不是太多,而且更多是诠释性或具象化的。”[1]据2018年12月28日进行的统计,中国知网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词的检索结果是:2014~2018年分别为:2018(338)、2017(124)、2016(58)、2015(35)、2014(31)。可以明显看出,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尤其是2017年末以来呈迅速增加之势,并且其中许多是报纸文章、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硕士论文)。比如,2017年所发表的124篇论文中,有5篇是研究生学位论文,35篇是报纸文章。而如果严格限定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这一主题内容,2014年至今发表的论文大约为150~200篇。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过去五年多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做初步概括,并对如何深入与拓展该议题领域的学术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一、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时任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在《求是》2013年第17期发表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一文。该文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但全文并未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概念术语做出更为明确的概括。而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也在《国土绿化》2013年第10期发表了《为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生态条件: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文,表达了近似的观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的思想精髓,蕴含着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度智慧,贯穿着心系民生、为民造福的深厚情怀,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新成果,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可见,“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最初是一个更具权威性的官方用语。

此后,南京大学刘希刚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永贵教授在《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初探》一文,这篇文章是最早明确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概念的。该文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人类生态文明发展趋势的自觉顺应,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应用,是对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规律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党的执政思想的丰富拓展。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胡敏教授在《中国青年报》2014年12月8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打造生态文明新常态——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评述》的文章,几乎同时使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这一表述。该文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谋求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文中还着重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关系变革”“实现和谐生态关乎公平和民生”等重要论断。

在此期间,学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概括依然使用了各不相同的术语或提法,比如“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陶良虎:《理论探索》2014年第2期);《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张传辉、韩炜:《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7期);《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多维解读》(徐水华、陈璇:《求实》2014年第11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赵树丛:《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9月1日);《习近平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探析》(陈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1期);《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夏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6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研究》(陈雪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8日);《习近平的绿色情怀:习近平林业思想述论》(贺东航:《林业经济》2014年第12期);等等。

可以说,2015年间,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讨论仍有许多学者沿用称谓不一的术语或提法,比如《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林明:《贺州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李全喜:《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15年第3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蕴含的四大思维》(刘建伟:《求实》2015年第4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杨莉、贾文龙:《生产力研究》2015年第12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王磊、肖安宝:《理论导刊》2015年第12期);《习近平生态思想探析》(刘海霞、王宗禮:《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习近平生态思想初探》(周光迅、周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4期);《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策略、新方式》(郭秀清:《大连干部学刊》2015年第5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黄承梁:《求是》2015年第16期);等等。只不过,“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似乎日渐成为一个更加主流的表述。

但非常重要的是,南京大学刘鹏教授在《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3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文、湖南商学院唐小芹教授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6期发表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文,差不多同时明确使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概念。前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形成了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和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整合为“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整体战略布局;后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它是对中华传统生态智慧及国内外环境治理经验教训的新认识,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及民生理论的新内涵,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方法论的新拓展,构建起法律及制度体系的新保障,创设出生态文明思想大众化的新话语,形成了加强国际领域合作的新思维。

另外值得特别关注的还有四篇论文,一是贵阳学院阮朝晖教授在《前沿》2015年第2期发表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发展的历程》一文,认为其萌芽于陕北农村的7年知青经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步于任正定县到福州市领导期间,发展定型于任福建、浙江、上海领导期间,理论丰富与深化拓展于任国家领导人之后,是一个“试验——生态——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话语演进递升过程(类似的论文还有王国莲发表在《延边党校学报》2015年第3期的《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等);二是福建省社科院魏澄荣研究员在《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发表的《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试析》一文,强调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重视并力行生态文明建设,比如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并牵头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认为全面概括习近平在闽期间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于深刻理解和自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是安徽省委党校宋周尧教授发表在《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构建与科学方法》一文,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阐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基础理论做了新的阐发和科学的构建,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四是延安大学张硕、高九江教授发表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探析》一文,认为其“生命共同体”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其“生态环境生产力”观点赋予了生产力新的内涵,其满足人民生态诉求的生态民生观具有丰富的哲学蕴含(类似的论文还有周光迅和胡倩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4期的《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论略》等)。

自2016年起,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呈现为一种视野拓宽、多层面展开的新格局。比如,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发展过程,中共中央党校乔清举教授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文中(《学习时报》2016年7月28日),系统概括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他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而自党的十八大开始推动和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党和政府的执政方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问题,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乔清举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发展,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而北京大学康沛竹教授等在《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发表的《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内涵与意义》一文,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长期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并从生态生产力、民生福祉和人类文明等角度做了理论阐释;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等发表在《学术论坛》2016年第12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辩证法阐释》,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比如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要与其他四大建设紧密结合,强调要以系统工程的思维抓生态文明建设、运用整体性的思维谋划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以辩证观点对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类似的论文还有李学林和黄明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辩证思维探析》;李全喜发表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思维方法探析》等);武汉大学李雪松博士等发表在《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一文,则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论、生态环境民生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论、生态红线论、生态系统休养生息论等重要论断,认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环境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类似的论文还有阮晓菁和郑兴明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学刊》2016年第11期的《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五个维度》;李菁发表在《学理论》2016年第12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精髓研究》;段蕾发表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政治学阐释》等);而环保部政研中心夏光研究员则明确要求《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中国环境报》2016年12月6日),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许多重要指示和批示,从而逐步形成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考量与部署,具体可以分为战略思想和实现途径两个层面,前者主要解决“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后者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生態文明”的实践问题,从而构成了明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践行,青海省社科院苏海红研究员等在《青海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青海生态建设实践》一文,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基本遵循,而青海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总体思路及其要求,着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生态建设实践之路。

需特别提及的是,这一年中已经出现了10篇左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分析(价值研究)”“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等为题的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突出反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在新一代学者中迅速扩大的影响。

可以说,2017年学界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大致延续了前一年的发展势头和关注主题。比如,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发展过程,浙江理工大学周光迅教授等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7期发表了《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一文,强调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丰富完善,因而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生涯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路径、提炼其特有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安徽师范大学张金俊博士发表在《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3期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一文,则强调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浓厚的生态关怀情结、厚重的生态惠民情怀、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以及真善美的意境等时代特色(类似的论文还有王越芬和张世昌发表在《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4期的《从文化到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演进探赜》;郗铮发表在《价值工程》2017年第11期的《习近平地方工作期间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张红岭发表在《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的《习近平生态思想研究:从绿色浙江到美丽中国》等);大连海事大学曲建武教授等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析》一文,则认为该思想的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历史来源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实践来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价值观转变维度、思维方式转变维度、环境伦理认识论转变维度、发展方式转变维度、生活方式转变维度和生态法治观转变维度;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人民论坛》2017年第31期发表了“专家学者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组文,环保部政研中心夏光研究员等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做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整个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从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生态政策、生态思维等方面直面主题,在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市场等领域破茧而出。华中师范大学唐鸣教授等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4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逻辑蕴含、内在特质与实践向度》一文,强调制度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在实践层面上,通过生态文化重塑、生态责任分配与生态制度建设三大维度,标注了化解当前生态治理难题、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三大基本着力点(类似的论文还有齐振宏和邬兰娅发表在《社科纵横》2017年第3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等)。中国传媒大学张寒博士等在《理论月刊》2017年第10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一文,则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论断和新解决方案,体现了联系、辩证、发展的思想意涵,对于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类似的论文还有刘丽发表在《宁夏党校学报》2017年第4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认知的四重维度》等)。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教授发表在《人民论坛》2017年第25期的《〈两山〉理论:生态文明新思维新战略新突破》一文,强调了以“两山”理论为基础的绿色发展思想对于中国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等在《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7年第4期发表的《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重要意义》一文,则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既立足于推进中国新型发展道路的作为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思想,也是立足于全球环境治理、超越了西方绿色思潮的作为境界论的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践行,石河子大学张振华教授等在《新疆社科论坛》2017年第3期发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与实践研究:以新疆为例》一文,强调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广泛运用到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对于加快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建立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类似的论文还有杨旭和金炳镐发表在《中国民族报》2017年10月13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民族地区的践行路径》等)。

二、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2018年之后,学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同时得到了党和政府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力宣传阐释和十九大精神与战略部署强有力贯彻落实的推动。(比如,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專项”和2018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与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都单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选题。)尤其是,5月18~19日举行的第八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并且概括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要点及其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即“六大原则”(以生态环境部为主体的新闻宣传研究进一步把“六大原则”概括为“八观”,即再加上生态环境决定文明兴替的深邃历史观和鼓励公众社会参与的全民行动观。)参见(胡勘平(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快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张修玉(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科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7月22日在“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暨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2]上的报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强调这些重要论断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这次大会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表述正式得到官方确认。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大会总结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随后《中国环境报》2018年5月22日评论员文章的标题就是《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论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强调“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近日召开,最大的亮点就是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大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根本保障,为我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而此前已经有多家地方党报的新闻报道标题中使用了这一提法。(比如,《河北日报》2018年5月21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使用的标题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而《辽宁日报》5月16日的一篇类似新闻报道,所使用的标题仍是“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导、全力以赴打好辽河治理保护这场攻坚战”,《人民日报》直到6月28日才出现了包含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术语的新闻报道标题“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法有效实施”,可以清晰看出这种措辞表述上的渐进变化。)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在《中国人大》2018年第13期(7月5日)明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大思想武器。随后,首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在《中国人大》2018年第15期(8月5日)和《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年第4期(8月25日),分别刊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前者明确指出,新一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最大亮点,就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而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为“八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后者不仅明确强调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而且指出这一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八个坚持”,即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社会共同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至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官方表述及其主要政策话语意涵得以确立。

在学理性研究层面上,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发展过程,东北林业大学刘经纬教授等在《行政论坛》2018年第2期发表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演进规律》一文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态科学理论和中国优秀生态伦理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历时态与共时态辩证关系的视角考察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类似的论文还有王永斌发表在《西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5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等),而海南产业经济研究院学者石明星在《学理论》2018年第1期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一文,则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论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基础、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三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类似的论文还有李军发表在《中国生态文明》2018年第1期的《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的体会》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宁夏党校王丛霞教授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0期发表的《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要》一文,强调要在“四维视角”的深层逻辑中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条件,在“一个体系”和“八个坚持”的有机统一中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在“五个结合”中全面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维特征,暨南大学宋献中教授等在《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1期发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新时代的背景条件和主要矛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继承和升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中共中央党校李宏伟教授发表在《社会主义论坛》2018年第7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一文,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并逐渐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典范,是推动当代中国生态治理的科学指南。而东北大学秦书生教授等发表在《理论学刊》2018年第3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阐释》一文,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由目标方向、关键问题、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制度保障、思想观念、国际合作等七个方面构成的理论体系,目标方向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关键问题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总体思路是以系统思维统筹谋划环境治理,战略重点是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度保障是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观念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公民环境意识,国际合作是指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类似的论文还有赵美玲和刘思阳发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四个特质》;李琳和曾建平发表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期上的《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旨归》;常纪文发表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11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贡献》;李长真、王凯平和郗芙蓉发表在《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年第5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纲》;周鑫发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年第5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多重维度》;陈俊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5期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征》;周光迅和李家祥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9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和当代意义》;刘希刚发表在《学术论坛》2018年第4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探析》;秦书生和张海波发表在《学术探索》2018年第3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艾志强和祝玲玲发表在《黑龍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五重维度论析》;田恒国发表在《邓小平研究》2018年第2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左雪松发表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的《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质性定位》;王磊发表在《新疆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八题》;彭继红和刘涵发表在《云梦学刊》2018年第1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探析》;陈俊发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1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等)。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地方践行,山西大学罗国亮博士发表在《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2期的《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启示》一文,认为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中谋求地区的长远发展,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优势资源,着力加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是习近平主政地方时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他极高的政治觉悟和善于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的行政驾驭能力,也体现了他长远谋划的远见卓识和甘为人梯的责任担当,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东华理工大学花明教授发表在《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6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一文则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国担当,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而江西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类似的文章还有王小东和周红波发表在《中国生态文明》2018年第S1期的《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质量建设美丽生态宜居城市》,兰思仁发表在《人民论坛》2018年第32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实践启示》,韦义勇发表在《桂海论丛》2018年第5期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广西的实践》等)。

三、权威文献、学术会议与代表性著作

在文献整理与出版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早系统阐述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之江新语》。该书收录了他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发表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上的232篇短评(从2003年2月25日到2007年3月25日),其中包括《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加强对西湖文化的保护》《既要GDP、又要绿色GDP》《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场社会革命》《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短论,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思想的逐漸形成过程。

另外两部重要文献分别是2014~2017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两卷)和201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前者的第一卷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2年11月至2014年6月的79篇讲话、谈话、演讲、答问等理论阐述,以及各个时期的工作生活照片45幅。在该著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集中展示了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该书的第八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收录了“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三组讲话论述。需强调指出的是,该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了21个语种、24个版本,发行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量突破625万册,对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后者的第十三部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如下四个主题即“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系统归纳了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明确要求牢固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而最新的权威文献则是2017年9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论述摘编》共收入259段论述,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15日至2017年9月11日期间的讲话、报告、谈话、指示、批示、贺信等80多篇重要文献,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内容上共分7个专题: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把建设美丽中国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和从严治党系列论述摘编之一,集中呈现了他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战略的思考。

集中于党的十九大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国内学术会议主要有四个。一是2017年12月12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论述暨生态文明研究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此外,会议还就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述的理论意义、生态文明进入宪法的必要性与建议、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构筑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二是2018年1月12~13日由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该会议侧重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与专题性研究的研讨,其中发言者分别论及了作为一个学科范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方法”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在江西的生动实践”等内容。三是2018年3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举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研讨会[3]。与会专家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理论体系、制度构建和实践案例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与会专家强调,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作为一个科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需要加强学理性阐释和对策研究。四是2018年11月23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在福建省委党校举办的“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研讨会”。除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理论体系意涵、地方践行实践等学术议题的讨论,此次研讨会致力于凝聚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共识、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生态文明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该议题领域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党校智慧和力量。此外,2018年12月15~16日由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主办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宁年会”,也明确强调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4]的会议主题,尽管并未开设这方面的专题性讨论。

国内尚不多见的学术性论著中,值得关注的主要有三部。一是201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云飞和李娜合著的《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它是该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丛书的一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初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从生态文明新思想、生态建设新思路、绿色发展新方略、国土空间新布局、生态治理新设计和环境外交新天地等六个方面做了论述。它明确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绿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典范,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起点,是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全书分为六章,其中在第一章“生态文明新思想”中,具体阐述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等五个方面。

二是201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承梁撰写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概论》。它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出版的系统阐释和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门性著作。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阐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科学论断,体现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体系认知,又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出发,系统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分别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的进路与策略,探索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体系,还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的当代创立出发,探求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该书从体例上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共计8章。上篇包括第1~2章,主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认知,涵盖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历史渊源、重要地位和整体战略;中篇包括第3~6章,主要阐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四个基本方面;下篇包括第7~8章,侧重于哲學层面,主要阐述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要发展和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学说。

三是201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军等撰著的《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该书既试图准确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每章的标题及每章内一、二级标题都是习近平同志有代表性观点的原话,而在阐述重要观点时,也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或原意为根据,力求按照其内在逻辑把相关观点和论述贯通起来,同时也努力将理论性阐释与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相贯通。全书共分为九章: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快经济发展是统一的;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治理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伴的生态文化;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简要评论

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尽管在过去五年多中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但总体上尚处于一个初步性阶段,尤其集中在这一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理论观点与基本特征、地方践行实践等议题性方面,而在研究方法上更偏向于对其动态发展过程本身的叙述和讲话文本内容的概述诠释。在笔者看来,促使这一重要思想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路径是,一方面要着力于对上述权威文献读本开展更为系统与深入的理论归纳和阐发,另一方面“要更自觉地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理论视角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学理性凝练与提升,从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做出更加体系化与合逻辑的概括阐释”[5]。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深入与拓展可以围绕着如下三个层面或议题领域展开。

其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宏大语境之下对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做出更加系统而深入的科学概括。必须看到,相对于对其他环境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流派的吸纳借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先是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由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也才能更准确理解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构成部分和重大方略的深层意蕴”[6]。换言之,“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与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理解是内在一致的或相辅相成的,而国内生态文明理论学界对此的关注还十分有限”[7]。

其二,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和理论体系意涵。“必须看到,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其辩证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更为宽阔的人文社会科学背景和科学知识文化基础,其中包括优秀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社会主义‘红绿’政治文化和欧美当代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基础。”[8]因此,我们理应在一种更为宽阔的理论语境与谱系中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完整理论基础。而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的深刻哲学理论意涵,尤其是它在思想理论、制度框架和战略举措等维度或层面上的内容构成,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学理性概括与阐发,从而使之不仅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也呈现为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系统性理论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向全世界真正讲好当代中国的“绿色故事”,也可以更生动有效地向国际社会展示传播我们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因而,从理论上系统阐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和理论体系意涵,理应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深入与拓展的主战场或战略前沿。

其三,更自觉地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鲜活实例来不断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涵。必须看到,我国自党的十七大以来启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而党的十八大之后的五年多来更是成效显著,围绕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建设的制度构建与创新全面推开,尤其是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示范区、先行区或试验区的大胆尝试与深化改革,已经或正在提供着令人目不暇接的鲜活经验。(比如,张和平(主编):《筑梦美丽中国、打造“江西样板”: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探索》;中国环境出版社2018年版;周琼(主编):《探索与争鸣:建设美丽中国的西南实践》;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周琼(主编):《屏障与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实践与体系构建》,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可以说,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或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结晶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归根结底是这种生气勃勃的伟大社会历史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同时又要自觉服务于或融入这种生气勃勃的伟大社会历史实践本身。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笔者认为,妥善与充分应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着的诸多体制机制性难题和障碍,以及观念认识与行动能力上的种种不足等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武装全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而这绝非只是一个政治口号。换言之,“对于生态文明研究学界来说同样重要的是,既要更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组成部分,又要把丰富与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及其观念基础作为推进各种生态文明建设举措的目标与规范性要求,而这种思想认知的现实转化或实践呈现只能是来自和指向基层社区普通人民群众的先驱性尝试”[9]。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其政治宗旨的,而且是最终要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与日常生活的。

参考文献:

[1] 张 国,韩巧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综述[J].长江论坛,2018(05).

[2] 胡勘平.转型与创新: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暨第二届云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的报告[R].中国高校之窗,2018-07-2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笔谈[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8(02).

[4] 周仕凭.探索创新模式、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2018(12).

[5] 郇庆治.强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04).

[6] 郇庆治.以更高的理论自觉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J].鄱阳湖学刊,2018(03).

[7] 张占斌,戚克维.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J].环境保护,2017(22).

[8] 郇庆治.绿色变革视角下的生态文化理论及其研究[J].潘阳湖学刊,2014(01).

[9] 韩庆祥,黄相怀.库布其治沙模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体现[N].经济日报,2018-09-06.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思想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对不文明说“不”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